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8-28 12:14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
那是在帝堯時代,發生了大洪水,大水肆虐大地,人民流離失所。帝堯派鯀去治水。鯀用『堵』的方法,花了9年時間也沒有治好大水。
這時,帝舜開始管理部落,他派禹去治理洪水。按照【史記·夏本紀】記載,禹用了13年的時間,改『堵』爲『疏』,終於治理好了洪水,人民又能返回家園,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
按照這個時間計算,這場大洪水至少持續了22年。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古巴比倫、古代墨西哥、瑪雅地區、亞特蘭蒂斯和聖經中,幾乎世界上任何一個有足夠時間跨度的民族歷史和傳說中,都有著驚人相似的『大洪水』的傳說。而且在傳說中,時間、地點、內容等,也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場幾乎席捲全球的大洪水確實發生過,甚至大致的時間都能確定:在公元前2370年左右。
當然,這只是一個推論,事實真相如何,需要更多的資料和考古學證據,才能確定。
禹因爲治水有功,人們尊稱他爲『大禹』。帝舜在年老之後,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大禹。
大禹也是一個優秀的首領。但是大禹年老之後,卻沒有按照禪讓制的標準選擇繼承人,而是給自己的兒子造勢。大禹死後,這個位子被他的的兒子啟得到。
至此,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正式建立,並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世襲制度。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夏朝是個神秘的朝代。因爲一直到今天,雖然種種考古學跡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確實存在的,但是人們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來證明,也就是沒有直接找到夏朝的文字資料。所以今天我們對它所知的一切,部分是根據夏朝之後其它朝代的史書記載,部分是猜測和傳說,部分是根據考古證據的推論。
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夏朝就有曆法的存在。而且夏曆並非最古老的曆法,只是其中之一。
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曆法的存在。黃帝曆、顓頊曆、夏曆、殷曆、周曆、魯曆,合稱古六曆。不過時至今日,古六曆的原曆法規則都已軼失,我們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
目前我國人民習慣採用的農曆,其又稱就是夏曆。夏曆採用冬至之月爲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後來叫做夏正就是歲首,一年的第一個月,即今農曆正月,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爲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余,來調整時差。
夏曆屬於陰陽曆,其以朔望月的時間作爲曆月的平均時間,屬於陰曆的成分;但又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又有陽曆的成分。
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仍使用夏曆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
說起來,這裡還有一個誤解,我們現在慣用的農曆,實際上其基本規則沿用的是漢代制定的漢曆。
夏曆以寅月爲正月與今農曆正月相同,後來商朝、周朝、秦朝採用方式都不一樣。從漢武帝開始又改用夏正,並沿用至今。這樣後人誤以爲現在曆法是夏曆,其實只是漢曆用了『夏正』這個規則而已。
另外,我國歷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也不斷的在修正曆法,像漢代的張衡、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元代的郭守敬等,都曾經對曆法的不斷完善,做出過重大的貢獻。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實際上是歷代先賢集體智慧的結晶。
另外,從夏朝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了干支紀日法,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紀日的表現方式。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叫地支。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爲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一周之後,重新開始,周而復始,循環使用。
其方法,在漢代發展成干支紀年,並於漢章帝時期,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從此干支紀年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至辛亥革命的次年公元1912年,才開始改爲現在的公元紀年,但傳統紀年方式仍然保留,被同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