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维)
唐诗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孙洙发布:休竹客
2022-8-6 00:40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业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胜景之一。柴,通“寨”或“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注释返景: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景,同“影”。
复:又。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二字意境斗转,从而引出人语响。空谷传音,旷而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夕照的景象,由明而暗的逐渐递增的层次感更加触发幽暗之感。
从诗句上看,第一句以正面引出侧面的描写手法,突出了空山的杳无人迹,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暂时的“响”更进一步反衬空谷深林的寂和静;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全诗语言清隽自然,运用以动衬静、以局部引全局的手法,把禅意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创造了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便写了景之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而改、风雨因时而变。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入山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当有斑驳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光散在青苔上时,光和影就会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更加突出。无论这“返景”如何的短暂微弱,在此处都将得到强化,以更浓墨重彩的姿态映入整个意境。一二句是以声化形反衬空寂,三四句更以光照的明暗反衬林幽。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以对比的结果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具像,引人深刻。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作者语言直白,不作重述,轻扫而过却产生了画龙点睛之妙用。承前启后整首诗,再各句独看,从作者的视野角度层层递进,相对于空山无人而言,可以一视无碍,同远及近,由疏到密,由简至繁,区区二十字,在眼前泼墨描绘一幅空山林幽,旷远静深的画面,妙不可言。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轾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也正因他的这份敏感,造就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千古绝句。
《简介》王维,出生于西元六九八年或六九四年或七零一年,卒于西元七六一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开元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现存《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也是他的作品。有《王右丞集》传世。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顶部
-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