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狼煙四起,可謂熱鬧極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之間關係錯綜複雜,軍事外交的鬥爭尤爲突出。一時間縱橫家的傑出代表張儀、蘇秦各逞口舌之利,周旋於諸侯之間,玩弄霸主於股掌之上,成了當時國際性的策劃大師。在『策劃』一詞又重新被炒得火爆的商品大潮中,重睹蘇秦、張儀之風采。能不爲之擊節喝彩!
臣聞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獨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劃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親疏相鎮.所以關盛衰也.昔周艦二代.立爵五等.封國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爲不可拔者也.故盛則周召相其治.衰則五霸扶其弱.所以夾輔王室.左右厥世.此三聖製法之意.文.武.周公爲三聖.然厚下之典.弊於尾大.
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爵祿多出於陪臣.征伐不由於天子.吳並于越.越王勾踐敗吳.欲遷吳王於甬東.與百家君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剄死.越王滅吳.晉分爲三.晉昭公六年卒.六卿欲弱公室.遂以法盡滅羊舌氏之族.而分其邑爲十縣.六卿各以其子爲大夫.晉益弱.六卿皆大.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少智伯.盡分其地.
至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賜趙.魏.韓皆命爲諸侯.晉遂滅.鄭兼於韓.煮桓公者.周厲王少子也.幽王以爲司徒.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曰:『獨有洛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公曰:『何如.』
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爲司徒.民皆愛公.請試居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竟國之至後世.君乙爲韓哀侯所滅.並其國.鄭遂亡.魯滅於楚.魯頃公二年.楚考烈王滅魯.魯頃公亡遷於卞邑.爲家人.魯遂絕.海內無主.四十餘年而爲『戰國』矣.秦據勢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山東患之.
蘇秦.洛陽人也.合諸侯之縱以賓秦.張儀.魏人也.破諸侯之縱以連橫.此縱橫之所起也.
議曰:【易】稱先王建萬國而親諸侯.孔子作【春秋】爲後世法.譏世卿不改裝.世侯.由是觀之.諸侯之制.所從來上矣.荀悅曰:『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視人如子.愛國如家.置賢卿大夫.考績黜陟.使有分土而無分人.而王者總其一統.以御其政.故有暴於其國者.則人叛.人叛於下.誅加於上.是以計利思害.勸賞畏威.各競其力.而無亂心天子失道則侯伯正之.王室微弱則大國輔之.雖無道不虐於天下.此所以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者也.』曹元首曰:『先王知獨理之不能久.故與人共理之.助獨守之不能固.故與人共守之.兼親疏而兩用.參同異而並進.輕撞足以相鎮.親疏足以相衛.兼併路塞.逆節不生也.』陸士衡曰:『夫爲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圖身.安上在乎悅下.爲己存乎利人.夫然則南面之君各矜其治.世治足以敦風.道衰足以御暴.強毅之國不能擅一時之勢.雄俊之人無以寄霸王之志.』蓋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業.夫興衰隆替.理所固有.教之廢興.存乎其人.願法期於必涼.明道有時而暗.故世及之裝.弊於強御.厚下之典.漏於未折.浸弱之釁.遘自三季.陵夷之禍.終於『七雄』.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此建侯之弊也.
白話
我聽說天下就象是一個大容器,百姓就象是其中貯存的財富。容器太大,一個人就管理不了;財富太多、太貴重,一個人就難以守護。所以要劃分疆野,要建立諸侯國;親疏之間要互相抑制,這是關係到國家盛衰的問題。從前周王朝接受夏、商兩代的經驗教訓,設立五等爵位,分封八百個藩國和五十五個同姓王。這些藩國和同姓王都根基深厚堅實,是不能動搖的。因此,國家興盛的時候就有周公、召公輔佐治理;國家衰敗的時候就有春秋五霸扶助弱小的周王室。以此共同輔助王室,掌握那個時代,這就是三聖指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人當初制定分封制的本意。然而,厚賞臣下的制度,弊病在於尾大不掉。
自從周幽王、周平王之後,周王室日漸衰落,爵祿多由左右的大臣賜予,征戰討伐的事不由天子決定。吳國被越國吞併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想把吳王遷往甬東,給他一百戶人家讓他管理。吳王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你了。』
然後自刎而死,吳國滅亡。
晉國被一分爲三。晉昭公六年時,他死了。他的六卿想要削弱昭公親族的勢力,就想法兒把羊舌氏一族都殺掉了,把他們的封邑分爲十個縣,六卿各用他們的兒子爲大夫。晉國因此更加衰弱,六卿的勢力都強大起來。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一起殺死智伯,把晉國的土地瓜分殆盡。到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賜封趙、韓、魏三國,把他們封爲諸侯。晉國就這樣滅亡了。
鄭國被韓國兼併。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幽王時爲司徒。他問太史伯:『周王室多災多難,我怎樣才能逃脫一死呢?』太史伯說:『只有洛水的東邊,黃河、濟水的南面可以居住。』桓公說:『爲什麼到那裡去呢?』
太史伯回答說:『那個地方鄰近虢鄶,虢鄶的國君貪暴好財,百姓都不依附他。如今你做司徒,人民都很愛戴你,請你試試到那裡居住,那裡的百姓就都是你的國民了。』桓公說:『很好。』於里就去那裡做了國君。到了後世,君乙被韓哀侯所滅,吞併了鄭國。鄭國也就滅亡了。
魯國被楚國所滅。魯頃公二十年,楚考烈王消滅了魯國。魯傾公逃亡到卞邑,做了人家的僕人。魯國王是滅亡了。
天下沒有一個有權威的君主,這樣的狀態達四十多年,形成『戰國』時代。其中秦國依仗形勢險要,運用狡詐善戰的軍隊,一點點地吞併山東六國,山東各國深以爲憂。蘇秦,洛陽人,聯合諸侯一起抵抗秦國;張儀,魏國人,拆散諸侯的聯盟與秦國連橫。這就是縱橫活動的緣起。
【周易】讚許先輩的聖王們建立萬國而親臨諸侯;孔子創作【春秋】做爲後世治國的法則。這是譏諷各代的當政者不知變通,改換分封制,仍然要世世繼承王候爵位。由此來看,分封諸侯的制度,是從先世就有的了。荀悅說:『分封建立諸侯國,讓他們各自世代繼承其爵位。這些統治者想使人對待別人象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愛國家就象愛家一樣,就必須任用賢能的世卿、大夫,考察他們的政績進行罷免或提升,使他們能得到土地的封賞但不能擁有子民,由君王總攬全局,實行統治。因此如有用殘暴的手段來管理國家的官員,下面就會有人反叛他。在下有百姓的反叛,在上有君王的誅殺,所以權衡利害,他們就會努力工作以受獎賞,而害怕君主的權威,各自爭相效力,而沒有作亂之心。天子不守正道時有侯伯來規正他,王室微弱時就會有強大的諸侯國輔助他們。所以即使君主無道也不會使天下百姓受虐特。這就是用輔佐來順應天道並掌握人才的道理。』
曹元首說:『先輩的聖王們知道自己一個人治理國家不能使之長久,所以和別人一起治理;知道一個人守護天下不能使之牢固,所以和別人一起守護。他們親疏並用,異同共進。使權輕與權重的人互相抑制,親近與疏遠的互相關照。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以保證國家不發生叛亂。』
陸機說:『爲別人不如厚待自己,爲外物不如爲自身謀算;要使上級安樂就在於使下面的人滿意。爲了自己打算就得先讓別人占占便宜。國家治理得好時足以正風氣,衰微時也可以抵禦強暴。所以強大有力的國家不能專據一時的優勢,雄才大略的人也不能使霸王之志得償。』
這大概就是三代可以奉行正道,四王得以成就功業的原因吧。同家的興衰交替,理所固有;禮教的廢興,在於統治者的做法。治國的法則有時也許不能正確施行,真理有時被歪曲。因此世代繼承爵位的制度,弊處在於強行統治;厚賞臣下的制度,過失在於使王室日益衰弱。王室浸弱的開端,始於三代昏王,其禍患,到戰國七雄時才結束。所謂『樹梢大了樹必定要折斷,尾巴大了就難以掉轉』,這就是分封諸侯的弊端。按語
治國之道,實爲立國安邦之大計。本段開篇明義,闡述了治理國家的方略。
首先,統治者應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治理自已的國家。『器大不可以自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所以周實行分封諸侯的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制度是合理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世的統治者只知『法先王』,對分封制一味照搬,不知變通,其結果只能是使周的統治結束。『末大必折,尾大難掉』,簡要地總結了封建諸侯的弊端。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任何一個時代,如果只能繼承前代,一成不變,是不會進步的。如今的改革開放,就是要改變那些陳舊的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東西,以順應新的歷史潮流。蘇秦初合縱.至燕.周武定殷.封召公於燕.與六國並稱王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田作.而足於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將.無過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所以不犯寇被甲者.以趙之爲蔽其南也.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於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爲一.則燕國必無事矣.』燕文侯許之.
樂毅獻書燕王曰:『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故古者稱之.以其合兩而如一也.今山東不能合弱而如一.是山東之智不如魚也.又譬如軍士之引車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車因行矣.今山東三國弱而不能敵秦.索二國因能勝秦矣.然而山東不知相索.則智固不如軍士矣.胡與越人.言語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渡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今山東之相與也.如同舟而濟.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人之所能爲一.山東主遂不悟此.臣之所爲山東苦也.願大王熟慮之.今韓.梁.趙三國已合矣.秦見三晉之堅也.必南伐楚.趙見秦之伐楚.必北攻燕.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秦久伐韓.令秦之伐楚.燕必亡.臣竊爲大王計.不如以兵南合三晉.約戌韓.粱之西邊.山東不能爲此.此必皆亡矣.』燕果以兵南合三晉.
趙將伐燕.蘇代爲燕說趙王曰:『今者臣從外來.過易水.見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挾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見蚌脯.」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鷸.」二者不肯相舍.漁父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其眾.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願大王熟計之.』趙王乃止.
齊宣王因燕衰.伐燕.取十城.燕易王謂蘇秦曰:『先生能爲燕得侵地乎.』秦曰:『請爲取之.』遂少齊.見齊王.拜而慶.仰而吊.齊王曰:『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飢人之所以飢而不良鳥喙者.爲其愈充腹而與死.人同患也.今燕雖小弱.即秦之女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爲仇.今使弱燕爲雁行.而強秦推其後.是食鳥喙之類也.』齊王曰:『然則奈何.』蘇秦曰:『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而爲福.因敗而爲功.大王誠能聽臣.歸燕十城.燕必大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歸燕築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仇而結碩友也.』齊王曰:『善.』於是歸燕十城.
白話
蘇秦開始組織合縱聯盟,便去了燕國。周武王定都殷,封召公於燕地,和六國一併稱王。於是有了燕國他遊說燕文侯說:『燕國東邊有朝鮮和遼東,北邊有林胡和樓煩,西邊有雲中和九原,南邊有呼沱河和易水。土地方圓二千餘里。擁兵幾十萬,戰車有七百多輛,戰馬有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
南邊有碣石和雁門的豐饒物產,北邊有棗和栗子的獲利收成。人民即使不從事田地耕作,而棗和栗子的果實就足以讓人民吃飽。這是所謂的天府之國啊!
國家女樂無事,看不到軍敗將亡這樣憂心的事,這些有利條件沒有誰比燕國更多的了。
大王知道這平安的原因嗎?燕國之所以不遭受戰爭的洗劫,足因爲在南方有趙國作屏障。秦、趙爭戰,相互都疲弊了,而大王卻保今燕國,控制住這個大後方,這就是燕國不遭受侵犯的原因。況且秦國如果攻打燕國,必須經過雲中和九原,經過代和上谷,這就是數千里的道路,即使得到燕國的城邑,秦國也難以守住。秦國無法損害燕國也是很濤楚的了!現在若是趙國進攻燕國,只要發出號令,不到十天數十萬大軍就可以進駐東垣。再渡過呼沱河,涉過易水,不到四五天就靠近國都了。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須得在千里之外開戰,趙國進攻燕國,就要在百里之內開戰了,不憂慮百里之內的禍患,卻重視千里之外的邦交,沒有比這更錯誤的計謀了。因此希望大王與趙國合縱,與天下諸侯聯爲一體,那麼國家就不會有禍患了。』燕文侯認爲蘇秦說得對,便答應合縱抗秦。
樂毅寫信給燕王說:『比目魚,兩條不合在一起就不能遊動,所以古人讚許它們,是因爲它們能合二如一。現在山東各國弱小而不能團結如一,這說明山東各國的統治者還不如比目魚聰明啊。再比如士兵拉車,三個人不能拉動車,再找兩個人,這樣五個人用繩子拴在一起拉,車就可以前進了。現在山東各國弱小不能戰勝秦國,而兩個國家聯合起來就能戰勝秦國了。然而山東各國不知互相聯合,他們就不如軍士聰明了。胡人和越人,言語不通,同船渡河,卻能達到互相救助如一。如今山東各國之間的關係,就象同船渡河,秦軍來攻打了,卻不能互相救助如一,他們又不如胡越人聰明了。比目魚遊動、軍士拉車、胡越人渡河這三種情況,人人都能做到其中的一種。而山東各國的君主們卻覺悟不到這點,這是我爲山東各國憂慮的,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現在韓、魏、趙三國已經聯合了。秦國見這三國聯合,必定會向南攻打楚國。趙國見秦國攻打楚國,也一定會向北攻打燕國。萬物本來有形勢相異而憂患相同的情況,秦國長時間地攻打韓國,如果現在秦國轉而攻打楚國,燕國一定要遭受滅亡的命運。我私下爲大王打算,不如向南與韓、趙、魏三國兵合一處,約定共同防守韓國、魏國的西部邊界。山東各國如果不能這樣做,一定都會被消滅的。』燕國果然派軍隊向南與韓、魏、趙三國聯合。
趙國準備攻打燕國,蘇代蘇秦的弟弟替燕國去勸說趙王:『今天我到這裡來,從易水邊經過,看見河蚌正出來曬太陽,卻被鷸鳥啄住蚌肉,蚌殼一合夾住了鷸鳥的嘴。鷸鳥說:「今天、明天見不到水,你就成了死蚌。」河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不放走你,明天不放走你,你就成了死鷸。」兩方面都不肯相讓,漁夫看見了,就把它倆一起抓住了。現在趙國將要討伐燕國,燕、趙長久相持不下,讓百姓疲憊不堪,我恐怕強秦就要成爲漁夫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件事。』這樣,趙王才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齊宣王因爲看到燕國衰弱了,就出兵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對蘇秦說:『先生能爲燕國要回被侵占的土地嗎?』蘇秦說:『讓我爲大王取回來吧。』於是他到了齊國。見到齊王,下拜的時候向齊王稱賀,站起來卻又向齊王表示哀悼。齊王說:『爲什麼祝賀後緊接著就哀悼呢?』蘇秦說:『我聽說飢餓的人之所以再餓也不吃鳥嘴,是因爲吃鳥嘴時肚子越飽死得越快,人人都有這樣的顧慮。如今燕國雖然弱小,燕王卻是秦國的女婿。
大王獲得了十座城池的好處,卻要長久地與強大的秦國爲仇了。現在假設燕國是大雁在前面飛,那麼強大的秦國就緊跟在後面。所以攻打燕國和吃鳥嘴是一類情況啊。』齊王說:『那又該怎麼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代那些會辦事兒的人能夠化險爲夷,轉敗爲勝。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意見,就把十座城池歸還給燕國,燕國一定是萬分高興。秦王知道是因爲自己的緣故齊國把十座城池歸還給了燕國,也一定高興。這就是所說的放棄仇恨而結成好朋友。』齊王說:『好吧。』於是把十座城池還給了燕國。按語
蘇秦一番分析剖白,說服了燕王同意原趙國聯盟。他的說人之術,高明之處在於他站得高,看得遠,眼光獨到。燕國雖然安定。但這是表面的,其實隱藏著憂患。居安思危,早做應對,這才是明智的選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今社會上那些經營有方的人,也應該凡事做全面的考慮,及早發現隱患,儘管企業一片興旺發達,但居安思危,對有可能出現的危機要提前預料得到,及早制定正確的策略。這樣,企業才能始終向前發展。
樂毅、蘇代、蘇秦他們都善於運用譬喻。寓言說理。其中,『蚌鷸相爭,漁翁得利』,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這三個人的辨才令人由衷欽佩。然而,我們從中應想到這樣一個問題:燕國何以屢屢遭人侵犯,而只能靠舌辨之士解救呢?只是因爲弱小!落後就要挨打,弱小就要受欺負,這是自古而然的真理。一部中國近代史更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國家要發展經濟,強大自己,增強綜合國力。惟有如此,我們才不再受人欺侮,中國人才可以挺直腰杆,不管是對世界上耀武揚威的美國。還是以富甲全球的日本,中國都可以對他們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