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渡汉江(宋之问)

唐诗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孙洙发布:休竹客

2022-8-15 02:32

宋之问约西元六五六年至七一二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又名少连,字延清。唐代诗人。上元进士。中宗时,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先天元年西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译文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
注释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时仍然是荒蛮之地,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书信,古人与亲友之间采用半文半白语体来交流的一种方式。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的背景,正是宋之问被贬之后逃离贬所回家的路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更是点睛之笔,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结合诗作背景,又不难看出其间又含着几分愧疚与心虚。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而然
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所蛮荒,生活本就悲苦,又和家人没有了联系,更不知彼此是何种境遇,是好是坏。在这种情况下辗转春夏秋冬,捱过漫长的时间,心情可想而知。诗人在诗句中对自身境遇有过怨天由人,但大多是是自苦,然后没有多做赘言,平白直述的讲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落地归根』,诗人久离家乡,在被贬斥之后,孤苦无依,而在这种心情下,人们往往会对心中最为依赖的人或物产生巨大的思念,而对诗人来说,久不归的家乡就成了他最大的寄托和依赖。诗意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并产生设身处地的联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这种情绪在久别故里的人身上,尤为沉重,久离家乡,不通音讯,不知道家里变化是怎么样的,这种浓郁的感情往往就会酝酿成一种害怕惧意,这里从诗句中能看得很明白。『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延伸: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怯』『不敢问』完全将诗人的心理活动表达的透彻至极。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被贬泷州事出有因,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全诗的背景之后,立即用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不加保留地倾诉出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可以说言词简练,却意义深刻,能引人读者代入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这种与作者达到某种心灵相通的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