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解】

儒藏作者:孔門師傳發布:汐木

2022-6-13 08:29

第六章解

「聖之思也輕」:思者,思天也。輕者,尚矣。

「輕則形」:形者,形其所思也。酉下子輕思於翟,路人如斬,酉下子見其如斬也。路人如流,言其思之形也。

「形則不忘」:不忘者,不忘其所□也,聖之結於心者也。

「不忘則聰」:聰者,聖之藏於耳者也。猶孔子之聞輕者之鼓而得夏之盧也。

「聰則聞君子道」:道者,天道也。聞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聞君子道則玉音」:□□□□□□而美者也。聖者聞志,耳而知其所以為□者也。

「玉音則□」:□□□□□□□□□□□聖。

第七章解

鳩在桑,其子七兮」:鳩二子耳,曰七也,與言也□□□其□直之□□人者,□□者,義也。言其所以行之義之一心也。

「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

「君子慎其獨」:慎其獨者,言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然後一,一也者,夫五夫為一心也,然後德之一也,乃德已。德猶天也,天乃德已。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燕燕,興也。言其相送海也,方其化,不在其羽矣。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不在衰,然後能至哀。夫喪,正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者,體也。

「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

「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無與終」:有與始者,言與其體始。無與終者,言其體而獨其心也。

第八章解

「金聲□□□□□□□由德重善者,有事焉者,可以剛柔多鉿為。故□善□□□□□□者,已有弗為而美者也。

「唯有德者,然後能金聲而玉振之」:金聲而玉振之者,動□□□□形善於外,有德者之□。

第九章解

「不變不悅」:變者,勉也,仁氣也。變而後能悅。

「不悅不」:悅而後能

「不不親」:而後能親之。

「不親不愛」:親而後能愛之。

「不愛不仁」:愛而後能仁之。變者而後能悅仁,仁,親仁,愛仁。以於親亦可。

第十章解

「不直不?」:直者,直其中心也,義氣也。直而後能?,?者,終之者也。弗受於眾人,受之孟賁,未?也。

「不?不果」:果者,言其弗畏也。介於心,□也。

「不果不間」:間者,不以小害大,不以輕害重也。

「不間不行」:行者,言其所行之□□。

「不行不義」:□□□□義也。

第十一章解

「不遠不敬」:遠者,禮氣也。質近者□弗能□□□□敬之。遠者,動敬心,作敬心者也。左?而右飯之,未得敬□□□。

「不敬不嚴」:嚴猶?。?,敬之積者也。

「不嚴不尊」:嚴而後己尊。

「不尊不恭」:恭者,□□敬下也。恭而後禮也,有以體氣也。

第十二章解

「不聰不明,不聖不智」:聰者,聖之藏於耳者也。明者,智之藏於目者也。聰,聖之始也。明,智之始也。故曰:不聰明則不聖智,聖智必由聰明。聖始天,智始人。聖為崇,智為廣。

「不智不仁」:不知所愛則何愛?言仁之乘知而行之。

「不仁不安」:仁而能安,天道也。

「不安不樂」:安者,言與其體偕安者也。安而後能樂。

「不樂無德」:樂者,流體也,機然忘寒也。忘寒,德之至也。樂而後有德。

第十三章解

「顏色容貌溫,變也」:變變者,勉勉也,遜遜也,能行變者也。能行變者,然後心悅,心悅,然後顏色容貌溫以悅,變也。

「以其中心與人交,悅也」:??□□□□□□□是□也。

「遷於兄弟,也」:言遷其悅心於兄弟而能相也。兄弟不相能者,非無所悅心也,弗遷於兄弟也。

而信之,親也」:言信其□也。剮而四體,予汝天下,弗為也。剮汝兄弟,予汝天下,弗為也。是信之已。信其□而後能相親也。

親而篤之,愛也」:篤之者厚,厚親而後能相愛也。

「愛父,其繼愛人,仁也」:言愛父而後及人也。愛父而殺其鄰之子,未可謂仁也。

第十四章解

中心辨焉而正行之,直也」:有天下美飲食於此,吁嗟而予之,中心弗?也。惡吁嗟而不受吁嗟,正行之,直也。

直而遂之,?也」:?者,遂直者也。直者,□貴□□□□□□□□□□??也

而弗畏強御,果也」:者,勇力者也,謂□□□□□□□□□之以□□□無介於心,果也。

不以小道害大道,間也」:間者,不以小愛害大愛,不以小義害大義也。見其生,不食其死也。然親執誅,間也。

有大罪而大誅之,行也」:無罪而殺人,有死弗為之矣。然而大誅之者,知所以誅人之道而□焉,故謂之行。

貴貴,其等尊賢,義也」:貴貴者,貴眾貴也。賢賢,長長,親親,爵爵,選貴者無私焉。尊賢者,言等賢者也,言選賢者也,言足諸上位。此非以其貴也,此其義也。貴貴而不尊賢,未可謂義也。

第十五章解

「以其外心與人交,遠也」:外心者,非有它心也,同之心也。而有謂外心,而有謂中心。中心者,

?然者也。外心者,其願?然者也,言心之交遠者也。

「遠而莊之,敬也」:□□□□□□□□□嚴。嚴者,敬之不懈者,敬之積者也。是厭□□□□□□□□□□□□□之,又從而畏忌之,則夫間,何由至乎哉?是必尊矣。

「尊而不驕,恭也」:言尊而不有□□已事君與師長者,弗謂恭矣。故廝役人之道□□恭焉。恭生於尊者也。

「恭而博交,禮也。」伯者,辨也。言其能柏,然後禮也。

第十六章解

「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同之聞也,獨不色然於君子道,故謂之不聰。

「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同之見也,獨不色賢人,故謂之不明。

「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

「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見賢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為之,故謂之不智。

「見而知之,智也」:見之而遂知其所以為之□□,智也。

「聞而知之,聖也」:聞之而知其天之道也,聖也。

「明明,智也」:明者,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赫赫,聖也」:□□言□□□□□□□□。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謂也」:明者始在下,赫者始在上,□□□□□謂聖智也。

第十七章解

「聞君子道,聰也」:同之聞也,獨色然辨於君子道,聰也。聰者,聖之藏於耳者也。

「聞而知之,聖也」:聞之而知其天之道也,是聖矣。

「聖人知天之道」:道者,所道也。

「知而行之,義也」:知君子之所道而?然行之者,義氣也。

「行之而時,德也」:時者,和也。和者,惠也。

「見賢人,明也」:同之見也,獨色然辨於賢人,明也。明者,智之藏於目者也。明則見賢人而知之,曰:何居?孰休此而遂得之,是智也。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之所道而?然安之者,仁氣也。

「安而敬之,禮也」:既安之矣,而又愀愀然而敬之者,禮氣也。所安,所敬,天道也。

「聖智,禮樂之所由生也」:言禮樂之生於聖智也。

「五行之所和也,和則樂」: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樂者,言其流體也,機然忘寒也。忘寒,德之至也。樂而後有德,有德而邦家舉。邦家舉者,言天下之舉仁義也,言其□□□□樂也。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此之謂也」:言大德備成矣。

第十八章解

「見而知之,智也」:見者,□也。智者,言由所見知所不見也。

「知而安之,仁也」:知君子所道而?然安之者,仁氣也。

「安而行之,義也」:既安之矣,而?然行之者,義氣也。

「行而敬之,禮也」:既行之矣,又愀愀然敬之者,禮氣也。所安,所行,所敬,人道也。

「仁義,禮之所由生也」:言禮生於仁義也。

「四行之所和」:言和仁義也。

「和則同」:和者,有猶五聲之和也。同者,□約也,與其心若一也,言夫四也。而四者同於善心也。同,善之至也。同則善矣。

第十九章解

「不間,不行」:間者,言人行之大者,人行之□然者也。世子曰:「人有恆道,達□□□□□□間也,間則行矣」。

「不匿,不辨於道」:匿者,言人行小而軫者也。小而實大,大之□者也。世子曰:「知軫之為軫也,斯公然得矣。」軫者,多矣。公然者,心道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誅,不行也。有小罪而弗赦,不辨於道也。間為言猶衡也,大而罕者,直之也。不周□四者,不辨於道也。有大罪而大誅之,間。匿為言也猶匿匿,小而軫者,直之也。此段帛本應有所錯亂,未整理出本應為何,按原貌不動

「間,義之方也。匿,仁之方也」:言仁義之用心之所以異也。義之盡,間也。仁之盡,匿也。大義加義大者,大仁加仁小者。故義取間而仁取匿。

「不競絿,不剛不柔,此之謂也」:競者,強也。絿者,急也。非強之也,非急之也,非剛之也,非柔之也,言無所爭焉也。此之謂者,言仁義之和也。

第二十章解

「君子集大成」:成者,猶造之也,猶具之也。大成者,金聲玉振之也。唯金聲而玉振之,然後己仁而以人仁,己義而以人義。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為弗可為□□由至焉耳,而不然。

「能進之,為君子。弗能進,各止於其里」:能進端,能充端,則為君子耳矣。弗能進,各止於其里。不藏尤害人者,仁之理也。不受吁嗟者,義之理也。弗能進也,則各止於其耳矣。充其不藏尤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充其不受吁嗟之心,而義襄天下。仁覆四海義襄天下而誠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

「大而罕者,能有取焉」:大而罕者,言義也。能有取焉者,能行之也。

「小而軫者,能有取焉」:小而軫者,言仁也。能有取焉者,能行之也。

「衡盧盧達於君子道,謂之賢」:衡盧盧者,言其達於君子道也。能仁義而遂達於君子道,謂之賢也。

君子知而舉之者,猶堯之舉舜,湯之舉伊尹也。舉之者,誠舉之也。知而弗舉,未可謂尊賢。

君子知而事之者,猶顏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誠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謂尊賢者也。

「前,王公之尊賢者也。後,士之尊賢者也」:直之也。

第二十一章解

「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耳目者,悅聲色者也。鼻口者,悅臭味者也。手足者,悅余者也。心者,悅仁義者也。之數體者皆有悅也,而六者為心役,何居?曰:心貴也。有天下之美聲色臭味於此,不義,則弗求弗食也。居而不間尊長者,不義則弗為之矣,何居?曰:豈不□□□小不勝大,賤不勝貴哉?故曰:心之役也。耳目鼻口手足六者,人□□體之小者也。心,人□□人體之大者也,故曰君也。

「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唯,耳目鼻口手足音聲貌色皆唯,是莫敢不唯也。諾亦然,進亦然,退亦然。

「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淺,莫敢不淺」:深者,甚也。淺者,不甚也。深淺有道矣。故父呼,口在食則吐之,手執業則投之,唯而不諾,走而不趨。是莫敢不深也。於兄則不如是甚也,是莫敢不淺也。

「和則同」:和者,小體便便然不?於心也,和於仁義。仁義心同者,與心若一也,□約也。同於仁義心也,同則善耳。

第二十二章解

「目而知之謂之進之」:弗目也,目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目之者,比之也。「天監在下,有命既集」者也,天之監下也,而無好惡。循禽獸之性,則有好惡焉,而無禮義焉。循人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不循其所以受命也,循之則得之矣。是目之已。故目萬物之性而知人獨有仁義也,進耳。「文王在上,於昭於天」,此之謂也。文王源耳目之性而知其好聲色也,源鼻口之性而知其好臭味也,源手足之性而知其好余也,源心之性則巍然知其好仁義也。故執之而弗失,親之而弗離,故卓然見於天,箸於天下。無它焉,目也。故目人體而知其莫貴於仁義也,進耳。

第二十三章解

「譬而知之謂之進之」:弗譬也,譬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譬丘之與山也,丘之所以不如名山者,不積也。舜有仁,我亦有仁,而不如舜之仁,不積也。舜有義,我亦有義,而不如舜之義,不積也。譬比之而知吾所以不如舜,進耳。

第二十四章解

喻而知之謂之進之」:弗喻也,喻則知之矣,知之則進耳。喻之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服」,言其急也。「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言其甚□□。□如此其甚也,交諸父母之側,為諸?則有死,弗為之矣。交諸兄弟之側,亦弗為也。交諸邦人之側,亦弗為也。畏父兄,其殺畏人,禮也。由色喻於禮,進耳。

第二十五章解

而知之,天也」:者,齋數也。唯有天德者,然後而知之。

「上帝臨汝,毋貳心」:上帝臨汝,之也。毋貳心,俱之也。

第二十六章解

天生諸其人,天也」:天生諸其人者,如文王者也,如文王之施諸弘夭,散宜生也。

其人施諸人,不得其人不為法」:言所施之者,不得如散宜生,弘夭者也,則弗為法矣。

第二十七章解

「聞道而悅者,好仁者也」。道者,天道也。言好仁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仁也,故能悅。悅者,形也。

「聞道而畏者,好義者也」:言好義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義也,故能畏。畏者,形也。

「聞道而恭者,好禮者也」:言好禮者之聞君子道而以之其禮也,故能恭。恭者,形也。

「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道者,天道也。言好德者之聞君子道而以夫五也為一也,故能樂。樂者,和也。和者,德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