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維)
唐詩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孫洙發佈:休竹客
2022-8-6 00:40
注釋鹿柴zhài:王維輞川別業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勝景之一。柴,通『寨』或『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注釋返景:太陽將落時通過雲彩反射的陽光。景,同『影』。
復:又。
賞析【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着以『但聞』二字意境斗轉,從而引出人語響。空谷傳音,曠而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夕照的景象,由明而暗的逐漸遞增的層次感更加觸發幽暗之感。
從詩句上看,第一句以正面引出側面的描寫手法,突出了空山的杳無人跡,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暫時的『響』更進一步反襯空谷深林的寂和靜;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全詩語言清雋自然,運用以動襯靜、以局部引全局的手法,把禪意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創造了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
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後二句便寫了景之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而改、風雨因時而變。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入山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鬱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像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着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當有斑駁餘暉射入幽暗的深林,光散在青苔上時,光和影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更加突出。無論這『返景』如何的短暫微弱,在此處都將得到強化,以更濃墨重彩的姿態映入整個意境。一二句是以聲化形反襯空寂,三四句更以光照的明暗反襯林幽。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以對比的結果在人的腦海中形成具像,引人深刻。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着眼點在於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着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岩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於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作者語言直白,不作重述,輕掃而過卻產生了畫龍點睛之妙用。承前啟後整首詩,再各句獨看,從作者的視野角度層層遞進,相對於空山無人而言,可以一視無礙,同遠及近,由疏到密,由簡至繁,區區二十字,在眼前潑墨描繪一幅空山林幽,曠遠靜深的畫面,妙不可言。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的美的兩種類型,其間原本無軒輊之分。但靜而近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則多少表現了作者美學趣味中獨特的一面。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側重於表現靜美,【山居秋暝】色調明朗,在幽靜的基調上浮動着安恬的氣息,蘊含着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春山的靜謐,但整個意境並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儘管還不至於幽森枯寂。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但是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緻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也正因他的這份敏感,造就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千古絕句。
【簡介】王維,出生於西元六九八年或六九四年或七零一年,卒於西元七六一年,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開元中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後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現存【雪溪圖】、【寫濟南伏生像】相傳也是他的作品。有【王右丞集】傳世。
上一頁
下一頁
返回頂部
-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