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定。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
第二章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
第三章
凡性爲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聲也,弗扣不鳴。人雖有性也,弗取不出。
第四章
凡心有志也,無與不□。□之不可獨行,猶口之不可獨言也。
第五章
牛生而長,雁生而伸,其性□□□而學,或使之也。凡物無不異者,剛之樹也,剛取之也,柔之約也,柔取之也。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
第六章
凡性,或動之,或逆之,或?之,或厲之,或出之,或養之,或長之。
凡動性者,物也。逆性者,悅也。?性者,故也。厲性者,義也。出性者,勢也。養性者,習也。長性者,道也。
凡見者之謂物。快於己者之謂悅。物之勢者之謂勢。有爲者之謂故。義者,群善之蕝也。習者,有以習其性也。道者,群物之道也。
第七章
凡道,心術爲主。道四術,唯人道爲可道也。其三術者,道之而已。詩書禮樂,其始出也,皆生於人。詩,有爲爲之也。書,有爲言之也。禮樂,有爲舉之也。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觀其先後而逆順之,體其義而節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後復以教。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
第八章
禮作於情,或興之也。當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後之序則義道也。或序爲之節,則文也。致容貌所以文,節也。君子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樂其道,悅其教,是以敬焉。拜,所以□□□其??也。幣帛,所以爲信與征也。其詞,義道也。
第九章
笑,喜之淺澤也。樂,喜之深澤也。凡聲,其出於情也信,然後其入拔人之心也?。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陶如也斯奮。聽琴瑟之聲,則悸如也斯嘆。觀【賚】【武】,則齊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僉。詠思而動心,喟如也。其居節也久,其反善復始也慎,其出入也順,?其德也。鄭衛之樂,則非其聲而從之也。凡古樂龍心,益樂龍指,皆教其人者也。【賚】【武】樂取,【韶】【夏】樂情。
第十章
凡至樂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哀樂,其性相近也,是故其心不遠。哭之動心也,浸?,其烈戀戀如也,戚然以終。樂之動心也,濬深鬱陶,其烈流如也以悲,悠然以思。
凡憂思而後悲,凡樂思而後忻。凡思之用,心爲甚。嘆,思之方也。其聲變,則心從之矣。其心變,則其聲亦然。吟斿哀也。噪斿樂也。?斿聲也。?斿心也。
第十一章
喜斯陶,陶斯奮,奮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喜之終也。慍斯憂,憂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踴,慍之終也。
校對說明:此整理本以郭店楚墓簡本爲主,上博戰國楚簡補善之。兩者幾乎相近,郭店本內容稍完善一些,沒有特別差異之處。無提要。
評價:此二本年代相近,篇名定爲【性情論】比【性自命出】更佳。學界又將【性情論】爲上下篇,我更以爲實爲二篇,第二篇明顯時常無前後行文聯繫,應屬於【記】這樣的文體,而又也談性情相關,蓋當時始多談性情,定爲【性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