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下賢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佈:華夏士子

2022-6-12 00:40

三曰: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日以相驕,奚時相得?若儒墨之議與齊荊之服矣。

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的士人。他們天天這樣互相傲視,什麼時候才能相投?這就象儒家墨家互棲非議和齊楚被此不服一樣。

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適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貴為天子而不驕倨,富有天下而不騁夸,卑為布衣而不瘁攝,貧無衣食而不憂懾。懇乎其誠自有也,覺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與陰陽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堅固也,空空乎其不為巧故也,迷乎其志氣之遠也,昏乎其深而不測也,確乎其節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鵠乎其羞用智慮也,假乎其輕俗誹譽也。以天為法,以德為行,以道為宗。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之謂至貴。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師,去其帝王之色,則近可得之矣。

賢明的君主則不是這樣。士雖然傲視自己,而自己卻越發用禮對待他們。這樣,士人怎能不歸附呢?士人歸附了,天下人就會跟着他們歸附。所謂帝,是指天下人都來親附,所謂王,是指天下人都來歸服。得道的人,尊貴到做天子而不顯現驕橫傲慢,富足到有天下而不放縱自誇,卑下到當百姓而不感到失意屈辱,困到無衣食而不憂愁恐懼。他們誠懇坦蕩,確實掌握了大道,他們大徹大悟,遇事不疑,必有依據,他們卓爾不群,堅守信念,絕不改變,他們順應天道,隨着陰陽一起變化;他們明察事理,意志堅定牢固,他們忠厚淳樸,不行詐偽之事,他們志向遠大,高遠無邊,他們思想深邃,深不可測,他們剛毅堅強,節探高尚,他們做事謹慎,不肯自以為是。他們光明正大,恥於運用智謀,他們胸襟寬廣,看輕世俗的誹謗讚譽。他們以天為法則,以德為品行,以道為根本。他們隨萬物變化而沒有窮盡。他們精神充滿天地,沒有盡竭,佈滿宇宙,不見邊界。他們所具有的『道』,沒有誰知道何時開始,沒有誰知道何時終結,沒有誰知道它的門徑在哪兒,沒有誰知道它的開端在哪兒,沒有誰知遭它的本源在哪兒。道大至無所不包,小至微乎其微。這就叫做無比珍貴。士人能達到這種境界,五帝也不能和也交友,三王也不得以他為師。如果丟開帝王尊貴的神態,那就差不多能夠和他們交友、以他們為師了。

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堯,天子也;善綣,布衣也。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善綣,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禮賢?

堯不用帝王的身份去會見善綣,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請教。堯是天子,善綣是平民,堯為什麼這樣過分地禮遇他呢?因為善綣是得道的人。對得道的人,不可傲視。堯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謀不如善綣,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請教。這就叫做無比公正。不是無比公正,誰又能禮遇賢者呢?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於窮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見過住在窮巷陋室裏的人有七十個。這件事,文王開了頭而沒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沒有完成,周公雖輔佐年幼的成王才真正完成。這不是正說明成王親自禮賢下士嗎?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驁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 遂見之,不可止。世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行修,王猶少。

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沒能見到。跟隨的人說。『大國的君主去見一個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沒能見到,就算了吧!』桓公說:『不對。看輕爵位俸祿的士人,固然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的君主,也輕視士人。縱使先生他看輕爵位俸祿,我怎麼敢看輕王霸之業昵?』桓公終究見到了小臣稷,隨從沒能阻止住他。世人大多指責桓公的私生活,他的私生活雖然不檢點,但有如此好士之心,稱霸還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則去做,而且私生話不好,就是稱王恐怕還不止呢!

子產相鄭,往見壺丘子林,與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於門也。夫相萬乘之國而能遺之,謀志論行而以心與人相索,其唯子產乎!故相鄭十八年,刑三人,殺二人。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錐刀之遺於道者,莫之舉也。

子產在鄭國為相,去見壺丘子林,跟他的學生們坐在一起,一定按年齡就座。這是把相位的尊貴放在一邊而不憑它去居上座.身為大國的相,而能丟掉相的架子,談論思想,議論品行,真心實意地與人探索,大概只有子產能這樣吧。他在鄭國做了十八年相,僅處罰三個人,殺死兩個人。桃李下垂到路上,也沒有誰去摘,小刀丟在道上,也沒有誰去拾。

魏文侯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見翟黃,踞於堂而與之言。翟黃不說,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女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吾禮,無乃難乎!』故賢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實者其禮之。禮士莫高乎節慾,欲節則令行矣。文侯可謂好禮士矣。好禮士,故南勝荊於連堤,東勝齊於長城,虜齊侯,獻諸天子,天子賞文侯以上聞。

魏文侯去見段干術,站得疲倦了卻不敢休息。回來以後見翟黃,箕踞於堂上來跟他談話。翟黃很不高若。文侯說;『段干木,讓他做官他不肯做,給他俸祿他不接受,現在你想當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祿就得到上卿的俸祿。你既接受了我給你的官職俸祿,又要求我以禮相待,恐怕很難辦到吧。』所以賢明的君主對待人,不肯接受官職俸祿的就以禮相待。禮遇士人沒有比節制自己的欲望更好的了。欲望得到節制,命令就可以執行了。巍文侯可以說是喜好以禮待士了,喜好以禮待士,所以向南能在連堤戰勝楚周,向東能在長城戰勝齊國,俘虜齊侯,並把他獻給周天子。周天子獎賞文侯,封他為諸侯。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