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精諭

呂氏春秋作者:呂不韋發布:華夏士子

2022-6-19 10:42

三曰:聖人相諭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聖人相互曉諭不須言語,有先於言語表達思想的東西。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游,蜻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前後左右盡蜻也,終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 『聞蜻皆從女居,取而來,吾將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無至者矣。

海上有個喜歡蜻蜒的人,每當他停留在海上,總跟蜻蜒在一起嬉戲,來的蜻蜓數以百計都不止,前後左右儘是蜻蜒,整天玩賞它們它們都不離開。他的父親告訴他說:『聽說蜻蜒都跟你在一起,你把它們帶來,我也要玩賞它們。』第二天到了海上,蜻蜒沒有一個來的了。

勝書說周公旦曰:『延小人眾,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勝書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勝書能以不言說,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聽。此之謂不言之聽。不言之謀,不聞之事,殷雖惡周,不能疵矣。口㗃不言,以精相告,紂雖多心,弗能知矣。目視於無形,耳聽於無聲,商聞雖眾,弗能窺矣。同惡同好,志皆有欲,雖為天子,弗能離矣。

勝書勸說周公旦道:『廷堂小而人很多,輕聲說您不能聽到,大聲說別人就會知道。是輕聲說呢,還是大聲說呢?』周公旦說:『輕聲說。』勝書說:『假如有件事情,隱微地說不能說明白,不說就不能辦成。是隱微地說呢,還是不說呢?』周公旦說:『不說。』所以勝書能憑着不言勸說周公,而周公旦也能憑着對方的不言聽懂他的意思。這就叫做不用別人說話就能聽情。不說出親的計謀,聽不到的事情,商雖然厭惡周,也不能挑毛病。嘴巴不講話,通過神情告訴對方,紂雖然多心,也不能知道周的計謀。眼晴看到的都是無形的東西,耳朵聽到的都是無聲的東西,商探聽消息的人雖然很多,也不能窺見周的秘密。聽者與說者好惡相同,志欲一樣,雖然是天於,也不能把他們隔斷。

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貢曰:『夫子之欲見溫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不可以容聲矣。』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聖人之相知,豈待言哉?

孔子去見溫伯雪子,不說話就出來了。子貢說:『先生您希望見到溫怕雪子已經很久了,現在見到了卻不說話,這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像他那樣的人,用眼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之人,不着再講話了。』所以,還沒有見到那個人就能知道他的志向,見到那個人以後他的內心與志向都能看清楚,這是因為彼此都與天道相合。聖人相互了解,哪裡要等待言語呢?

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 孔子不應。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沒人能取之。』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 『然則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胡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謂則不以言矣。言者謂之屬也。求魚者濡,爭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淺智者之所爭則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白公向孔干問道:『人可以跟他講隱秘的話嗎?』孔子不同答。白公說『講的隱秘的話就如同把石頭投入水中一樣不為人所知,怎麼樣?』孔子說:『在水中潛行的人能得到它。』白公說;『就如同把水倒入水中一樣不為人所知,怎麼樣?』孔子說:『淄水、澠水匯台在一起,易牙嘗嘗就能區分它們。』白公說:『這樣說來,那麼人不可以跟他講隱秘的話了嗎?』孔子說;『為什麼不可以?只有懂得說的話的意思的人才可以啊。』白公不懂得說的話的意思。懂得意思就可以不用言語了,因為言語是表達思想的。捕魚的要沾濕衣服,爭搶野獸的要奔跑,並不是他們願意沾濕衣服或奔跑。所以,最高境界的言語是拋棄言語,最高境界的作為是無所作為。才智短淺的人他們所爭的已是很渺小了.這就是白公後來死在監獄裡的原因。

齊桓公合諸侯,衛人後至。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衛君之罪。公曰:『吾於衛無故,子曷為請?』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見妾而有動色,伐衛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舍衛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內,寡人知終不為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夫人乃以行步氣志。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燭燎也。

齊桓公盟會諸侯,衛國人來晚了。桓公上朝時與管仲謀劃攻打衛國。退朝以後進入內室,衛姬望見君主,下堂拜了兩拜,為衛國君主請罪。櫃公說:『我對衛國沒有事,你為什麼要請罪?』衛姬回答說:『我望見您進來的時候,邁着大步,怒氣沖沖,有攻打別國的意思。見到我就變了臉色,這表明是要攻打衛國啊。』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請他進來。管仲說:『您不攻打衛國了吧?』桓公說。『仲父您怎麼知道的?』管仲說;『您升朝時作揖很恭敬,見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說:『好。仲父治理宮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宮內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終究不會被諸侯們恥笑了。』桓公用以掩蓋自己意圖的辦法是不說話,現在管子卻憑着容貌聲音、夫人卻憑着走路氣質察覺到了。桓公雖然不說話,他的意圖就像黑夜點燃燭火一樣看得清楚明白。

晉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寢疾,卜以守龜,曰:「三塗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天子許之,朝,禮使者事畢,客出。萇弘謂劉康公曰:『夫祈福於三塗,而受禮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願公備之也。』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晉果使祭事先,因令楊子將卒十二萬而隨之,涉於棘津,襲聊、阮、梁蠻氏,滅三國焉。此形名不相當,聖人之所察也,萇弘則審矣。故言不足以斷小事,唯知言之謂者可為。

晉襄公派人去周朝說:『我國君主臥病不起,用龜甲占卜,卜兆說;「是三塗山山神降下災禍。」我國君主派我來,希望借條路去向三塗山山神求福。』周天子答應了他,於是升朝,按禮節接待完使者,賓客出去了。萇弘對劉康公說:『向三塗山山神求福,在天子這裡受禮遇,這是溫和美善的事情,可是賓客卻表現出勇武之色,恐怕有別的事情,希望您加以防備。』劉康公就讓戰車士卒做好戒備等待着。晉國果然先做祭祀的事,趁機派楊子率領十二萬士兵跟隨着,渡過棘津,襲擊聊,阮、粱等蠻人居住的城邑,滅掉了這三國。這就是實際和名稱不相符,這種情況是聖人所能明察的,萇弘對此就審察清楚了。所以單憑說的話不足以決斷事情,只有懂得說的話的意思才可以決斷事情。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