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亡出關.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於己吾.與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渤海太守袁紹同時俱起.合兵數萬.推紹為盟主.設壇場.共盟拆.臧洪操盤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
賊臣董卓.乘釁縱暴.害加至尊.毒流百姓.大具淪喪.剪覆四海.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等糾含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諭此盟.俾墮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洪慷慨涕泗立下.聞者激揚.曹公行稱奮武將軍.
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兵屯洛陽.司徒王允與呂布殺卓.揚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太祖至洛陽衛京邑.暹遁去.太祖以洛陽燒焚殘破.奉天子都許.下詔責袁紹以地廣兵強.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紹時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紹遂攻許.太祖破之官渡.紹嘔血死.袁紹.字本初.汝南人也.為司隸校尉.董卓議廢立.紹不聽.卓怒.紹懸節於上東門.奔冀州.卓購求紹.伍瓊為卓所信.陰為紹說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他志.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即山東非公所有也.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遣授紹渤海太守.紹與孔伷等同起義.襲奪韓馥冀州.據河北.練精卒十萬.騎萬匹.欲進攻曹操於許.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徒曆年.百姓疲弊.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命.
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郭圖.審配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勢譬如覆手.
今不時取.後難圖之.』授曰:『蓋聞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故.驕者先敗.曹操奉定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兵相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圖曰:『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雲無名.且公師徒精銳.將士思奮.而不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亡也.監軍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機之變也.』紹遂不用沮授之計.曹公軍官渡.紹時悉眾而南.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得安業.我不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而克也.今釋廟算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遂攻操於官渡.紹自引兵至黎陽.沮授臨行.散其資財.會宗族以與之曰:『勢在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其身.哀哉.』其弟宗曰:『曹操士馬不故.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伯珪.眾實疲弊.而主驕將汰.軍之破敗在此舉也.揚雄有言「六國嗤嗤.為贏若姬」殆今之謂耶.』及渡河.臨舟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將濟乎.』紹果為曹公所敗.紹進保武陽與操相持.沮授又說曰:『北兵雖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財貨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修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連營漸逼官渡.許攸進曰:『曹操兵少.而悉師拒我.許下余守.勢必虛弱.若分遣輕騎.星行襲許.拔.則操為成擒.如其未潰.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紹又不能用.會攸家犯法.審配收擊之.攸不得志.遂奔曹公.而說操襲取淳于瓊.瓊時督軍.屯在烏巢.去紹軍四十裏.
操自將急擊之.時張部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瓊破.則將軍事去.
宜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擒.吾屬盡為虜矣.』
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操營.不能下.曹公破瓊.焚其積聚.紹軍潰散奔北.曹公遂破紹.乃威震天下也.太祖討紹子譚.尚於黎陽.尚與熙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斬尚.熙.送其首.遂平河北.初.太祖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攻之.郭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郭圖.馮紀為之謀臣.定交斗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征劉表.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太祖曰:『善.』太祖方征劉表.譚果與弟尚爭冀州.譚遣辛毗乞降.請赦.太祖以問群臣.群臣多以表為強.宜先平之.譚不足憂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表坐保江漢間.其無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據四川之地.帶甲十萬.紹以寬得眾.欲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今兄弟構惡.其勢不兩全.若有所並則力全.力全則難圖也.及其亂而取之.則天下不足定也.此時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許譚和破袁尚.太祖征劉表.會表卒.子琮降.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初平元年.詔以表為荊州刺史.南接五岑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援操.且欲觀天下之變.劉先說表曰:『今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有所為.起乘其弊可也.
如其不然.固將擇所宜從.豈可擁甲十萬.坐觀成敗.求援而不能助.見賢而不能歸.此兩怨必集於將軍.恐不得復中立矣.曹操善用兵.其賢俊多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移兵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今之勝計.莫若以荊州降操.操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表不從.
十三年.曹操自將征表.未至.表疽發背.卒.操軍新野.傅巽說琮歸降.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巽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逆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師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如劉備.』琮曰:『不若也.』巽曰:『誠以備不足御曹公.即難保全楚.不足以自存.誠以劉備足敵曹公.則備不能為將軍也.願將軍勿疑.』琮遂舉眾降.時.劉備奔在荊州.表不能用.聞荊州降.遂奔夏口.
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成宜等反.曹公破之.曹公與馬超等夾關為界.曹公急持.而潛遣徐晃等夜渡蒲坂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丁斐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結營謂南.超遣信.求割地.任子以和.公偽許之.韓遂請與公相見.至期.交馬上.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故舊.拊手歡笑.既罷.超問遂何言.遂曰:『無所言.』
超疑之.他曰.公又與遂書.多所改滅點竄.如遂改定者.超愈疑遂.曹公乃與戰.大破之.關中平.諸將問公曰:『初.賊守潼關.渭北道缺.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引日而後北渡.何也.』公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也.吾故盛兵向潼關.賊必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後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有二將之軍.連車樹柵為甬道而南者.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而不出.所以驕之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蓄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瞑目.兵之乘變.固非一道也.』
白話
太祖逃出關,至陳留,散盡家財,召集義兵匯合己吾。太祖與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渤海太守袁紹同時舉兵,合兵數萬推袁紹為盟主,眾人設置壇場,共同盟誓,臧洪舉着一盤血盟誓說:『漢朝宗室不幸,帝王綱紀失去承繼。賊臣董卓,驕縱暴虐,殘害及於皇帝,屠毒流於百姓。天下大事荒廢,剪滅天下異己。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等人糾集義兵,同赴國難。凡是我的同盟,齊心協力,共效人臣操守,即使腦袋掉了,也絕無二心。有背叛此盟誓的,斷子絕孫,死無葬身之地。皇天后土,祖宗神靈,都來看我們的行動吧。』臧洪在盟壇下慷慨流淚,聽到結盟誓詞的人也都激動昂揚不己。曹操為奮武將軍。董卓聽說盟軍舉兵,於是遷移天子定都長安,留下軍隊屯守洛陽,司徒王允與呂布聯合殺掉董卓。
楊奉、韓暹護送天子返回洛陽。太祖到洛陽衛京縣,韓暹逃跑了。太祖以洛陽被焚燒,殘損破敗為由,敬請天子定都許都。下詔譴責袁紹依仗地廣兵強,結黨營私,不為王事效力。袁紹當時正兼併公孫瓚以及四州的土地。袁紹於是進攻許都,太祖在官渡大敗袁紹,袁紹吐血而死。袁紹,字本初,汝南人。任司隸校尉。董卓商議廢靈帝、立獻帝,袁紹不贊同。董卓大怒,袁紹把符節掛在東門,奔逃冀州。董卓出重金捉拿袁紹。伍瓊是董卓信任的人,暗地為袁紹遊說:『廢立皇帝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到的。袁紹不識大體,害怕逃竄,並不是有其它志向。現在急着追捕他,形勢必定會發生變化。
袁氏家族樹立恩德已經四代,門生舊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招納豪傑,招募士兵,英雄因此而群起,那樣太行山以東就不是歸你所有了。不如赦免他,封他一個郡守之職,袁紹聽說你赦免他的罪過,必定高興,以後就不能成為禍患了。』董卓認為伍瓊的說法很對,於是派使臣授予袁紹渤海太守之職。
袁紹與孔伷等人共同起義,偷襲奪取了韓馥所在的冀州,佔據了黃河以北。
訓練精兵十萬,騎兵一萬,想要進攻許都的曹操。沮授進諫道:『近來討伐公孫瓚軍隊幾年,百姓因此疲乏困頓,稅收和兵役還很沉重,這是國家的深重的憂患,當前,應當先向天子進獻貢物,從事農業生產,安撫百姓。如果這樣做行不通,然後向天下聲明曹操阻隔天子的命令,再進軍屯守黎陽,逐漸攻取黃河以南,多多製造船隻,修理製造武器,分別派遣精兵,抄襲邊界地區,令他們不得安寧,我們從中以逸待勞。象這樣,可以不用費心就平定曹操了。』郭圖、審配說:『兵書的法則是兵力十倍於敵軍就圍而聚殲,五倍於敵軍就追擊攻打,力量對等就能夠戰鬥。現在憑明公的神武,連結黃河以北強大的軍隊攻打曹操,易如反掌。現在如果不及時攻取,以後就難以謀圖了。』沮授說:『聽說挽救混亂,誅殺殘暴的軍隊才叫義軍,依仗人多勢眾的叫做驕兵,靠義出兵,所向無敵,而驕兵必先潰敗。曹操侍奉天子,建宮許都,現在起兵攻打,於義是相背離的。況且克敵制勝,不在勢力的強弱。
曹操的法令已經得到實行,士兵精練,不同於公孫瓚,坐等受圍困。現在放棄萬無一失的戰術,發無名之師,我很為明公擔心。』郭圖說:『周武王討伐商紂,不可以說不義,何況現在攻打曹操,怎麼能說沒有名目呢!而且明公士兵精銳,將士想要奮進出力,如果不及早安定大業,正是所說的「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這正是越國之所以成就霸業,而吳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監軍的計劃,只想做到確有把握,但卻不懂得機變。』袁紹於是不使用沮授的計策。曹操屯軍官渡。袁紹當時率兵向南,田豐勸他說:『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常,兵雖然少,但不可輕視。不如以時間來和他相持。將軍你佔據險固的泰山、黃河,擁有四州的士兵,外面交結英雄,裏面治理農業,作為攻戰之本。然後挑選精兵,分成奇兵,乘虛屢屢出擊,騷擾黃河以南,敵人援救右邊我們就攻打他的左邊,援救左邊就攻打他的右邊,讓敵人來回疲於奔命,人民不能安居樂業;我軍不勞苦而彼軍已經睏乏,不用三年,可以坐等着攻克曹操了。現在放棄現成的克敵謀略,而使成敗決定於一次戰鬥,如果不成功後悔都來不及了。』袁紹不聽,於是屯兵官渡攻打曹操。袁紹親自帶兵到黎陽。臨行前,沮授把他的家財分給同宗族的人,並對他們說:『實力強大,聲威無所不到,勢力衰亡就連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悲哀啊!』沮授的弟弟沮宗問:『曹操的兵馬不如袁紹,你擔心什麼呢?』沮授說:『憑曹操在充州的明智和謀略,又挾天子作為憑資,我們雖然打敗了公孫瓚,士兵已經很疲勞睏乏了。而且袁紹驕橫,大將殘暴,大軍的失敗一定在此一舉了。
揚雄曾說「六國嗤嗤,為贏弱姬」,大概說的就是現在吧!』等到渡黃河,沮授又臨舟感嘆:『君主志大才疏,將帥又貪圖功勞。悠悠的黃河啊,我還能回來嗎?』袁紹果然被曹操打敗。袁紹進兵保守武陽,與曹操相抗衡。沮授又勸袁紹:『北方的士兵雖然多,但是果敢的勁頭不如南方士兵,南軍穀物短缺,財物不如北軍;南軍速戰有利,北軍久持有利。當今之計應當長期修戰,用時間來拖垮南軍。』袁紹不聽從沮授的建議,連結營寨,逐漸進逼官渡。許攸進諫說:『曹操兵少,卻出動了全部兵力來攻打我軍,許都留下的守衛部隊,勢力必定虛弱。如果分派少量兵力,星夜奔馳,偷襲許都,攻下了,曹操就一定能夠擒獲了。如果攻不下,可以讓曹軍兩頭奔走應命,打敗曹操是一定的。』袁紹又不能採用許攸的計策。此時正趕上許攸家族的人犯法,審配囚禁了他們。許攸在袁紹手下不能伸展志向,投奔了曹操。許攸勸曹操偷襲淳于瓊。淳于瓊當時任督軍駐軍烏巢,離袁紹的軍隊有四十裏。
曹操親自率軍攻打烏巢。當時,張郃勸袁紹說:『曹操士兵精良,如果攻打淳于瓊,必定會打敗。淳于瓊兵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會付諸東流。應當派兵救援淳于瓊。』郭圖說:『張郃的計策不好。不如攻打曹操的大本營,曹操勢必還兵,這樣烏巢之圍不必救就自然解開了。』張郃說:『曹操營地堅固,必定無法攻破,如果淳于瓊等被擒,那麼我們這些人就全都要成為俘虜。』
袁紹只派遣少量部隊救援淳于瓊,卻用重兵攻打曹操的陣營,不能攻下。曹操打敗淳于瓊,焚燒了烏巢的糧草。袁紹的軍隊於是潰敗,逃奔黃河以北。
於是徹底打敗了袁紹,威名震天下。太祖在黎陽討伐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袁尚與袁熙逃往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殺了袁尚、袁熙,奉送二人的腦袋給曹操,於是平定了黃河以北。當初,太祖在黎陽攻打袁譚、袁尚,接連幾次打了勝仗,各將領想要乘勝攻打。郭嘉說:『袁紹喜愛這兩個兒子,沒能選一個合適的繼承自己的位子,郭圖、馮紀分別是他們的謀士,相互間必定爭鬥、離間。如果我們攻打緊急,他們就相互扶助;如果攻打稍緩,他們又開始爭位。不如向南攻打荊州劉表,等待他們的變化。變化之後,再攻打,可以一舉成功。』太祖說:『妙!』太祖剛剛征劉表,袁譚果然與弟弟袁尚爭奪冀州。袁譚派辛毗向太祖投降,請求赦免以前的罪過。太祖詢問群臣。群臣大多認為劉表強大,應當先征平,袁譚不值得憂慮。荀攸說:『天下正發生大事,而劉表穩坐江漢之間,他沒有統治天下的大志,一看可知。
袁紹佔有四州的地盤,軍隊十萬,靠寬厚得到眾人擁戴,想讓兩個兒子和睦相處,安守自己創成的大業,這樣天下就會幹戈不止。現在兄弟之間結下仇怨,勢不兩立。如果兩人合力,那麼勢力就大,勢力大就難以謀圖了。等到他們混亂而攻打,那麼天下就不愁平定不了。這個機會不可以錯過。』太祖說:『好!』於是答應袁譚的求和,打敗了袁尚。太祖攻打劉表,正趕上劉表去世,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了太祖。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初平元年,皇帝下詔拜劉表為荊州刺史,管理南接五岑嶺,北面包括漢水的廣大地區,面積幾千裏,軍隊十餘萬。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抗衡,袁紹派人請求劉表出兵協助,劉表答應了卻不派兵,也不支援曹操,想要坐觀天下局勢的變化。劉先勸劉表說:『現在天下豪傑爭鬥,兩雄相持不下。天下的賭注都加在將軍身上。將軍如果有所行動,乘着雙方疲睏起兵,定會成功。如果不這樣,就應選擇一個合適的人歸從,怎麼能擁有十萬軍隊卻坐觀成敗呢?求援不能相助,見到賢人又不能歸順,這樣雙方的怨恨必定集中在將軍身上,恐怕不能保持中立。曹操善於用兵,賢良豪俊多歸順他,必定會打敗袁紹。打敗袁紹後再移兵江漢,恐怕將軍不能抵禦。現在的取勝之計,不如以荊州投降曹操,曹操必定看重將軍的恩德。將軍可以長享富貴,福祚延及後代。這是萬全的計策。』劉表不聽。漢獻帝十二年,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表。曹軍未到,劉表背上疽發去世。曹操屯軍新野。傅巽勸劉瓊歸降,劉琮說:『現在我與各位佔據整個楚地。主持父親的事業,坐觀天下大事,有什麼不可以?』傅巽說:『逆與順有一定原則,強與弱有一定趨勢。以臣子的地位來抗拒君主,這是大逆不道的;用剛剛建立的楚地來抵禦中原大軍,是危險的;用劉備去攻打曹操,不合適。三方面都不行,想要抵抗君王的軍隊,必然自取滅亡。將軍自覺與劉備比怎麼樣?』劉瓊說:『不如劉備。』傅巽說:『假如劉備都不能抵抗曹操,那麼就難以保全楚地,劉備也不能夠保全自己;假如劉備能夠抵抗曹操,那麼劉備也不能為將軍效力,希望將軍不要再遲疑了。』劉琮於是率軍歸降曹操。當時劉備在荊州逃亡避難,劉表不能任用。
劉備聽說荊州歸降曹操,於是逃亡夏口。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成宜等謀反,被曹公打敗了。曹公與馬超等人軍隊以潼關為界,分兵兩側。曹公急忙守住潼關,暗地裏派徐晃等人夜渡蒲坂津,佔據黃河西邊紮營,曹公從潼關北部渡黃河,沒有成功,馬超趨船急戰。丁斐放牛馬引誘馬超的軍隊。馬超軍大亂,爭着搶牛、馬,曹公得以渡過黃河,在渭河南部按營紮寨。馬超送信給曹公,請求割地送人質和解。曹公假意答應了。韓遂請求與曹公相見,到約定日期,二人交於馬上,談話不涉及軍事,只說京都以前的老朋友,雙方拊掌談笑。交談後,馬超問韓遂與曹操說什麼,韓遂說:『沒說什麼。』馬超開始懷疑。又有一天,曹公給韓遂一封信,信中改竄的地方很多,好象是韓遂改定的。馬超因此更加懷疑韓遂。曹操與馬超會戰,大敗馬超。關中平定。
諸將問曹公:『當初,馬超據守潼關,渭河北部的道路無兵據守,你不從黃河東部攻打馮翊,卻反守潼關,拖延一段時間再北渡黃河是為什麼?』曹操說:『敵軍據守潼關,如果我軍進入黃河東部,敵軍必定帶兵把守各渡口,那樣的話,西部的軍隊就不能渡過黃河,所以我故意用重兵攻打潼關;敵軍全力在南部把守,西部守備虛弱,所以徐晃二人可以佔領西河,之後,我帶軍北渡黃河,敵軍不能與我軍爭西河,是因為有兩位將軍已佔據了西河。我們連接車輛,樹立柵欄,作為通道,通到黃河南岸,既然不能取勝,暫且向敵軍表明我軍的勢力的軟弱。渡軍渭河後,修固軍壘,任憑敵軍辱罵,堅守不出,故意使他們驕縱;所以敵軍不修建營壘,反而請求割地。我假意答應,是要敵軍放鬆警惕,不做戒備,讓戰士養精蓄銳後,再出奇兵攻打,這就是所謂的「疾雷不及掩耳,猝電不及瞑目」用兵的隨機應變,本來不是固定的。』天子策命公為魏王.孫權稱吳王.據江東.劉備襲益州牧劉章.據蜀.
天下遂三分矣.二十五年.薨於洛陽.子丕嗣.受漢禪.崩.子睿嗣.崩.子齊王芳立.廢.高貴鄉公髦立.廢.常道鄉公璜立.璜禪晉.
白話
天子策命曹公為魏王。孫權稱為吳王,佔據江東;劉備襲擊益州牧劉璋,佔有西蜀,天下於是一分為三。獻帝二十五年,曹太祖在洛陽去世。曹公的兒子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位。文帝曹丕駕崩,他的兒子曹睿繼位,曹睿駕崩,他的兒子齊王曹芳即位。曹芳被廢掉後,高貴鄉公曹髦即位。曹髦被廢後,常道鄉公曹璜即位。後來,曹璜讓位於司馬昭,開始了晉朝的統治。晉高祖宣皇帝名懿.字仲達.姓司馬.河內溫人也.仕於魏武之世.歷文明二帝.居將相之位.平盂達達為新城太守.反.滅公孫度度世稱燕王.據遼東.擒王凌凌謀立楚王為帝.兵敗自殺.魏明帝崩.遺詔使帝為太尉.與大將軍曹爽輔少主少主齊王芳也.帝誅曹爽爽謀為不軌.宣帝謝病避之.爽黨李勝為荊州別駕.帝詭為耄昏.雲并州近胡.可為其備.勝退.謂爽曰:『司馬公屍居殘氣.神形已離.不足虞也.爽於是專恣.惡太后知政.遷於永寧宮.嘉平元年.天子謁陵.爽兄弟權兵從出.宣帝乃啟奏永寧官.廢爽.然後勒兵至洛水.迎天子.奏爽與其黨謀反.皆誅.宣帝崩.子師代為相師字子元.是為肅宗景皇帝.鎮東將軍母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征平之儉欽初反也.景帝問王肅曰:『安國寧主.其術安在.』肅答曰:『昔關羽率荊州之眾降于禁於漢濱.遂有北向爭天下心.後孫權取其將士家屬.羽士眾一旦瓦解.今淮南將士父母皆在州.但急往御之.使不得前.必有關羽土崩之勢.』景王從之.遂破儉等也景帝崩.弟昭代為相昭字子上.是為太祖文帝.輔政為司空.諸葛誕據壽春.反.奉詔征平之.伐蜀.擒劉禪.於時政出權臣.人君主祭而已.魏帝不能容.自勒兵攻相府.太祖用長史賈充計.逆戰.舍人成濟執殺魏帝高貴鄉公也.名髦.字士彥.乃偽令皇太后下令廢少帝.又委罪成濟.誅其三族.太祖崩.子炎受魏禪炎字子安.文帝太子.是為世祖武皇帝.即受魏禪.用羊祜.杜預計.征吳.平之.立二十五年崩.太子衷立字正度.是為惠帝.武帝太子.
白話
司馬懿是河內郡溫地人氏,字仲達,姓司馬晉建國後追封他為高祖宣皇帝。早年追隨曹操魏建國後追封為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時官居丞相,平息孟達的反叛,翦除公孫度的割據勢力,擒獲叛軍首領王凌,屢建奇功,權傾一時。魏明帝彌留之際,下遺詔封司馬懿為太尉,和大將軍曹爽一起輔佐少主曹芳,司馬懿為獨掌大權,殺死了曹爽,曹爽圖謀作亂,司馬懿稱病在家不上朝避開他,曹爽的同黨李勝為荊州別駕。司馬懿假裝老糊塗,竟說并州靠近胡人土地,應當作好防備。李勝從司馬懿處回來對曹爽說:『司馬懿神情恍惚,已成為行屍走肉,不值得防備他了。』曹爽因此更加飛揚跋扈,獨斷專權,他厭惡太后主持政事,把她遷到永寧宮。公元249 年即嘉平元年, 皇帝拜祭曹操陵墓。曹爽兄弟領兵跟着皇帝出朝。司馬懿見時機可乘,於是到永寧宮奏明太后,廢除了曹爽的權力。然後親自帶兵到洛水這個地方迎接皇帝回朝,彈劾曹爽及其同黨謀反,一併治了死罪。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接替他作了丞相司馬師字子元,晉立國後被迫封為肅宗景皇帝,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謀反,司馬師率軍平息了叛亂毋丘儉,文欽剛開始謀反的時候,司馬師問王肅說:『安定國家輔佐皇上,應該怎樣做法?』
王肅回答說:『當初關羽率領荊州士卒在漢水邊上收服于禁,然後就有了向北擴張統一天下的雄心。以後孫權帶兵俘虜了他手下將士的家屬,關羽的部隊立刻軍心渙散。如今毋丘儉等將士的家屬都在揚州,情況緊急時用他們抵抗,使毋丘儉的將士不得近前,一定會使他們象關羽士卒那樣呈土崩瓦解的局面。』司馬師聽從了王肅的計策,並因此打敗了毋丘儉等叛軍。司馬師死後,他的弟弟司馬昭代替他作了丞相司馬昭字子上,晉定國後追諡他為太祖文皇帝,輔佐朝政行使司空的職權。諸葛誕據有壽春,反叛,同馬昭奉皇帝詔書平定了叛亂。討伐蜀國,俘虜了劉禪。這時魏國的國政旁落到當權大臣的手中,皇帝不過行使祭祀宗廟的權力而已。魏帝不能容忍下去,親自帶兵圍攻丞相府,司馬昭用長史賈充的計策迎戰,舍人成濟殺死了魏帝曹髦曹髦廢為高貴鄉公,名髦,字士彥。司馬昭於是以欺詐的手段讓皇太后下令廢掉皇帝,又把成濟作為替罪羊,滅門三族。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取得了魏國的政權,奪取政權後,又用羊祜、杜預的計策進攻吳國,最終滅掉了它。司馬炎在位二十五年,他死後,太子司馬衷繼位司馬衷字正度,就是魏惠帝,武帝司馬炎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