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蜀(二)

反经(长短经)作者:赵蕤发布:华夏士子

2021-8-26 00:44

庞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人强.户口百万.郡中兵马.所出毕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子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吞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各事定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乃使关羽守荆州.欲自取蜀.
时孙权遗使报备.欲共取蜀.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能自守.若曹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加有十操.无所忧也.”或说备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有也.主薄殷观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返为吴所乘.则大事去矣.”备从之.拒答权曰:“益州民富国强.土地阻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今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将饮马沧海.观兵于吴.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乘其隙.非计也.”权知备意.乃止也.
会刘璋闻曹公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刘豫州.使君之宗.而曹公之深仇也.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璋然之.遣法正迎先主.时黄权谏曰:“左将军有枭名.今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以客礼待之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
愿且闭境以待河清时.”刘巴亦谏曰:“备.雄杰人也.入必有为.不可内也.”既入.巴又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并不听.

先主与璋会涪.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
统后说备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豫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来谏璋:使发遣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俱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返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
初.张松.法正见备.备以私意接纳.尽其殷勤.因问蜀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松等具为言之.又画地图.处置山川.由是尽知益州虚实.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备乃从璋求兵及资宝.欲以东行救权.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半给.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惜于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乃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使黄忠等勒军向璋.先主径至关.质诸将士卒妻子.
引兵从忠等进到涪.据其城.璋所遣将皆破败也.
即斩怀等.自葭萌还取璋.
时郑度说璋曰:“左将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人.内涪水以西.其仓禀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请战不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矣.”璋不用度计.先主遂长驱.所过必克.而有巴蜀.
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必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国.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征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之死力.诸葛亮达理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侯勇而有义.皆万人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刘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先主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曰:“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豫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于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先主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侯.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
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援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者.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也.

白话
庞统劝刘备说:“荆州由于战乱,土地荒芜,人口物产匮乏。在孙权、曹操两大集团的夹击之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恐怕难以形成。现在益州国富民强,老百姓超过百万,兵马、财物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暂时借以据守,成就大事。”刘备说:“当今和我水火不能相容的是曹操,曹操的统治严厉,我的统治和缓;曹操对百姓残暴,我对百姓仁爱;曹操为人狡诈,我为人诚实。
常常和曹操相反,才能成就大事。现在要让我因为一点小事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义,这是我不愿做的。”庞统说:“情况不同就需要有灵活的策略,不能被单方面的道义束缚。兼并小国,吞灭昏主的地盘,这是从前春秋五霸所做过的事情。夺取之后,以仁义回报,事定之后再把它封为大国,又怎么能叫失信呢?你现在不夺取益州,将来恐怕要被别人得到。”刘备于是就派关羽守荆州,决定亲自率军夺取益州。
这时孙权派使者去告诉刘备,想要和他一起攻取蜀地,说:“米贼张鲁在巴汉称王,是曹操的耳目,计划谋取益州。刘璋不能自保。如果曹操取得蜀地,那么荆州就危险了。现在我想先攻取刘璋,进而讨伐张鲁,你我首尾相连,一举统一吴楚,即使有十个曹操,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有人劝刘备应该回信答应孙权,说东吴终究不能越过荆州而占领西蜀,那么蜀地就可以被我们占有了。主薄殷观说:“如果替吴国去打头阵,前进不能攻克西蜀,返回来又被东吴乘机攻打,那么就把统一天下的大业给葬送了。”刘备听从了殷观的意见,拒绝孙权说:“益州民富国强,地势险要,刘璋虽然软弱,也足以自守了。张鲁是个虚伪的人,未必完全忠于曹操。现在把军队开赴蜀地,转战万里,想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是吴起和孙武也没有办法做到的事。现在曹操占领天下的三分之二,蓄意东征沧海,陈兵吴国,而我们同盟之间无故自相攻伐,这只会给曹操提供可乘之机,攻打我们。这不是一个好计策。”孙权明白刘备知道了他的用意,就放弃了攻打刘侄的计划。
这期间,正好刘璋听说曹操派兵讨伐汉中张鲁,心里十分慌恐。别驾张松劝刘璋说:“曹操军兵强盛,天下无人能敌。如果曹操夺得汉中,然后凭借汉中的物产来攻打益州,谁能抵挡得了?刘备是你的同宗兄弟,和曹操有深仇大恨,如果把他请来讨伐张鲁,一定能夺得汉中,从而加强了益州的防御力量,曹操即使来攻,也无能为力了。”刘璋同意张松的意见,派法正前去迎接利备。当时,黄权劝告刘璋说:“刘备有天下枭雄的名望,你给他一个小职位,不会使他满意,以礼相待,可是一国又容不下两位君王。刘备安如泰山,而你却处境十分危险,希望你不要接纳刘备。”刘巴也劝刘璋说:“刘备是个英雄豪杰,一旦到来,必然有所图谋,不能接纳。”刘备进入益州后,刘巴再次劝刘璋说:“如果让刘备讨伐张鲁是把老虎放归到山林里去啊!”刘璋都没有听从。
刘备和刘璋在涪城会面后,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就去替刘璋征讨汉中张鲁。
庞统后来劝刘备说:“我现在有三条计策夺取益州。第一,我们秘密派遣精锐部队,昼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习武练兵,毫无防备,我军到达后,一战就能夺取成都,这是上策。第二,我听说刘璋的名将杨怀、高沛都握有重兵把守要地,在你还没来之前,就写信劝告刘璋要把我们拒之门外。可以派人散布流言说荆州军情紧急,我们想回救荆州,使军队作出回荆州的样子,这两人都仰慕你的英名,又想让我们回荆州,一定会来与你见面送行,那时把他们抓住,夺了他们的兵马,然后再攻取成都,这是中策。第三,我军返回白帝城,与荆州连接策应,再等机会夺取,这是下策。你如果不果断行事,将会被困在益州,进退两难。”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
起初,张松、法正去拜见刘备,刘备极为殷勤地接待了他们,就便询问蜀中的武器装备、库存和人马众寡等情况。张松和法正都一一给他详述,又画了地图,把山川地理指点给他看,于是刘备完全知道了益州的虚实。刘备向北到葭萌,没有立刻讨伐张鲁,而是广施恩德以收买人心。第二年,曹操征讨孙权,孙权肯请刘备去救援,刘备于是向刘璋提出借一万士兵以及钱财物资,意欲救吴。刘璋只答应给四千兵马,其余的军需只有一半。刘备于是就激怒众士兵说:“我为益州抵御强敌,大家也都辛苦劳累,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上。现在刘璋却把钱财藏在府库里,舍不得犒赏有功之人,却希望士大夫为他拼死作战,怎么可能呢?”于是召来刘璋的白水军都督杨怀,责备他无礼,以此为借口杀了他。派黄忠等人率军攻打刘璋,刘备直接进入白水关,把诸将和他们的部卒、妻子儿女扣作人质,然后率军与黄忠等人进军并占领了涪城。刘璋所派遣的部将全部大败。很快设计杀了杨怀等人,从葭萌关南下攻打成都。
这时郑度劝刘璋说:“刘备率领不到万人队伍攻打我们,粮草不充足,军心不稳定,依我看不如把巴西、梓潼老百姓迁走,把内涪水以西的粮食作物一起烧掉,挖深沟筑高墙,坚守不出。刘备军队会在百日内因供给不足,主动退却,那时我们出击追赶,一定能活捉刘备。”刘璋没有采纳郑度的意见。刘备于是长驱直入,每战必胜,很快就占领了益州。
刘备攻打西蜀,蜀丞相的属官赵戬说:“刘备是不会成功的,他不善用兵,每战必败,逃跑还来不及,怎么能攻取别人的土地呢?蜀国虽然小,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不会被他兼并的。”征士傅干说:“刘备宽厚、仁慈,做事很有分寸,能够使将士为他效死力,有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为丞相,有关羽、张飞这样忠勇,讲信义的人为大将,凭刘备的雄才大略,有这样三位豪杰辅佐,怎么能不成功呢?”刘备围攻成都数十日后,刘璋出城投降。
蜀中富裕,物产丰富,刘备置酒席犒劳将士,把城中的金银财宝赏赐给他们,把谷物、布帛归还百姓。起初攻打刘璋的时候,刘备和众将士约定:“只要事情成功,府库里的东西我都不要!”等到攻下成都,士兵们都丢掉武器到府库里争着拿财宝。军中费用不足,刘备为此很忧虑。刘巴说:“这事很好办!只管铸造以一当百的钱币来平定定物价,让官吏去官市上作买卖就行了。”刘备听从他的建议,几个月府库就充实了。刘备自封为益州牧,由诸葛亮来作他的辅相,法正作他的谋臣,关羽、张飞,马超做他的手下大将,许靖、糜竺、简雍作他的宾客。董和、黄权、李严等人本是刘璋的手下,吴壹、费观等人本与刘璋是儿女亲家,彭羕从前是被刘璋排挤的人,刘巴旧日为刘璋所忌恨,他们都被委以重任,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有志之士无不竞相效力。

群臣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诸葛亮曰:“昔吴汉.耿纯等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纂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久勤苦者.亦望尺寸之功名.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谯周等劝进云:“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应之.此为瑞异.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是年.太白.荧惑.镇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其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侯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为天纲.《经》曰:‘帝王处之.众邪消亡’.愿大王应天顺人.速即洪业.以宁海内也.”

白话
群臣都劝刘备立号称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说:“过去吴汉、耿纯等人劝光武帝承继帝位,光武帝四次推辞谦让。耿纯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希望找到归依的明君,你如果不听从我们的意见,大家都回去寻找自己的君主,怎么还会跟随你呢?’光武帝被群臣的诚意打动,就同意了。现在曹操篡权,天下没有君王,你是帝王的后代,继承帝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这些人跟随你千辛万苦,是象耿纯说的那样,为了做一番事业啊!”刘备于是就承继了帝位。谯周等人劝刘备说:“我的父亲谯群活着的时候说,西南方有黄气直立几丈高,多次出现,几年中常常有祥云瑞气从北斗中的璇玑星下与它相应,这是祥瑞的异兆。又过了二十二年,有气若旌旗一样多次出现,在中天从西向东横贯穿行。谶书称‘一定有天子从那个方向出现。’这一年,太白、荧惑、镇星常常向岁星接近。汉朝刚立的时候,五星都跟从岁星,这说明岁星执掌天命。汉室的方位在西边,是义的上方。所以,汉朝的占星术通常认为岁星等待人主,该有圣明的君主从这个州郡兴起,来中兴汉室。当时许都汉献帝还在位,所以群臣不敢泄漏这些说法。不久荧惑星又迫近岁星,出现在胃、昴、毕三宿中间。昴、毕二宿是天纲。经书说:‘帝王掌权执政,一切奸邪都会消亡。’希望大王顺天应人,建立帝业,以便安定天下。”

时曹公拔汉中.
初.魏太祖破张鲁于汉中.刘晔进计曰:“明公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人心震恐.其势自倾.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孔明明于治体.关侯.张飞勇冠三军.武毅以威之.文德以抚之.据险守要.不可犯矣.
今时不取.必有后忧.”太祖不从.居七日.蜀降者言蜀中惊扰.虽斩之犹不禁.太祖又问晔曰.“蜀可伐否.”对曰:“今已小安.不可动也.”

法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遮北还.此非其智不逮.力不足也.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算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率.举众往讨.则必克之.克之曰.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境拓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先主由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遂奄有梁汉.
时魏使夏侯茂镇长安.蜀将魏延就诸葛亮请兵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以袭长安.亮不许.
《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诸葛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曰:‘闻夏侯茂.先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唯有御史.京兆太守.横门邸阍与散人.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万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也.延每从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也.”
其后吴孙权袭关羽.取荆州.范晔曰:“刘备令关侯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侯分土接境.知侯枭雄有兼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
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
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侯.’将图之.会侯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某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某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某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侯果信之.稍撒兵赴樊.权遂行.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舳舻中. 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侯.尽缚之.是故侯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侯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不得于历人家有所求取.
侯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侯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遇于平时.故侯吏士无斗心.皆委侯而降.即父子俱获.初.孙权之讨侯也.遣使报魏云:“欲讨关某自效.乞不漏露.今某有备.群臣咸言密之是宜.”董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露其事.某闻权上.即当还.护其城.围得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持.以待其弊.若密而不露.使权得计.非计之上也.”乃使射书于围中及侯屯内.侯犹豫未去.陆逊至.破江陵.侯走至临沮.为吴将潘璋所杀也.

先主怒吴.伐之败绩.还蜀.至永安而崩.
初.魏文帝闻备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日:“备不晓兵机.岂有七百里营可以距敌乎.包原隰阻险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权破备于夷陵书至.

白话
后来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
曹操攻下汉中后,刘晔向曹操献策说:“你北面击败了袁绍,向南吞灭了刘表,天下已经得到了十分之八,你的威名天下传扬,现在一举夺取汉中,蜀地的百姓闻风丧胆,可以马上发出讨伐的檄文,刘备虽然是豪杰,但占领蜀地时间不长,民心不稳,可以一鼓作气攻克。如果稍稍迟疑的话,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张飞勇冠三军、等他们有所防备,坚守险阻要冲,就没有办法攻克了。现在不火速攻取,一定会留下后患啊!”曹操没有听从。七天之后,蜀国投降的人说,蜀国震动很大,即使严明法纪,也没有办法禁止骚动。曹操再次请教刘晔能否攻打蜀国,刘晔说:“现在蜀国已经稍稍安定,不能攻打了。”
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鼓作气平定了汉中,迫使张鲁投降,没有趁机图谋我国,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自己立即回到北方。这并不是谋略和兵力不足,而是国内有后顾之忧啊!现在分析夏侯渊、张郃的才能谋略,比不上我国的将帅,如果我们率军征讨,一定会获胜。取得汉中后一边发展农业,积累财物,一边等待机会,一旦机会到手就能上可以灭亡魏国,复兴汉室,中可以逐渐拓展我们的国土,下可以坚守险要,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
这大概是上天要把它赐给我们,不能错过好机会啊。”刘备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率领众将向汉中进军。法正也跟着去了。刘备从阳平关南边渡过污水河,绕着山往前走不远,在定军山扎下营寨。夏侯渊领兵来争夺营地,法正说:“可以出击了。”刘备命令黄忠凭高呐喊进兵,很快击败了对方,夏侯渊在战斗中被杀死。从此,刘备全部占领了梁州、汉中一带地区。
当时,曹操派夏侯茂镇守长安,蜀将魏延向诸葛亮请求率军从褒中出击,顺着秦岭向东,到子午谷后向北偷袭长安,诸葛亮不同意。
《魏略》上说:“夏侯茂是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和手下众人商议,魏延说:‘听说夏侯茂是曹操的女婿,胆小无谋。现在给我精兵五千,带上五千车粮草,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行;到子午谷后折向北,不到十天就可到达长安。夏候茂听说我突然到达,一定会乘船逃走。
长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豪门富绅和一些乌合之众,粮食足够用度。等到东边援军到来,还有二十天左右,而你已从斜谷带兵前来,这样就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广大地区。”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不如稳妥地从平地攻取陇右,这样有必胜的把握而没有危险,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策。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就想要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分头出发在潼关会合,就象当初韩信一样,诸葛亮制止了他。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小,感慨自己一身本事却无处可用。

在此之后,东吴孙权偷袭荆州关羽,夺取了荆州。范晔说:刘备命关羽镇守荆州,东吴大将吕蒙被封为汉昌今湖南平江太守防备关羽。吕蒙了解关羽的勇武,且素有侵犯东吴的野心,而且关羽的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双方和平相处的形势难以持久。吕蒙于是偷偷向孙权献计说:“现在征虏将军关羽驻守南郡,潘璋率一万游击军队沿江上下活动,随时应敌。我吕蒙替国家前往据守襄阳。这样的话,对曹操还有什么担心?又何必要依赖于关羽?”此计将施行的时候,恰逢关羽攻打樊城,并留兵防守南郡。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攻打樊城却留下许多守军,一定是因为怕我在他的后方打主意的缘故。我时常生病,人们不以为怪,望扬言说我带兵回建业养病,关羽得知这个消息,一定会减少南郡的守军,将他们全部调往襄阳。到那时,我们出动大军,昼夜兼程沿江而上,攻击他的薄弱环节,这样南郡即可拿下,而关羽也就会束手就擒了。”于是,吕蒙声言病重,孙权用一封不加缄封的书信将他召回,悄悄地商议计策。关羽果然信以为真,陆续把南郡守军调往樊城。孙权立即发兵,派吕蒙为先锋。在大船中埋伏下精兵,做了一些白色的商人服装,让士兵穿上摇橹。昼夜兼程,沿途遇到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统统捆绑、看管起来,因此关羽全然不知。吕蒙顺利地占据了南郡,进驻江陵城,将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全部俘获,然后挨家抚慰,并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关羽从樊城班师,途中多次派人来向吕蒙探听情况,吕蒙总是热情接待他派来的人。关羽派的人回去后,大家都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时还好,所以将士们都丧失了斗志,纷纷离开了关羽向吕蒙投诚,吕蒙很快便将关羽父子抓获。起初,孙权准备攻打关羽的时候,派人到魏国报信说:“我想讨伐关羽,希望不要把这个消息透露出去。现在关羽有所提防,群臣都说应该秘密行事。”董昭说:“用兵重在权变,抓住合适的机会,现在应当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关羽听说孙权进兵,就必定回守南郡。
樊城之围就可迅速瓦解。我们还可使他们双方互斗,以等待他们露出可乘之机。如果是对这个消息秘而不宣,让孙权的计策得逞,这种决策对我们可没什么好处。”于是魏国派人把书信射进被围的樊城之中和关羽的军营里。
关羽犹豫不决,没有撤军。陆逊赶到江陵。关羽逃至临沮,被东吴大将潘璋所杀。

刘备听到关羽被杀的消息,十分恼怒,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大败而回,病死在永安。
当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刘备在密林中扎下七百里的连营,对众大臣说:“刘备不懂用兵策略,怎么能用七百里长的营寨抗敌呢?春秋晋国大将包原隰就因为凭险阻布阵而被敌军打败,这是用兵的大忌。孙权的好事现在到手了。”
果然七天之后,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的书信便到了。

后主禅即位.下诏曰:“朕闻善积者昌.祸积者丧.古之常数也.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匿.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天下无主.则我帝命殒越于下.昭烈皇帝光演文武.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于地.万国未靖.早世遐殂.朕以幼冲.继统鸿业.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恶.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忌身忧国.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詈.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伐其元帅.吊其残人.他如诏书律令者也.”
先是.吴主孙权请和.吴使张温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故屈卿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伸之宜.加受朝延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温至蜀.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谅暗昌殷祚于中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于太平.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之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使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崇礼义.不便耻忽.臣自入远境.及即近郊.频蒙劳来.以荣自惧.”蜀使马良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大待之也.
.丞相诸葛亮虑权闻先主殂.有异计.乃遣邓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自表请见.权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一时之杰也.蜀有重关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返可鼎足而立.此理势之自然也.大王令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其不从.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白话
后主刘禅继承帝位。刘禅下诏说:“我听说积累善行就会昌盛,积累祸患就会灭亡,这是自古以来的常理。先前汉室衰落,法网疏漏,奸邪横行。
董卓发难,使京城动荡不安。曹操趁机窃取大子的权力,其子曹丕大逆不道,竟敢趁天下大乱改朝换代。当时天下无主,我大汉皇帝命归西天。昭烈皇帝刘备发扬光大文治武德,继承复兴了祖先的基业,使它不至于灭亡。可惜天下大乱尚未肃清就不幸故世。我年纪尚幼就继承大位,没有好好接受保傅的训导,担负祖先留下的重托,没有办成什么大事,所以心中常感不安。诸葛丞相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忧国忧民。现在把国家的大权交给他,让他统率步兵、骑兵二十万,监督大军讨伐凶逆,清除祸患,平定战乱,光复旧都,就在此一举了。讨伐敌军的统帅,慰问受伤的将士,其它各项事务,均照诏书和律令执行。”
起先是吴国君主孙权派张温前往蜀国,表示愿意交好。孙权对张温说:“你本不该远行巴蜀,但我担心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联盟的原因,所以才请你屈尊前往。为人之大义,应该是接受命令不推辞。”张温回答说:“我在朝中没有提出什么真诚的意见,在外又没有独立处理过什么事情,恐怕不能象张昭一样建立美名远播的功劳,也不能象当年齐国的宰相子产那样陈述事理的利害。不过诸葛亮见多识广,神机妙算,一定知道进退、屈伸的分寸。
我国应该给他恩高于天的福惠,考虑他一定不会怀疑。”
张温到了蜀国,先去拜见守卫宫门的长官,送上表章,说:“从前殷时的高宗因为能原谅不够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兴发达;周成王年纪虽轻,却使正处于太平盛世的周王朝更加兴旺发达。如今陛下的英明可与古代的明君相比,总揽朝政有贤良的丞相,又有诸多精英的辉煌业绩,远近之人无不闻风归顺,希望得到陛下的保护。我们吴国努力奋斗,国力强大,江东正是清平盛世之际。我国愿与有道之君统一天下,象大河里的流水一样同心协力。为此,特派下臣通致情好。陛下你崇尚礼义,待人宽厚,万望不要轻视这件事。我从遥远的边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宠不安,深感荣幸。”
蜀国派马良出使吴国。马良对诸葛亮说:“现在我身负国家的使命,协调吴蜀,使之和悦,希望你能把我好好介绍给将军。”诸葛亮说:“你自己试着写吧。”马良就写道:“我的主公派吏掾马良出使同你续好,以继承昆吾、豕韦的功勋。马良是个贤能之人,派他担当出使东吴的使命,虽不善华丽的言辞,却具有善终的美德。希望你能屈尊接纳,以便让他完成使命。”
孙权隆重地接待了他。
蜀国丞相诸葛亮考虑到孙权听说刘备死后必然心存犹疑,持观望态度,就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交好。邓芝到了东吴,孙权果然犹豫不定,不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便主动上书求见。孙权对邓芝说:“我很想和蜀国亲善和好,但是恐怕蜀主刘禅年龄小,国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同吞并的可能,所以犹豫不决。”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不过只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你是盖世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的豪杰。蜀国有十分稳固的地理条件,东吴有长江天险,把这些有利条件合起来,结为外援,进可以伺机统一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理所应当的。大王现在如果把人质送到魏国,魏国必然会要求你去朝见,或者让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应,魏国就会以此为名兴兵讨伐,蜀国看到有机可趁,也会顺流东下来攻取,那么江南就不再是你的了。”孙权默默地想了很长时间,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主动和魏国断绝关系,和蜀国联合。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等.与诸葛亮书.陈天命.欲使举国称藩.亮不答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来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灭在子孙.而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欢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以徒怀文藻.烦劳翰墨.大雅君子所不为也.又《军志》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挈卒数万.制四帝.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亮死后.魏令邓艾伐蜀.蜀兵败.后主用谯周策降魏.
议曰:国君为社稷死则死.为社稷亡则亡.谯周劝后主降魏.可乎.孙盛曰:“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辱于人乎.周谓万乘之君偷生苟存.亡礼希利.要冀微荣.惑矣.且以事势言之.理有未尽.
何者.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一战.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收舟楫.保据江州.征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二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于必亡耶.魏师之来.搴国大举.欲追则舟楫靡资.欲留则师老多虞.且屈伸有会.情势代起.徐因思旧之人以攻骄惰之卒.此昭王所以走阖闾.田单所以摧骑劫也.何为忿忿遽自囚虏.不坚壁于敌人.致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云:‘事不济即亡耳.安能复为之下.’壮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观古燕.齐.荆.越之败.或国覆主灭.或鱼悬鸟窜.终成建功立事.康复社稷.岂日天助.抑人谋也.向使怀苟存之计.纳谯周之言.何颓基之能构.令名之可获哉.禅既暗主.周实驽臣.方之申包胥.田单.范蠡.大夫种.不亦远乎.”

白话
当时魏国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等人,写书信给诸葛亮,说魏国取代刘氏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让蜀国向魏主称臣。诸葛亮不答应,义正辞严地说:“昔日西楚霸王项羽,不以仁德对待百姓,即使力量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如今魏国不吸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要灭亡的。你们这些人如同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到处摇唇鼓舌,颠倒是非,妄图抵毁圣明的君主,白白劳心费力,弄墨舞文,这种事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不耻的。《军志》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昔日轩辕皇帝率领几万士卒,还能击败四位帝王,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那谁还能够与我们匹敌呢?”诸葛亮死后、魏国派邓艾攻打蜀国,蜀兵战败,后主刘禅听从谯周的计策投降了魏国。
国君应该和国家共存亡,谯周劝后主投降魏国,应当吗?孙盛说:“春秋时认为国君应当与国同亡,卿大夫应当与君同死是一种义举。谯周认为君王不与国同死,应苟且偷生。这是丢弃礼德以图小利,追求微荣的作法,太糊涂了!况且,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形势来讲,蜀国照理还不至灭亡。为什么呢?后主刘禅虽然无能,但还不至于象夏桀、商纣王一样残暴;虽然屡战屡败,还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固守,但撤退还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机会。
当时,蜀将罗宪还在率领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还有精兵镇守夜郎。加上蜀国地形险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难长驱直入,假如蜀国收集所有的船只,在坚守不出的同时积极召募士兵,向东吴请求援助,这样做的话,象姜维、廖化等几员大将必定会积极响应,吴国水陆二军也会迅速救援,怎么会无处投身并担心一定会亡国呢?魏军远道而来大举进攻,想追击又缺乏船只,想常驻又怕军众疲惫而生不测。而且成败因时而定,形势也会不断变化,慢慢地再收取旧部来攻打曹魏的疲惫骄横之兵,这就同从前楚昭王逃避吴王阖闾的大军、田单最终打败骑劫一样。何必要满心不情愿地投降,却不坚守壁垒抗击敌军而招至千古遗恨呢?葛生有句话说:‘大事不成,只有一死,怎么能再侍奉别人呢?’说得真是悲壮啊!这句话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几分志气。纵观古时燕国、齐国、楚国、越国战败的情况,他们有的国破君死,有的做鱼悬鸟散的逃窜状,却都能最终建功立业,复兴社稷。难道只能说是天助,或许也是人谋之功。由此可见,刘禅是昏庸的君主,谁周是没有骨气的大臣,他们和申包胥、田单、范蠡、文种这些贤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远了。”

晋时.李特复据蜀.
初.特在蜀暴横.晋乃募取特兄弟.许以重赏.未暇.宣闻.遂不藏.
李特弟骧见书.悉改其购云:“敢斩六郡人头首李.任.闫.赵等及氏侯王一人.诣官.许以重赏.”六郡人见之大骇.遂并反归特.益州牧罗尚遣隗伯攻李雄于郸城.迭有胜负.冬十月.雄与朴泰金.鞭之流血.令泰佯得罪.奔尚.欲为内应.尚信之.以兵随.泰.雄内外击之.大破尚军.雄乘胜追蹑.夜至城下.因称万岁.诳尚城中云:“已得郫城.”尚信之.开少城门.雄军得入.尚遂遁走.遂克成都称王也.

晋桓温灭之.至宋义熙中.谯纵又杀益州刺史毛璩于成都.称成都王.
初.毛璩使任约赴义军.军至枝江.会刘毅败.约奔桓振.璩闻约奔桓振也.自将兵三千.由外水下.谯纵为之参军.使将梁州兵五百人.从内水发.梁州人不欲东.遂推纵为主.反攻涪城.克之.璩闻难作.自洛阳步还.至成都.为纵党所杀也.
宋使朱龄石灭之.此蜀国形也.
议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信乎.陆士衡曰:“夫蜀盖蕃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谷之径.川隘流汛水.有惊波之难.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弛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譬之长蛇.其势然也.故黄权称曰:“可以往.难以返.此兵之绝地也.”古云:“夫道狭路险.譬少两鼠斗于穴.将勇者胜也.”

白话
晋朝时,又有李特占据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国横行霸道,晋廷就缉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悬赏。李特听说悬赏捉拿自己,就派弟弟李骧偷偷去揭榜,把它改成:“有能斩送流民首领李、任、闫、赵等人和氏候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赏。”六郡人见了非常惊骇,于是一起反叛归顺李特。益州牧罗尚派隗伯在郸城攻打李雄李特少子,互有胜负。寒冬十月,李雄给朴泰黄金,把他鞭打得浑身是血,让朴泰假装获罪,投奔罗尚,做李雄的内应。罗尚相信了朴泰,派给他军队。
朴泰、李雄内外夹击,大破罗尚的军队。李雄乘胜追击,夜里到了成都城下,于是高呼“万岁”。哄骗城中的罗尚说:“已经攻下了郸城。”罗尚信以为真,打开了小城门,李雄的军队进入城中。于是罗尚逃走,李雄攻克成都称王。

后被晋国的大将桓温率军剿灭。到了南朝宋义熙年中,谯纵在成都杀死益州刺史毛璩,自立为成都王。
起初,毛璩派任约去投奔义军,军队到枝江时,正赶上刘毅兵败,任约就投奔了桓振。毛璩听说任约投奔了桓振,就自己带领三千士兵,从外水下来。谯纵是他的参军,毛璩派他率领梁州兵五百人从内水出发。梁州人不愿意向东去,就推选谯纵为国主,反攻涪城并占领了它。毛璩听说发生叛乱,从洛阳步行回来,到了成都,被谯纵一伙人所杀。
宋刘裕派大将朱龄石率军剿灭了谯纵。以上就是蜀国兴亡的历史情况。
吴国和蜀国唇齿相依,蜀国灭亡则吴国也会亡国,真的吗?陆机说:“蜀国是靠外援来保存它的国家,吴国的存亡并不在蜀国身上。”为什么?蜀国有重山峻岭,陆地险要,路径狭窄,山川险隘,河流湍急,即使有百万雄师,也只能前进千人;船只成千,能前进的不过百艘。所以刘备攻打东吴的阵势,陆士衡把它比作长蛇,形势使然。因此黄权说:“易进难退,这是兵家的绝地。”古语说:“道路狭窄险要,就象两鼠在穴中争斗,总是勇敢的一方取胜。”
苍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汉室覆灭,诸侯纷起。成者王侯败者寇,谁有雄才伟略,抓住机遇,便可异军突起,跻身人主之列。吴国由弱渐强,由分散到统一,最终与魏、蜀鼎足而立。后主昏庸,面缚降晋,祖宗基业一朝断送。今人以古为镜,不可不深思明析。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