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学者求其心为难。从其所为,近得之矣,不如以乐之速也。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
求其心有伪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伪也,可知也。不过十举,其心必在焉。察其见者,情焉失哉?
?,义之方也。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笃,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
情出于性。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智类五,唯义道为近忠。恶类三,唯恶不仁为近义。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
凡用心之躁者,思为甚。用智之疾者,患为甚。用情之至者,哀乐为甚。用身之?者,悦为甚。用力之尽者,利为甚。
目之好色,耳之乐声,郁陶之气也,人不难为之死。
有其为人之??如也,不有夫简简之心则采。有其为人之简简如也,不有夫恒?之志则慢。
人之巧言利辞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人之?然可与和安者,不有夫奋作之情则侮。
有其为人之快如也,弗养不可。有其为人之愿如也,弗?不足。
凡人伪为可恶也。伪斯隐矣,隐斯虑矣,虑斯莫与之结矣。
慎,仁之方也,然而其过不恶。速,谋之方也,有过则咎。人不慎,斯有过。信矣!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独处而乐,有内?者也。
恶之而不可非者,达于义者也。非之而不可恶者,笃于仁者也。行之而不过,知道者也。
闻道反上,上交者也。闻道反下,下交者也。闻道反己,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众近从政,修身近至仁。同方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交,以故者也。同悦而交,以德者也。不同悦而交,以猷者也。
门内之治,欲其宛也。门外之治,欲其制也。
凡悦人勿隐也,身必从之,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
凡交毋烈,必使有末。
凡于道路毋畏。毋独言。独处则习。
父兄之所乐,苟无大害,小枉,纳之可也,已则勿复言也。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
身欲静而毋遣,虑欲渊而毋伪,行欲勇而必至,貌欲庄而毋拔,言欲直而毋流。进欲逊而毋巧,退欲肃而毋轻,居处欲逸易而毋慢。
心欲柔齐而泊,喜欲智而无末,乐欲择而有志,忧欲敛而毋闷,怒欲盈而毋暴。欲皆文而毋伪。
君子执志必有夫柱柱之心,出言必有夫简简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齐齐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
校对说明:此整理本以郭店楚墓简本为主,上博战国楚简补善之。郭店本内容更多。
评价:此篇学界主要定此为《性情论》下篇,我以为应属于论语此类记载,大概性情为当时儒者所谈重点,所以性情之谈较多,故暂定为《凡学》。前后语句断章之处应有许多可待修改地方,然而战国文字难识,文义古奥,实有难度,待以后有更多研究成果或者出土文献再整理完善。
提要:
1.‘身欲静而毋遣,虑欲渊而毋伪’至‘怒欲盈而毋暴。欲皆文而毋伪。’此两段两本语句极为错乱,单独而论又无严密关系,故试综合整理出一个较可德顺序。其中郭店本多出几句,而上博本亦有一两句郭店本没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