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听筝(李端)

唐诗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孙洙发布:休竹客

2022-8-15 02:24

李端西元七四三年至七八二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注释听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为了博取心中周郎的青睐,她时不时就故意拨错了琴弦。
注释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很经典,尤其是后两句。整首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人物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正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此诗是速写,必然是要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点明的便是演奏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华美绮丽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落到那双正在弹琴的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玉房,华美的房间,环境令人舒适并赏心悦目。而从字面上来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绝妙,读者从中瞥见了弹琴的人、物、环境、心情等要素,这对全诗来说,也是升华,因为描述很形象真实。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在欣赏演奏者的同时,开始注意到乐曲的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突然转折性地引用典故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想找到一位真正欣赏她才华的人,所以她有意且故意错弹琴声,虽然会引人误解和蔑视,但她相信总有一天,有人会懂她,能明白她曲中的真意。一如她的“周郎”。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此处的“周郎”喻指听筝者,“欲得”是想要得到的意思,就当时的环境来说,这就意味着当时那位她在意的“周郎”,此时并没有注意到她。为什么呢?大概是那位“周郎”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音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朝她看去,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