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因羽之擊齊.率諸候之師五十六萬.東裘楚.破彭城.羽聞之.留其將擊齊.自以精兵三萬歸擊漢.漢王與羽大戰彭城下.漢王不利.出梁地.至虞.謂左右曰:『孰能為使淮南王黥布.令發兵背楚.留項王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萬全.』隨何乃使淮南.說布背楚.隨何說淮南王曰:『漢王使使臣敬進書與大王御者.竊怪大王與楚何親也.』淮南王曰:『寡人北面而臣事之.』隨何曰:『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面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強.可以托國也.項王伐齊.身自負版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發淮南之眾.自身將之.以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掃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渡淮者.垂拱而觀孰勝.夫托國於人者.固者是乎.大王提空名以向楚.而欲厚自托.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然大王不背楚者.以漢為弱也.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約而殺義帝也.然而楚王將以戰勝自強.漢王收諸侯.還守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高壘.分卒守徼乘塞.楚人還兵.間以梁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欲戰則不得.攻城則力不能.老弱轉糧千里之外.楚兵至滎陽.成臬.漢堅守而不動.進則不得攻.退則不得解.故曰楚不足恃也.使楚勝.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
夫楚之強.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漢.其勢易見也.今大王不與萬全之漢.而自托於危亡之楚.臣竊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
大王發兵而倍楚.項王必留齊.數月.漢之取天下可以萬全.臣請以大王提劍而歸漢.漢必裂土地而分大王.又況淮南.必大王有也.故使臣進愚計.願大王留意也.』淮南王曰:『請奉命.』陰許叛楚與漢.未敢泄.楚使者在淮南.方急責英布發兵.舍傳舍.隨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歸漢.楚何以得令發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說布曰:『事已構矣.獨殺楚使者.無使歸.而疾走漢併力.』乃如漢使者教.於是殺楚使者.因起兵攻楚也.
白話
因為項羽去攻打齊王,劉邦率諸侯的軍隊五十六萬,向東偷襲楚國,攻破彭城。項羽聽到這個消息,留下自己的屬將攻打齊國,自己率領三萬精銳部隊回師攻打漢王軍隊。漢王劉邦與項羽在彭城下展開大戰。漢軍出師不利,奔出梁地,退到虞地,劉邦問左右大臣:『誰能出使淮南,勸說淮南王黥布舉兵背叛楚王,使楚王的軍隊留在齊國,幾個月後我奪取天下就不會再有危險了。』大臣隨何於是出使淮南,勸說黥布背叛楚王。
隨何遊說淮南王說:『漢王派使臣敬進書信與大王左右。我奇怪,大王與楚王是什麼關係?』淮南王說:『我對楚王向北稱臣。』隨何說:『大王你與項羽同是諸侯,卻對楚王向北稱臣,必定是由於楚王強大,可以得到保護。楚王攻打齊國,親自背着版築,身先士卒。大王你應當傾淮南所有的軍隊,親自為將,作為楚王的先鋒。可是現在你才發四千兵幫助楚王,對楚王向北稱臣,是應當這樣的嗎?漢王攻打彭城,項羽未從齊國撤軍之時,大王你應當撥淮南的所有士兵北渡淮河,日夜與漢軍會戰在彭城下。大王你擁有上萬的士卒,卻不發兵渡過淮河,只是在隔河觀望誰是贏家,難道把國家託附給別人的,是應當這樣做的嗎?大王你拿空名來向楚稱臣,是想從中得到好處。我私下為大王感到不值得。大王你不背棄楚王,是認為漢王勢力弱小。楚兵雖然強大,天下的人卻認為它是不義之師,因為楚軍背棄前約殺死了義帝,楚王靠戰爭、武力取勝,強大起來,漢王兼併諸侯,歸守滎陽,收走蜀漢的糧食,加強防禦工事,分兵把守邊界要塞。楚軍回兵,干犯梁地,軍隊深入敵國八九百里,想要作戰卻不能,想要攻城實力不夠,老弱之兵從千里之外轉運糧食。楚王兵到滎陽、成桌,漢軍堅守不出。楚軍進不能攻,退不能守,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假如楚軍勝漢軍,那麼諸侯害怕自己被滅,相互之間就會救助。所以說楚軍的強大,只不過是使自己成為天下攻擊的對象罷了,所以說楚王的實力不如漢王,形勢是顯而易見的。現在大王你不親附萬無一失的漢王,卻於危亡的楚王結為一體,我私下為大王的行為感到迷惑不解。我們不認為你們淮南的軍隊足以能夠消滅楚軍。大王你發兵背叛楚國,項王必定逗留齊地,幾個月後,漢王奪取天下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大王率領軍隊歸順漢王,漢王必定會分土地給大王,更何況淮南這一小小地盤呢?必定也是大王你的。
所以漢王派我向你進獻愚計,希望大王你考慮一下。』淮南王說:『就遵照你的命令辦吧。』於是暗地裡答應背叛楚王親附漢王,不敢泄露消息。這時楚王的使者正在淮南,正急着要求黥布發兵。住在旅舍,隨何直接坐到楚使者的上坐,說:『九江王已經歸附漢王,楚王憑什麼命令他發兵救急。』黥布聽了隨何的話非常驚愕。楚王的使者起身離開。隨何於是勸說黥布:『事情已至此,不如暗自殺了楚王的使者,不要讓他回去,快些歸漢,與漢王協手併力攻打楚王。』於是黥布按隨何說的那樣做了。殺掉楚王使者,發兵攻打楚王。漢王如滎陽.使韓信擊魏王豹.虜之.漢王問酈生曰:『魏王大將誰也.』
曰:『柏直.』王曰:『此其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騎將馮敬.』王曰:『不能當灌嬰部將項他.』王曰:『不能當曹參.在.吾無患矣.』王乃以信為左丞相擊魏.信進兵.為陳船欲渡臨晉.魏聚兵拒之.信乃伏兵.從夏陽以木罌度軍.襲安邑.虜魏王豹.便進兵伐趙也.漢遂於楚相距於滎陽.楚圍漢王.用陳平計.間得出.漢王急問陳平:『策安出.』陳平曰:『彼項王骨鯿之臣亞父.鍾離末之屬.不過數人.大王能出捐數萬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攻之.破楚必矣.』
漢王乃以四萬斤金與平.恣其所為.不問出入.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末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終不能裂地而封:『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分王其地.』項王果疑.使使至漢.漢為太牢之具.舉進見楚使.即佯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也.』復持去.以惡具進楚使.使歸.具報項王.項王大疑亞父.亞父欲爭擊漢王.項王不信亞父.亞父聞項王疑.乃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項王從之.入關收兵.欲復東.轅生說漢王:『出軍宛.葉.引項王南渡.使韓信等得集河北.』羽軍引兵南渡.如其策.轅生說曰:『漢與楚相拒於滎陽.成臬數月.漢嘗困.願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陽.成臬間且得休息.使韓信等集於河北趙地.君王乃復走滎陽.如此.則楚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楚必矣.』漢王從此計.出軍宛.葉間.項王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渡.如轅生之策.韓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東下井陘擊趙.破之.乃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撫其國.漢王從之.初.趙王與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聚兵井陘口.廣武君李左車說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擒夏悅.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擋.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出.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使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野無所掠鹵.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首可致於戲下.願足下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擒.』成安君不聽廣武君.
廣武君策不用.信聞知之.大喜.乃進軍擊趙.破之.趙之破也.韓信令軍中無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至戲下者.信乃解其縛.師事之.問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與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仆聞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用聽與不用聽也.試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為擒矣.
仆委心歸計.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破鄗下.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擒夏悅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工女下機.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若此者.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不得.攻城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可下.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之短也.臣愚.竊以為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按甲休兵.以鎮趙.撫其孤弱.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矣.』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燕.齊.從風而靡也.
白話
漢王到滎陽,派韓信攻打魏王豹,俘虜了魏王。漢王問酈生:『魏王的大將是誰?』酈生回答:『是柏直。』漢王說:『此人乳臭未乾,還不能抵擋韓信的騎兵將領馮敬,灌嬰的步兵將領項他,以及曹參,有他們在,我沒有憂慮了。』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韓信進兵,擺開船隻要渡臨晉,魏王聚集兵力抵擋。於是韓信命士兵用木罌木製容器從夏陽渡過軍隊,偷襲安邑,俘虜了魏王豹,之後便進兵攻打趙地。漢軍與楚軍在滎陽相持。楚軍包圍漢軍,漢王採用陳平離間計策,得以解圍。漢王着急地問陳平:『你有什麼計策?』陳平說:『項王手下正直的大臣象亞父、鍾離末之類的人也不過幾個。大王如果能夠拿出黃金數萬,使用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使項王對他們產生疑心,楚軍內部必定會相互殘殺。因為項王為人好猜忌,信讒言。漢軍乘機舉兵攻打,楚國失敗是肯定的了。』漢王於是拿四萬斤黃金給陳平,讓他恣意使用,不問進出數目及用處。陳平既然擁有許多黃金,大膽地施行反間計。他在楚軍中散布謠言:『象鍾離末這些人為項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最終不能分得土地、獲得封號。他們想與漢王合而為一,消滅項王,分項王的土地。』項王果然起了疑心,派使者到漢軍。漢軍為使者準備了上好的飲食,進獻時,立即假裝驚訝道:『我以為是亞父派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於是把東西拿走,以粗惡的食物供給楚軍使者食用。使者回去,把所有情況都匯報給項王。項王又對亞父起了疑心。亞父想要去攻打漢王,項王卻不相信亞父。亞父聽說項王懷疑自己,感嘆道:『天下大事已經定形了,大王你好自為之。希望你能讓我告老還鄉。』項王答應了。漢王入武關,招集士兵,想要再次東下。轅生勸說漢王:『請大王你發軍宛、葉,引項王軍隊南渡,使韓信等人得以聚兵黃河北攻打項王。』漢王聽從轅生建議,出兵宛、葉,項羽果然領軍南渡,象轅生的計策那樣。轅生勸說道:『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成臬相互抗拒了幾個月,漢軍曾經遭到圍困。希望大王你能派軍出武關,那樣項王必會引軍南渡。大王你再深修軍壘抵抗項王。使滎陽、成臬兩地的士兵穿插着休息。韓信等人得以聚兵黃河北趙地。大王你再移軍滎陽。這樣,楚軍就會多方面防禦,力量分散,漢軍得以休息後,再與楚軍相戰,定會大敗楚軍。』漢王採用這個計策,發兵宛、葉。項王聽說漢王駐軍在宛,果然領軍南渡,正象轅生的計策那樣。韓信和張耳領兵幾萬,東下井陘,攻打趙地取勝,於是報告漢王,請求立張耳為趙王,治理趙國。
漢王答應了。當初,趙王與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到,將要偷襲。於是聚兵井陘路口。廣武君李左車勸道:『聽說漢將韓信曾渡西河,俘虜魏王,擒住夏悅,新近又在閼與打了勝仗。現在來輔佐張耳,打算攻下趙國。這是乘勝離國遠來戰鬥,銳氣不可抵擋。我聽說千里行軍必然少糧,戰士面有飢色。先打柴草後做飯,軍隊整天吃不飽。現在井陘大道上,車不能夠並行,騎兵不兵成行列,要行幾百里路,糧食必定在後面。希望大王借給我奇兵三萬偷襲敵軍,從小道出發,截斷漢軍的輜重。你深挖城塹,加高城牆,堅守營地,不要與漢軍交戰。使漢軍向前不能戰鬥,後退不能回還。我用奇兵斷絕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找不到可以擄掠之物。不用十大,兩位將領的腦袋可以拿到戲下。希望你能考慮我的計策,不然,一定被這兩個人擒住。』成安君不聽廣武君的計策。廣武君的計策不被使用,韓信聞知後,大喜。於是進軍攻打趙國。大敗趙國。攻打趙國前,韓信命令軍中士卒不要殺廣武君,有能夠活捉廣武君的賞金一千。於是有人押着廣武君到戲下。韓信親自為廣武君解開繩子,以軍師的禮節來對待他,問道:『我想要向北攻打燕地,向東攻伐齊地,怎樣做才能取勝?』廣武君推辭拜謝說:『我聽說打敗仗的將領,不可以跟他談論勇敢;國家滅亡的大臣,不可以與他謀劃存亡。現在我只是敗亡之軍的一個俘虜,怎麼能夠權衡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居住虞國,虞國滅亡,居住秦國,而秦國卻稱霸諸侯,這不是在虞國他就愚策,在秦就聰明,只不過君主用不用、聽不聽的問題。假使成安君聽了你的計策,象我韓信這樣的人,也要被擒了,我傾心聽從你的策劃,希望你不要推辭。』
廣武君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狂妄人的話,聖人有選擇地聽」。所以恐怕我的計策未必有用,但願能向你報效我的愚忠。成安君有百戰百勝的計策。一旦失算,即軍敗鄗山下,身死泜水邊。現在將軍你渡過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擒住夏悅,一舉攻下井陘,沒多久打敗趙軍二十萬,殺了成安君,名震海內,威震天下,農夫不務農,婦女不織布,準備華服美食,注意聽取等待你的命令,這是將軍你的長處。
然而現在將士疲乏,不能使用,你想要帶領這些倦疲的士兵駐紮燕國堅固的城牆之下,想戰鬥恐怕不能夠,攻城又攻不下,情勢出現危急,日久糧盡,而弱小的燕國卻不歸服,齊軍又必定乘機犯境顯示自己的強大。與燕、齊兩軍相抗持不能攻破,劉、項的實力沒有高下,假如這樣,這是將軍的短處。
我愚笨,且以為這是不利的。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拿自己的長處攻擊別人的短處。』韓信說:『既然這樣該怎麼辦呢?』
廣武君說:『現在為將軍計議,不如按甲休兵,鎮撫趙地,安撫孤弱之人,那樣幾百里之內,肥牛、美酒就會很快自動送到你面前,你用它們來犒勞士兵和將領,派兵向北據守燕國要道,再派能言善辯的人送書信給燕國,展露自己的長處,那樣燕一定不敢不順服。燕順服之後,再派能言的使者到齊國,齊國必定如風一樣歸順,即使他們國家有智謀的人,也無能為力了。象這樣,天下大事就可以謀劃了。戰爭前先虛張聲勢,而後開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韓信點頭說:『好!』於是聽從了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到齊國和燕國,兩國如風一樣歸順韓信。十二月.漢王拒楚於成皋.饗師欲復戰.郎中鄭忠說曰:『王高壘深壁.勿與戰.使劉賈佐彭越入楚地.焚其積聚.破楚師必矣.』項羽乃東擊彭越.留曹無咎守成皋.時.漢數困滎陽.成皋.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用酈生計.復守成皋.酈生說曰:『臣聞知人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人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人為天.而人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方今楚易取而漢反卻自奪其便.臣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盪搖.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願足下急復進兵.收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路.拒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效實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於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王曰:『善.』
乃從其畫.復守敖倉.而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可得而有也.若王不知天下之所歸.即齊未可得保也.』齊王曰:『天下何歸.』酈生曰:『天下歸漢.』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酈生曰:『漢王與項羽戮力西向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之.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項羽迂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武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英豪賢士皆樂為之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萬船而下.項王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罪.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心不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能用事.為人刻印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財而不能賞.天下叛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拔上黨之兵.下井陘之路.誅成安之罪.北破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非人力也.天之福也.令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守行之路.拒飛狐之口.而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立可待也.』田齊以為然.乃聽酈生說.罷歷下兵守.淮陰侯乃夜渡兵平原襲齊.齊王烹酈生.引兵東走.初.酈生見沛公.沛公方據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耶.且欲率諸侯破秦耶.』沛公罵曰:『豎儒.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
酈生曰:『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之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足.起而謝之也.羽初東.囑曹咎曰:『漢挑戰.慎匆與戰.勿令漢得東而已.』
咎乃出戰死.漢王遂進兵取成皋.漢挑曹咎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數日.咎怒.渡兵汜水上.士卒半渡.擊破之.盡得楚國寶貨.羽聞咎破.乃還軍廣武間.為高壇.置太公於其上.漢王遣侯公說羽.求太公.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又.以東為楚.歸漢王父母及呂氏.
白話
十二月,漢王在成皋與楚軍相持不下,犒餉將士之後,想繼續作戰。郎中鄭忠進諫說:『大王你加固軍壘,不要作戰,派劉賈幫助彭超進入楚軍,焚燒他們的糧草,那樣一定能大破楚軍。』項羽此時向東攻彭越,留下曹無咎把守成皋。當時漢軍多次被困滎陽、成皋,正打算放棄成皋向東進發,駐紮鞏、洛之間抵抗楚軍。採用酈生的計策,又得以拒守成皋。酈生勸說漢王:『我聽說只有懂得百姓為什麼為天,他奪取天下的事業才可以成功;反之,就失敗。君王以百姓為天,民以食為天。敖倉長久以來一直是運輸的樞紐,那裡儲藏的糧食很多。楚軍離開滎陽,不堅守敖倉,引兵向東,僅僅命令士兵分別把守成皋,這是上天幫助漢國呀。現在楚軍易於攻打,而漢軍反而失去有利的時機,這可是個大錯誤。況且兩雄不能並立,楚漢兩軍長期相持不下,百姓騷動不安,天下局勢動盪,農夫不種地,婦女不織布,人心不定,希望大王你快些再進兵,收復滎陽,占據敖倉的糧食,堵住成皋的險要之地,太行的要道,據守飛狐隘口,白馬渡口,向天下表明你強大的軍事實力,那樣天下人就知道大權的歸屬。現在燕趙之地已經平定,只有齊地未被攻下。
齊王田廣擁有千里土地,田間率領軍隊二十多萬,屯兵歷城下,幾個田姓的人勢力都很強大,背靠大海,又有黃河濟水作屏障,南邊靠近楚地,人都善變狡詐。你即使派幾十萬軍隊,也不可能一年半載攻破。我請求捧着明詔遊說齊王,使齊地成為漢的東部屏藩。』漢王說:『好!』聽從酈生的謀畫,重新據守敖倉。派酈生遊說齊王:『大王你知道天下的歸屬嗎?』齊王說:『不知道。』酈生又說:『大王你知道天下的歸屬,齊地可以存在,為你擁有;假如你不知道,那麼齊國就不能保住。』齊王問:『天下歸誰?』酈生說:『天下歸漢所有。』齊王問:『先生你是怎麼知道的?』酈生說:『漢王和項羽併力向西攻打秦,約定先進入咸陽城的為王。漢王先入咸陽,項羽背棄和約,不給關中土地,卻讓漢王就任漢中。項羽放逐殺害義帝,漢王聽說,發蜀、漢的軍隊來攻打三秦,出武關,尋找義帝墳墓,招集天下的士兵,稱王卻在各諸侯之後。凡投降的城池就用侯爵來封賞該城將領,得到錢財就分給謀士,與天下的人共同分享他得到的好處,英豪賢士也都願意為他出力。
各諸侯的士兵從四面八方歸順漢王,蜀漢的糧食用上萬隻船也裝不下。項王有背棄和約的名聲,殺害義帝的罪虐;不牢記別人的功勞,對別人的罪過卻常常放在心上;將士有功得不到封賞,攻下城池得不到封爵;只要不是項氏族人就不被任用。給人刻下印綬,卻不肯封授;攻城得到的好處,積蓄的錢財,不肯獎賞;天下的人都背叛他,賢才都怨恨他,不願意為他出力。所以天下的賢士都歸附漢王,漢王就可以駕馭天下大事了。漢王從蜀漢出發,安定三秦,渡過西河,打敗上黨的軍隊,攻下井陘,誅殺成安君,向北攻打魏國,攻克三十二座城池,這是象蚩尤那樣的神兵,不是普通軍隊所能辦到的,是上天賜予漢的好運。現在漢王已擁有敖倉的糧食,堵住成皋險要處,把守住白馬渡口,堵塞了通往太行的要道,據守住飛狐隘口,天下最後服從的必先滅亡。大王你先歸附漢王,齊國社稷可以保全了;不歸附漢王,危險的事馬上就到了。齊王認為酈生說得對,聽從了他的勸告,撤掉歷城的守兵。淮陰侯韓信於是連夜引兵渡河到平原,偷襲齊國。齊王因此烹了酈生,率兵東逃。當初酈生進見沛公,沛公正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酈生進來,只作揖不下拜,說:『你想要幫助秦朝攻打諸侯還是想率領諸候攻打秦朝呢?』沛公大罵:『蠢才,天下的人受秦的壓制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才相繼起來攻打秦朝,怎麼說我幫助秦朝攻打諸侯呢?』酈生說:『想要集合義兵,誅殺無道的秦朝,就不應當坐在床上傲慢地接見長者。』於是沛公停止洗腳,起身向酈生謝罪。項羽向東進軍之初,囑咐曹咎:『漢軍來挑戰,千萬不要出戰,不要讓漢軍向東就行了。』曹咎沒聽項羽的話,領軍出戰身死。
漢王於是進兵成皋。漢軍挑逗曹咎出戰,楚軍不出戰。漢軍派人侮辱曹咎好幾天,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軍隊剛渡一半,漢軍攻打,楚軍大敗,漢軍得到許多寶物。項羽聞知曹咎戰敗,於是回軍廣武間,建一座高壇,把沛公父親太公放在上面。漢王派侯公遊說項羽,請求要回太公。項羽與劉邦定立盟約:平分天下,劃鴻溝以西歸漢王,以東歸楚王。放回漢王的父母及妻子呂氏。項王解而東.漢王欲西.張良曰:『今漢有天下大半.而諸候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不如因其東而取之.』漢王乃追羽.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期.會擊楚.皆不會.用張良計.信等皆進兵圍羽垓下.遂滅項氏.漢王問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良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以魏豹故.越得拜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難陽以北至谷城.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於是漢王發使.使韓信.彭越.劉賈等皆引兵圍羽垓下.
都洛陽.用婁敬策.徙都長安.婁敬說王曰:『陛下都洛.豈欲與周室並隆哉.』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於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邠.太王以戎狄故去邠.杖馬椎居岐.國人爭歸之.及至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
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
諸侯四方咸納職貢.道理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人也.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向風慕義.懷德附離.而並事天下.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四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非其德薄.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籍戰於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於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夷之卒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此所謂天府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夫與人斗.不扼其喉而拊其背.未能全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長安.業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高祖以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七百年.秦二世即滅.不如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澠.背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也.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獨守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足以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說是也.』於是高祖即日駕.西都關中.
白話
項王罷兵東歸,漢王想要帶兵向西,張良說:『現在漢擁有天下大半的土地,諸侯也都歸附,楚兵疲憊,糧食盡絕,這是上天要滅亡楚國的時候,不如趁楚軍東歸,攻打它。』漢王於是追擊項羽的軍隊,與齊王韓信、魏相彭越約定合力攻擊楚軍,二人都不來會合。後來採用張良的計策,使韓信等人發兵,把項羽圍在垓下,於是滅掉了項羽。漢王問張良:『諸侯不聽怎麼辦?』張良說:『楚兵將要被打敗,而韓信、彭越等人沒有封地,他們不來本來是必然的,大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同擁有天下,他們就可以馬上出兵。齊王韓信自立,不是大王你的本意,因而他地位不牢固。彭越本來往在梁地,當初,大王因魏王豹封他為相國,現在魏豹已死,彭越正瞅着魏王的位子,而大王卻不早做決定。如果能把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土地分給彭越,把陳以東近海的土地分給韓信,那麼合兵攻打項羽的事情就會成功。韓信老家在楚地,他想治理故鄉的土地。如果能拿出這些土地分封二人,使他們為自己作戰,那楚軍就容易打敗了。漢王於是分封這些人,讓韓信、彭越,劉賈等攻打項羽。在垓下消滅了項羽。定都洛陽。採用婁敬的計策,遷都長安。婁敬勸高祖說:『陛下定都洛陽,難道要與周王朝的興盛相比嗎?』高祖說:『是。』
婁敬說:『陛下你得天下與周朝不同,周的祖先后稷,堯時分封於邰,周積德行善十餘代。公劉因為逃避夏桀的暴虐,定居邠,太王因為戎狄的侵略騷擾離開邠地,百姓拄着拐杖、騎着馬,扶老攜幼遷居西岐。到文王做西伯候時,斷虞、芮的訴訟,周才開始受命於天。呂望、伯夷等人從遠方海濱歸順文王。武王伐紂前,在孟津,沒用事先召集,諸侯八百多人聚在一起都說:『可以攻伐商紂了。』於是武王滅掉了殷商。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輔佐他。
營建成周的都城洛陽,把洛陽當作天下的中心。四方的諸侯都接受周朝分封,並向周朝進貢,事理非常公平。有德的人得到王位,無德的人自取滅亡。凡是居住在洛陽的人,都希望周朝用德行進行治理,不希望依靠洛陽位置的險要,使其繼承人驕奢淫佚,虐待百姓。到周朝全盛時期,國家融合,四方夷族仰慕周的德化,前來依附,共同治理天下。全國不養一兵一卒,四方夷族大國的百姓都前來朝見周天子,進貢任職,為周朝效力。等到周朝衰微,分裂為東、西周,天下諸侯不來朝見,周朝也沒辦法,這不是周朝的德行薄,是勢力弱小。現在大王你從豐沛起兵,召集三千人,帶領這些人一直東奔西戰,席捲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會戰滎陽,爭奪成皋,大戰七十多次,小戰四十多次,天下的百姓因戰爭死傷慘烈,男子屍體遍布荒野不計其數,百姓哭嚎之聲一直沒有斷絕,傷病的人還沒有好,而你卻想與成康的盛世相比,我認為這是不能等同的。秦地群山包圍,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堅固,即使突然有緊急事情發生,百萬的士兵也可以馬上召募到。這就是所說的天府之地啊。陛下入武關定都長安,太行山以東即使發生叛亂,秦朝的舊地也可以保全擁有。與別人角斗,不扼住對方的咽候而抓他的後背,不能全勝。
現在陛下入關,遷都長安,控制秦朝舊地,這是扼住天下的咽喉並且抓住天下的脊背。』高祖又問群臣。群臣都是太行山以東的人,都說周朝江山七百多年,而秦朝只兩代就滅亡,不如定都洛陽。洛陽東面是成皋,西面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前面是伊河、洛水。洛陽的堅固可以依賴這些。留侯張良說:『洛陽雖有這樣的堅固屏障,其中小的地盤,不過幾百里,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不是用武的城邑,關中左邊是崤山、函谷關,右邊是隴、蜀的群山,沃野千里,南面有富饒的巴蜀,北面有胡宛,有北、西、南三面為屏障,只需把守一面,向東可以控制諸侯。諸侯安定,黃河、渭水的漕運就能正常運輸全國貨物,足夠供給西京的必需;如果諸侯叛亂,順流而下,也可以正常運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的說法是正確的。』高祖於是立即起駕,遷都長安。按語
以仁義治國,必然得到百姓擁戴。西伯候斷虞、芮之訟,是其讓諸候歸服,受命於天的開始。
西伯侯即周文王,因為積德行善,給人公道,諸候有不能解決的事都來找他評判。虞、芮兩地的人有一件怨結不能解開,於是到周國,想請西伯候幫助評判一下。剛到周地界,見周國人謙讓有禮,尊老愛幼,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融合興旺。虞、芮兩地的人非常慚愧地說:『我們所爭奪的事情,為周人所不恥,還是不要找西伯候自取恥辱吧!』於是他們沒去拜見西伯侯就回去了,怨結自然而解。諸候聽說後,感嘆道:『西伯侯大概要受命於上天了!』
果然,文王死後,兒子武王繼承父親的事業,討伐商紂,得到各諸候的擁戴,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多年的基業。周文王以仁德治國,使虞、芮兩地人自慚形穢,冤結不理而解的事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不論是國家,還是公司,只有以禮、以仁、以德來進行管理,讓百姓和屬下能夠安樂,那樣他們就會自動協調各方面關係,以大局為重,許多問題就會象『虞、芮之訟』一樣自然而解,事業發展就更快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