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6 18:37
子曰:“夫道不可不贵也.中行文子倍道失义.以亡其国.而能礼贤.以活其身王曰:此说倍道失义不宜.说得道之意而云礼贤.与上不相次配.又文子无礼贤之事.延章曰:王肃疑本章乃后人伪托.吴曰:《左传》:中行文子得罪于晋.出奔朝歌.从者曰.“谓此啬夫者.君子人也.胡不休马待后车者.”文子曰.“吾好音.此子遗吾琴.好珮.又遗我玉.是以不振吾过.自容于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也.”遂不入.后车入门.文子问啬夫之所在.执而杀之.入朝歌.孔子闻之曰.“文子倍道失义.以亡其国.然得之以活其身.”⊙中行文子:荀寅,春秋时晋卿,又称中行寅。荀吴之子。晋国六卿之一。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鞅杀邯郸大夫赵午,他和范吉射与午有亲,因起兵伐晋国赵氏。赵鞅奔晋阳。韩、魏助赵氏,奉定公以伐范、中行氏。晋国范氏、中行氏伐公,国人助公,他与范吉射奔朝歌。二十年赵鞅围朝歌,两人奔邯郸。次年赵鞅围邯郸,两人奔鲜虞,旋入柏人(即今河北隆尧西南),再次年晋人围柏人,两人奔齐。其地为其他四卿瓜分.圣人转祸为福.此谓是与王曰:若入将死.不入得活.故曰转祸为福.”延章曰:礼贤之功,虽倍道失义尤得以自救,圣人从道合义,而礼贤,此转祸为福之必然也。此固本章之所发者也。按:然则,是章所言,不合于史,又王肃所疑见于《左传》,文子得以活其身者,非以礼贤也,悉奸臣之道而倍之而已。
白话译文
孔子说:“大道不能不尊崇,中行文子背弃道义就失去了封地,但是,由于他能够礼贤下士,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圣人能够转化祸患成为福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楚王将游荆台⊙楚王将游荆台:楚王,据《说苑》,指楚昭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名壬,在位27年(耶元前515~前488年)。荆台,地名,在今湖北江陵北.司马子祺谏延章曰:谏之毋行.⊙司马子祺:司马,官职名称。子祺,楚国公子结。祺,或作“期”或“綦”.王怒之.令尹子西⊙令尹子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相。子西,楚平王庶长子贺于殿下⊙贺:赞许,附和.谏曰:“荆台之观.不可失也.”王喜拊⊙拊:抚摸子西之背曰:“与子共乐之矣.”子西步马十里⊙步马:牵马调习、训练。《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步马,习马。”.引辔而止.曰:“臣愿言有道.王肯听之乎延章曰:楚王之游荆台.志在必得.故子西从其志.尽兴乃谏.则谏可入于楚王之心.”王曰:“子其言之.”子西曰:“臣闻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谀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诛:惩罚.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谀臣也.愿王赏忠而诛谀焉延章曰:晓楚王以守官之义,谓子褀之忠臣者,所谏当从.”王曰:“今我听司马之谏.是独能禁我耳.若后世游之.何也延章曰:子褀之谏,止楚王一身,而欲禁后世,何如.”子西曰:“禁后世易耳.大王万岁之后⊙万岁:是“去世”的婉转说法.起山陵⊙山陵:帝王或者皇后的坟墓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王曰:“善.”乃还.孔子闻之曰:“至哉子西之谏也.入之于十里延章曰:一作千里,疑误,盖步马十里之谓也⊙十里:原作“千里”。据《说苑·正谏》改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白话译文
楚王将游玩荆台,司马子祺进谏阻止,楚王对其非常恼怒。令尹子西却在宫殿之下附和楚王,进言说道:“当下是到荆台游玩,是不可失去的好时机。”楚王听后高兴了,轻轻拍著子西的后背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共用游玩之乐。”
子西牵着马走了很长一段路程,勒住缰绳,使马停下,说道:“我想谈谈有关政治清明的事,大王您肯听吗?”楚王说:“你说吧。”子西说:“我听说做臣下忠于自己的君主的,爵位俸禄不足以体现出对他的奖赏;阿谀奉承君主的臣下,刑罚不足以体现出对他的惩罚。子期是忠臣,而我是谀臣。希望大王赏赐忠臣,惩罚谀臣。”楚王说:“我现在可以听从司马的建议,可是这也仅仅能阻止我一个人的行为。假如后世的君主还来游玩,怎么办呢?”子西说:“禁止后人来游玩很容易。大王万年之后,在荆台修建陵墓,那么后世子孙必定不忍心在陵墓上游玩以寻求快乐。”楚王听后说:“好。”于是返回都城。
孔子闻知此事,说:“子西的劝谏真是奇妙至极!在进入十里的地方劝谏,却抑制了百世之后人们来游览。”
子贡闻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谓至矣吴曰:夫子待二子爱敬之极也.敢问二大夫之所自为.夫子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吴曰:其治民可谓德惠之主.⊙惠主:仁慈的主人。子产为大夫,于民而言是“仁慈的大夫”.于学为博物吴曰:其为学乃博物之君子.晏子于君为忠臣吴曰:其事君可谓忠直之臣.而行为恭敏吴曰:其所行恭敬而敏速.故吾皆以兄事之⊙事:犹“视”,看待.而加爱敬.”
白话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您对子产、晏子的评价,可称得上最高。我冒昧地请教,二位大夫的作为最突出的是什么?”
孔子说:“子产对于来百姓而言,是一位仁慈的大夫,在学识上渊博又通晓事理。晏子对于君主而言,是一位忠臣,在行事上恭谨勤勉。因此,我都把他们当做兄长来看待,并且加以爱戴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