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解》

儒藏作者:孔门师传发布:汐木

2022-6-13 08:29

第六章解

‘圣之思也轻’:思者,思天也。轻者,尚矣。

‘轻则形’:形者,形其所思也。酉下子轻思于翟,路人如斩,酉下子见其如斩也。路人如流,言其思之形也。

‘形则不忘’:不忘者,不忘其所□也,圣之结于心者也。

‘不忘则聪’:聪者,圣之藏于耳者也。犹孔子之闻轻者之鼓而得夏之卢也。

‘聪则闻君子道’:道者,天道也。闻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闻君子道则玉音’:□□□□□□而美者也。圣者闻志,耳而知其所以为□者也。

‘玉音则□’:□□□□□□□□□□□圣。

第七章解

鸠在桑,其子七兮’:鸠二子耳,曰七也,与言也□□□其□直之□□人者,□□者,义也。言其所以行之义之一心也。

‘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君子慎其独’:慎其独者,言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为一心也,然后德之一也,乃德已。德犹天也,天乃德已。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兴也。言其相送海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不在衰,然后能至哀。夫丧,正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者,体也。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言与其体始,与其体终也。

‘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其体而独其心也。

第八章解

‘金声□□□□□□□由德重善者,有事焉者,可以刚柔多铪为。故□善□□□□□□者,已有弗为而美者也。

‘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金声而玉振之者,动□□□□形善于外,有德者之□。

第九章解

‘不变不悦’:变者,勉也,仁气也。变而后能悦。

‘不悦不’:悦而后能

‘不不亲’:而后能亲之。

‘不亲不爱’:亲而后能爱之。

‘不爱不仁’:爱而后能仁之。变者而后能悦仁,仁,亲仁,爱仁。以于亲亦可。

第十章解

‘不直不?’:直者,直其中心也,义气也。直而后能?,?者,终之者也。弗受于众人,受之孟贲,未?也。

‘不?不果’:果者,言其弗畏也。介于心,□也。

‘不果不间’:间者,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也。

‘不间不行’:行者,言其所行之□□。

‘不行不义’:□□□□义也。

第十一章解

‘不远不敬’:远者,礼气也。质近者□弗能□□□□敬之。远者,动敬心,作敬心者也。左?而右饭之,未得敬□□□。

‘不敬不严’:严犹?。?,敬之积者也。

‘不严不尊’:严而后己尊。

‘不尊不恭’:恭者,□□敬下也。恭而后礼也,有以体气也。

第十二章解

‘不聪不明,不圣不智’:聪者,圣之藏于耳者也。明者,智之藏于目者也。聪,圣之始也。明,智之始也。故曰:不聪明则不圣智,圣智必由聪明。圣始天,智始人。圣为崇,智为广。

‘不智不仁’:不知所爱则何爱?言仁之乘知而行之。

‘不仁不安’:仁而能安,天道也。

‘不安不乐’:安者,言与其体偕安者也。安而后能乐。

‘不乐无德’:乐者,流体也,机然忘寒也。忘寒,德之至也。乐而后有德。

第十三章解

‘颜色容貌温,变也’:变变者,勉勉也,逊逊也,能行变者也。能行变者,然后心悦,心悦,然后颜色容貌温以悦,变也。

‘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是□也。

‘迁于兄弟,也’:言迁其悦心于兄弟而能相也。兄弟不相能者,非无所悦心也,弗迁于兄弟也。

而信之,亲也’:言信其□也。剐而四体,予汝天下,弗为也。剐汝兄弟,予汝天下,弗为也。是信之已。信其□而后能相亲也。

亲而笃之,爱也’:笃之者厚,厚亲而后能相爱也。

‘爱父,其继爱人,仁也’:言爱父而后及人也。爱父而杀其邻之子,未可谓仁也。

第十四章解

中心辨焉而正行之,直也’:有天下美饮食于此,吁嗟而予之,中心弗?也。恶吁嗟而不受吁嗟,正行之,直也。

直而遂之,?也’:?者,遂直者也。直者,□贵□□□□□□□□□□??也

而弗畏强御,果也’:者,勇力者也,谓□□□□□□□□□之以□□□无介于心,果也。

不以小道害大道,间也’:间者,不以小爱害大爱,不以小义害大义也。见其生,不食其死也。然亲执诛,间也。

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无罪而杀人,有死弗为之矣。然而大诛之者,知所以诛人之道而□焉,故谓之行。

贵贵,其等尊贤,义也’:贵贵者,贵众贵也。贤贤,长长,亲亲,爵爵,选贵者无私焉。尊贤者,言等贤者也,言选贤者也,言足诸上位。此非以其贵也,此其义也。贵贵而不尊贤,未可谓义也。

第十五章解

‘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外心者,非有它心也,同之心也。而有谓外心,而有谓中心。中心者,

?然者也。外心者,其愿?然者也,言心之交远者也。

‘远而庄之,敬也’:□□□□□□□□□严。严者,敬之不懈者,敬之积者也。是厌□□□□□□□□□□□□□之,又从而畏忌之,则夫间,何由至乎哉?是必尊矣。

‘尊而不骄,恭也’:言尊而不有□□已事君与师长者,弗谓恭矣。故厮役人之道□□恭焉。恭生于尊者也。

‘恭而博交,礼也。’伯者,辨也。言其能柏,然后礼也。

第十六章解

‘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同之闻也,独不色然于君子道,故谓之不聪。

‘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同之见也,独不色贤人,故谓之不明。

‘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

‘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

‘见而知之,智也’:见之而遂知其所以为之□□,智也。

‘闻而知之,圣也’:闻之而知其天之道也,圣也。

‘明明,智也’:明者,由所见知所不见也。

‘赫赫,圣也’:□□言□□□□□□□□。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谓也’:明者始在下,赫者始在上,□□□□□谓圣智也。

第十七章解

‘闻君子道,聪也’:同之闻也,独色然辨于君子道,聪也。聪者,圣之藏于耳者也。

‘闻而知之,圣也’:闻之而知其天之道也,是圣矣。

‘圣人知天之道’:道者,所道也。

‘知而行之,义也’:知君子之所道而?然行之者,义气也。

‘行之而时,德也’:时者,和也。和者,惠也。

‘见贤人,明也’:同之见也,独色然辨于贤人,明也。明者,智之藏于目者也。明则见贤人而知之,曰:何居?孰休此而遂得之,是智也。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之所道而?然安之者,仁气也。

‘安而敬之,礼也’:既安之矣,而又愀愀然而敬之者,礼气也。所安,所敬,天道也。

‘圣智,礼乐之所由生也’:言礼乐之生于圣智也。

‘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和者,有犹五声之和也。乐者,言其流体也,机然忘寒也。忘寒,德之至也。乐而后有德,有德而邦家举。邦家举者,言天下之举仁义也,言其□□□□乐也。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谓也’:言大德备成矣。

第十八章解

‘见而知之,智也’:见者,□也。智者,言由所见知所不见也。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然安之者,仁气也。

‘安而行之,义也’:既安之矣,而?然行之者,义气也。

‘行而敬之,礼也’:既行之矣,又愀愀然敬之者,礼气也。所安,所行,所敬,人道也。

‘仁义,礼之所由生也’:言礼生于仁义也。

‘四行之所和’:言和仁义也。

‘和则同’:和者,有犹五声之和也。同者,□约也,与其心若一也,言夫四也。而四者同于善心也。同,善之至也。同则善矣。

第十九章解

‘不间,不行’:间者,言人行之大者,人行之□然者也。世子曰:‘人有恒道,达□□□□□□间也,间则行矣’。

‘不匿,不辨于道’:匿者,言人行小而轸者也。小而实大,大之□者也。世子曰:‘知轸之为轸也,斯公然得矣。’轸者,多矣。公然者,心道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诛,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不辨于道也。间为言犹衡也,大而罕者,直之也。不周□四者,不辨于道也。有大罪而大诛之,间。匿为言也犹匿匿,小而轸者,直之也。此段帛本应有所错乱,未整理出本应为何,按原貌不动

‘间,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言仁义之用心之所以异也。义之尽,间也。仁之尽,匿也。大义加义大者,大仁加仁小者。故义取间而仁取匿。

‘不竞絿,不刚不柔,此之谓也’:竞者,强也。絿者,急也。非强之也,非急之也,非刚之也,非柔之也,言无所争焉也。此之谓者,言仁义之和也。

第二十章解

‘君子集大成’:成者,犹造之也,犹具之也。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唯金声而玉振之,然后己仁而以人仁,己义而以人义。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为弗可为□□由至焉耳,而不然。

‘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各止于其里’:能进端,能充端,则为君子耳矣。弗能进,各止于其里。不藏尤害人者,仁之理也。不受吁嗟者,义之理也。弗能进也,则各止于其耳矣。充其不藏尤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充其不受吁嗟之心,而义襄天下。仁覆四海义襄天下而诚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

‘大而罕者,能有取焉’:大而罕者,言义也。能有取焉者,能行之也。

‘小而轸者,能有取焉’:小而轸者,言仁也。能有取焉者,能行之也。

‘衡卢卢达于君子道,谓之贤’:衡卢卢者,言其达于君子道也。能仁义而遂达于君子道,谓之贤也。

君子知而举之者,犹尧之举舜,汤之举伊尹也。举之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

君子知而事之者,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者也。

‘前,王公之尊贤者也。后,士之尊贤者也’:直之也。

第二十一章解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耳目者,悦声色者也。鼻口者,悦臭味者也。手足者,悦余者也。心者,悦仁义者也。之数体者皆有悦也,而六者为心役,何居?曰:心贵也。有天下之美声色臭味于此,不义,则弗求弗食也。居而不间尊长者,不义则弗为之矣,何居?曰:岂不□□□小不胜大,贱不胜贵哉?故曰:心之役也。耳目鼻口手足六者,人□□体之小者也。心,人□□人体之大者也,故曰君也。

‘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唯,耳目鼻口手足音声貌色皆唯,是莫敢不唯也。诺亦然,进亦然,退亦然。

‘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浅,莫敢不浅’:深者,甚也。浅者,不甚也。深浅有道矣。故父呼,口在食则吐之,手执业则投之,唯而不诺,走而不趋。是莫敢不深也。于兄则不如是甚也,是莫敢不浅也。

‘和则同’:和者,小体便便然不?于心也,和于仁义。仁义心同者,与心若一也,□约也。同于仁义心也,同则善耳。

第二十二章解

‘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弗目也,目则知之矣,知之则进耳。目之者,比之也。‘天监在下,有命既集’者也,天之监下也,而无好恶。循禽兽之性,则有好恶焉,而无礼义焉。循人之性则巍然知其好仁义也。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则得之矣。是目之已。故目万物之性而知人独有仁义也,进耳。‘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谓也。文王源耳目之性而知其好声色也,源鼻口之性而知其好臭味也,源手足之性而知其好余也,源心之性则巍然知其好仁义也。故执之而弗失,亲之而弗离,故卓然见于天,箸于天下。无它焉,目也。故目人体而知其莫贵于仁义也,进耳。

第二十三章解

‘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弗譬也,譬则知之矣,知之则进耳。譬丘之与山也,丘之所以不如名山者,不积也。舜有仁,我亦有仁,而不如舜之仁,不积也。舜有义,我亦有义,而不如舜之义,不积也。譬比之而知吾所以不如舜,进耳。

第二十四章解

喻而知之谓之进之’:弗喻也,喻则知之矣,知之则进耳。喻之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服’,言其急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言其甚□□。□如此其甚也,交诸父母之侧,为诸?则有死,弗为之矣。交诸兄弟之侧,亦弗为也。交诸邦人之侧,亦弗为也。畏父兄,其杀畏人,礼也。由色喻于礼,进耳。

第二十五章解

而知之,天也’:者,斋数也。唯有天德者,然后而知之。

‘上帝临汝,毋贰心’:上帝临汝,之也。毋贰心,俱之也。

第二十六章解

天生诸其人,天也’:天生诸其人者,如文王者也,如文王之施诸弘夭,散宜生也。

其人施诸人,不得其人不为法’:言所施之者,不得如散宜生,弘夭者也,则弗为法矣。

第二十七章解

‘闻道而悦者,好仁者也’。道者,天道也。言好仁者之闻君子道而以之其仁也,故能悦。悦者,形也。

‘闻道而畏者,好义者也’:言好义者之闻君子道而以之其义也,故能畏。畏者,形也。

‘闻道而恭者,好礼者也’:言好礼者之闻君子道而以之其礼也,故能恭。恭者,形也。

‘闻道而乐者,好德者也’:道者,天道也。言好德者之闻君子道而以夫五也为一也,故能乐。乐者,和也。和者,德也。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