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關鍵詞之篤信好學_馬儒融合論之31

馬儒融合論作者:賈陸英發布:賈陸英

2021-5-3 18:14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31〕關鍵詞之篤信好學。闡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人生價值觀上融合的第9個關鍵詞:篤信好學。

馬克思的一生,是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他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他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努力從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養料,為創立科學理論體系,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最終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2500多年以前,孔子向身處亂世中的弟子們提出要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表達了君子要信仰堅定、勤奮好學、用生命來捍衛理想的思想。這對於形成中華民族勤學尚德、追求真理、人文日新的精神,有着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堅定的信仰對於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信仰之根、民族之魂。世界上與華夏民族同時形成的古老民族大都已經衰落、滅亡或被打散,唯有華夏民族,歷經五千年滄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尤其是面對近代以來深重的民族危機,華夏民族與中華境內各少數民族團結起來,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洗清百年屈辱,走上民族解放、民族復興之路。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篤信好學,積累起深厚的人文底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革故鼎新的變革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知行統一的實踐觀、天下大同的社會觀以及主張變易、承認矛盾、追求和諧、兼容並包的博大精神,最終為馬克思主義在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堅定的信仰也是指引人生的燈塔。中華民族的先賢們把人生所追求的信仰和境界稱為『安身立命之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雖然是極而言之,但卻表達了他執著而迫切地追求真理的心情。孔子還為自己和學生規定了一個生活的方向,就是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先賢們所追求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們現代人叫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就是『精神家園』。

在矢志追求人生信仰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斯諾的【西行漫記】記載了毛澤東關於個人信仰問題的一段談話,他說:『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面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的嚴峻形勢,堅定地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方志敏面對敵人的屠刀,堅貞不屈,莊嚴宣告:『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

篤信與好學是辯證的統一,唯有好學,才會篤信,從而樹立起堅定的信仰。孔子一生學而不厭,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很多人把學習當做『苦差事』、『敲門磚』、謀生工具,孔子卻把學習當做人生的樂趣和生活方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就是他的切身感受。孔子雖然信而好古,但並非食古不化。他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認為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他反對死讀書、讀死書,注重向他人學習,向實際生活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每事問』【論語·八佾】,就是他的經驗之談。他有一種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實實在在,言行一致,認為君子的行動比言語更重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就是他的治學風範。他還強調『過則無憚改』 【論語·學而】,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有了錯誤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錯誤。縱觀孔子一生的治學精神,學而不厭的求知慾望,是他學習的動力源;學思結合的求真精神,是他獲得真知和智慧的途徑;學用一致的求實態度,是他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代偉人毛澤東,是個終生與書為伴的人。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從青年時代起,毛澤東就繼承了中國知識分子經世致用、讀書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良傳統。走上革命道路以後,便自然而然地將讀書運用到救國、治國,治理天下的革命實踐當中。他大力倡導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明確指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17頁他反對學而不思的陋習,強調學思結合,善於獨立思考。他酷愛讀史,寫下了大量批註,妙語聯珠,風趣而有哲理,展示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他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史書中鑒取歷史興亡之道,推陳出新,闡發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和為政方略。毛澤東反對閉門求學,讚賞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之道,主張不但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向社會實際學習。他在湖南一師讀書期間,就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農村。北伐戰爭期間,他專程赴湖南考察農民運動,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多次批評一些領導幹部不調查、不研究,下車伊始就哇啦哇啦的不良作風,號召大家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以此洗刷唯心精神。他強調搞調查研究要有眼睛向下、不恥下問的態度,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毛澤東反對驕傲自滿、故步自封,他說:『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23頁這樣的學習態度和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黨。從革命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每當遇到新領域新課題,黨都要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對於人生來說至關重要。培根在【論讀書】中說:『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歌德有句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莎士比亞對閱讀的重要性更有獨到見解:『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中國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讀書報國之志。1910年,12歲的周恩來在回答校長關於『你們讀書是為了什麼』的問題時,莊重而堅定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近年來,我國政府也發出了『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號召。今日之中國,閱讀風氣日漸濃厚,國民閱讀量逐年增加。習近平同志在接受俄羅斯媒體專訪時說:『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不僅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的素養,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閱讀的推崇和重視。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洪流中,每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志向的中國人,尤其是廣大青年,都應當摒棄浮躁的心態,潛下心來,認真讀書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鬥。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