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訓蒙大意示教讀之劉伯頌等啟蒙之道

傳習錄作者:王陽明發佈:延章

2022-5-9 01:08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 1518年 ) ,王陽明平定江西的動亂後,得勝班師。此文是臨行前為曉喻贛南各縣父老鄉親,興立學社而頒佈的文告。劉伯頌,生平不詳。蒙以養正,意為蒙稚的時候應當培養純正無邪的品質。語出【易·蒙彖】。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於泳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於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實在於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且吾亦將去,故特叮嚀以告。爾諸教讀其務體吾意,永以為訓,毋輒因時俗之言,改廢其繩墨,庶成『蒙以養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譯文
古時候的教育,講授的是以人倫道德為內容,以後興起了記誦詞章的風氣,因而先王的教育之義也就不存在了。現在教育學生,應該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唯一的內容。有關教育的方法,應當通過詠詩唱歌來激發他們的志趣,引導他們學習禮儀,藉以嚴肅他們的儀容;教導他們讀書,藉以開發他們的智力。如今,人們常常認為詠詩習禮不合時宜。這種觀點極其庸俗鄙陋,他們又豈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一般而言,少年兒童的性情是愛嬉戲玩耍而討厭約束,猶如草木剛萌芽,讓它舒暢地生長就能迅速發育,以至枝繁葉茂;若對其摧殘壓抑,它們只會衰弱枯竭。今天,對少年兒童實施教育,千萬要使他們歡欣鼓舞,內心愉悅,他們的進步自不會停止。有如春天的和風細雨,滋潤了花草樹木,它們抽枝發芽,自會茁壯生長。若經過冰霜的侵襲凍結,其生氣受到挫傷,只會逐漸枯萎。所以,通過詠詩唱歌的幫助,不僅是為了激發他們的志趣,也是為了使他們在詠唱中發泄蹦跳呼喊的情緒,在抑揚頓挫的音節中抒發憂鬱呆板的感情,引導他們學習禮儀,不僅是為了嚴肅他們的儀容,也是為了使他們在揖讓叩拜中活動血脈,強筋健骨。教導他們讀書,不僅是為了開發他們的智力,也是為了使他們在反覆的鑽研中修身養性,在抑揚的誦讀中明確志向。這一切都是為了在他們的志向上因勢利導,在性情中調理保養,通過潛移默化,消除他們的鄙吝和愚頑。這樣,漸漸使他們的行為符合禮儀標準,但不感到難受,在不知不覺中性情達到合宜適中。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內涵。近代那些教育兒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學生句讀和課業練習,要求他們約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禮儀來誘導他們;只希望他們聰明靈巧,卻不知道以善來培養他們;把犯錯的學生當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繩捆。如此,少年兒童只把學校當成監獄而不肯上學,把老師當成仇人而不想看到。於是,他們就藉機逃學,以便嬉戲耍鬧,撒謊搗蛋,以便能肆意頑皮,逐漸趨向輕薄下流。如此,就在無意中驅使他們作惡,但又希望他們為善,二者只會牴觸,豈能行得通?我的教學觀點,其用意正在此處。我憂慮世人不理解,把我當成迂腐。再者,我即將離開此地,所以,我特地再三叮囑,希望你們這些為人師表者,一定要理解我的用意,並永遠遵守,不要因為世俗的言論而更改了我制訂的規矩,這一切也許能起到『蒙以養正』的功效。 千萬謹記在心!

評析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 公元1518年 ) ,王陽明平定江西農民暴動後,在贛南各地訂立鄉約,興辦社學並頒佈此文曉喻鄉民。王陽明認為明代中葉的社會政治危機是聖學不明,人們不能信守固有的良知。因此,他一生以弘揚聖學為己任,懷抱着『輔君淑民』的目的,講學不輟,聽到之處,或立『鄉約』、或興『社學』,或創『書院』。在幾十年講學實踐中,也總結了一套教學經驗心得,對於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