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3 18:21
本節探討:馬儒融合論之結束語---馬克思主義引發的中華文明深刻變革。
自從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社會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出現了『中、西、馬』三種文化系統鼎足而立的新格局。追尋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馬克思主義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始終是中華文化發展走勢的主線,由此引發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政治領域中影響最為重大、最為深遠的大事。它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和進程,引領了新中國的誕生,正在指引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方位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凝魂聚氣的精神力量。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總是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出來,但其中總有一種佔據主導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國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在優勝劣汰中形成儒、墨、道、法等顯學。經過漢代以後兩千多年的交鋒、交融和整合,儒、釋、道三家文化長期並存、共生共長,但儒家文化則居於正統地位。近代以來的西方國家,雖然各種各樣的文化表達和文化思潮不斷湧現,但以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文化始終佔據主導。這就告訴我們,培育和壯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
新中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課題。在黨中央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經過專家學者、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廣泛深入討論,黨的十八大集中民智,確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激勵全體人民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不懈奮鬥的巨大精神動力。
第三,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正在形成。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岱年先生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文化傳統,同時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進貢獻,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系。這個新的文化體系,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而創新中國文化。它既是中國文化的繼續,又高於已有的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可以預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形態必將伴隨着『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伴隨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在我們面前。她猶如一棵參天的大樹,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它的根基,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文化和當代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它的主幹,外來的其他民族的健康有益文化為它增加了營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它的靈魂。
第四,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多年來,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對外開放走出去、包括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實,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大幅度躍升,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隨之而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正確的義利觀』的理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新的概念,已被聯合國相關文件採納,將對人類進步發展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與互利合作的歷史新篇。孔子學院成為覆蓋面最廣、包容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全球語言文化共同體之一。來華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也逐年增多。
這些深刻變革,充分印證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巨大效應和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