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9 02:13
漢孝靈皇帝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
春,正月,車駕上原陵。司徒掾陳留蔡邕曰:『吾聞古不墓祭。朝廷有上陵之禮,始謂可損;今見威儀,察其本意,乃知孝明皇帝至孝惻隱,不易奪也。禮有煩而不可省者,此之謂也。』
譯春季,正月,漢靈帝前往光武帝的原陵位於今河南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祭祀。司徒掾司徒的助理陳留郡郡治今河南開封市祥符區人蔡邕yōng說:『我曾經聽說,古代君王從不到墓前祭祀。皇帝有上陵舉行墓祭的禮儀,最初認爲可以減損。而今親眼看到墓祭的威儀,體察它的本來用意,方才了解明帝的至孝隱衷,的確不能取消。有的禮儀似乎多餘,但實際上是必不可少的,大概就是指此。』
評按照周禮,祭祀祖先應當在宗廟中進行,沒有到墳墓前祭拜的禮制。但秦漢以來,『上墳』成爲了皇帝到百姓的普遍習俗。人們都把它當做孝道的體現,要恢復古制,會打擊人們的孝心,不利於教化世人。
三月,壬戌,太傅胡廣薨,年八十二。廣周流四公,三十餘年,歷事六帝,禮任極優,罷免未嘗滿歲,輒復升進。所辟多天下名士,與故吏陳蕃、李咸並爲三司。練達故事,明解朝章,故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然溫柔謹愨,常遜言恭色以取媚於時,無忠直之風,天下以此薄之。
譯三月壬戌初八,太傅輔佐皇帝的高級官員,位在三公之上胡廣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胡廣,字伯始,歷任太傅、太尉三公之一,名義上的最高軍政官、司徒三公之一,名義上的最高行政官和司空三公之一,名義上的最高監察,前後任職三十餘年,曾侍奉過安、順、沖、質、桓、靈等六個皇帝,受到極優厚的禮遇,每次被免職,不出一年,即又復職。他所聘用的大都是天下的知名人士,曾和他過去的部屬陳蕃、李咸並列三公。他非常熟悉先朝的典章制度,通曉當代的朝廷規章,所以京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有諺語說:『萬事不理問伯始,不偏不倚有胡公。』然而,胡廣溫柔敦厚,謹小慎微,以此取媚朝廷,沒有忠貞正直的氣節,天下的人因此而輕視他。
評朝政黑暗腐敗的局面下,需要的是正直不阿,敢於鬥爭的大臣。而不是這種只知道做表面文章,粉飾太平的裱糊匠。這種人替昏君奸臣塗脂抹粉,欺騙世人,是他們的幫凶。
五月,己巳,赦天下,改元。
譯五月己巳十六日,大赦天下,改年號。
長樂太僕侯覽坐專權驕奢,策收印綬,自殺。
譯長樂太僕掌管太后宮中車馬侯覽因專權跋扈和驕橫奢侈獲罪,漢靈帝下令收回印信,侯覽自殺。
六月,京師大水。
譯六月,京都洛陽發生大水災。
竇太后母卒於比景,太后憂思感疾,癸巳,崩於雲台。宦者積怨竇氏,以衣車載太后屍置城南市舍,數日,曹節、王甫欲用貴人禮殯。帝曰:『太后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豈宜以貴人終乎!』於是發喪成禮。
譯竇太后的母親於比景縣今越南國平治天省病故,竇太后過度憂傷,思念成疾。癸巳初十,在南宮雲台去世。因宦官們對竇姓家族積怨甚深,所以用運載衣服的車,把竇太后的屍體運到洛陽城南的市舍,停放數日後,曹節、王甫想用貴人的禮儀來埋葬竇太后。漢靈帝說:『竇太后親自擁立朕爲皇帝,繼承大業,怎麼能用貴人的禮儀爲她送終?』於是仍照皇太后的禮儀發喪。
評堂堂太后,也被宦官如此侮辱。
節等欲別葬太后,而以馮貴人配。詔公卿大會朝堂,令中常侍趙忠監議。太尉李咸時病,扶輿而起,搗椒自隨,謂妻子曰:『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既議,坐者數百人,各瞻望良久,莫肯先言。趙忠曰:『議當時定!』廷尉陳球曰:『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忠笑而言曰:『陳廷尉宜便操筆。』球即下議曰:『皇太后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聖明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后,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冢嘗被發掘,骸骨暴露,與賊並屍,魂靈污染,且無功於國,何宜上配至尊!』忠省球議,作色俯仰,蚩球曰:『陳廷尉建此議甚健!』球曰:『陳、竇既冤,皇太后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嘆!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願也!』李咸曰:『臣本謂宜爾,誠與意合。』於是公卿以下皆從球議。曹節、王甫猶爭,以爲:『梁後家犯惡逆,別葬懿陵,武帝黜廢衛後,而以李夫人配食,今竇氏罪深,豈得合葬先帝!』李咸復上疏曰:『臣伏惟章德竇後虐害恭懷,安思閻後家犯惡逆,而和帝無異葬之議,順朝無貶降之文。至於衛後,孝武皇帝身所廢棄,不可以爲比。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親嘗稱制,且援立聖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爲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后爲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制。』帝省奏,從之。
譯曹節等人又打算將竇太后埋葬到別處,而把馮貴人的屍體移來和漢桓帝合葬。漢靈帝下詔,召集三公、九卿等文武百官,在朝堂上集會議論,命中常侍宦官趙忠監督集議。當時,太尉李咸正臥病在床,掙扎著抱病上車,並且隨身攜帶了毒藥,臨走時對妻子說:『倘若皇太后不能隨桓帝一同祭祀,我決不活著回家!』會議開始後,與會者數百人,互相觀望了很久,沒有人肯先發言。趙忠催促說:『議案應當迅速確定!』廷尉九卿之一,掌管全國司法陳球說:『皇太后品德高尚,出身清白,以母儀治理天下,應該配享先帝,這是毫無疑問的。』趙忠笑著說:『那就請陳廷尉趕快執筆起草議案。』陳球立即下筆寫道:『竇太后身處深宮之中,天賦聰明,兼備天下之母的儀容和品德。遭逢時世艱危,竇太后援立陛下爲帝,繼承皇家宗廟祭祀,功勳卓著。先帝去世後,不幸興起大獄,竇太后被遷往空宮居住,過早離開人世。竇家雖然有罪,但事情並非太后主使發動。而今倘若改葬別處,確實使天下失望。並且馮貴人的墳墓曾經被盜賊發掘過,骨骸已經暴露,與賊寇屍骨混雜,魂靈蒙受污染。何況馮貴人對國家又沒有任何功勞,怎麼有資格配享至尊?』趙忠看完陳球起草的議案,氣得臉色大變,全身發抖,嗤笑說:『陳廷尉起草的議案真好!』陳球回答說:『陳蕃、竇武既已遭受冤枉,竇太后又無緣無故地被幽禁,我一直很痛心,天下之人無不憤慨嘆息!今天,我既然已經把話說了出來,即使是會議之後遭到報復,決不後悔,這正是我一向的願望。』太尉李咸緊接著說:『我原來就認爲應該如此,陳廷尉的議案和我的意見完全相同。』於是三公、九卿以下的文武百官全都贊成陳球的意見。曹節、王甫仍繼續爭辯,他們認爲:『梁皇后爲先帝正妻,後因梁家犯惡逆大罪,將梁皇后別葬在懿陵。漢武帝廢黜正妻衛皇后,而以李夫人配享。現在竇家罪惡如此深重,怎麼能和先帝合葬?』太尉李咸又向靈帝上書說:『我俯伏回想,漢章帝的竇皇后陷害梁貴人,漢安帝的閻皇后家犯惡逆大罪,然而漢和帝並沒有提出將嫡母竇皇后改葬別處,漢順帝也沒有下詔貶降嫡母閻皇后。至於廢黜衛皇后,那是武帝在世時親自作出的決定,不可以用來相比。而今長樂太后一直擁有皇太后的尊號,又曾親身臨朝治理天下,況且援立陛下爲帝,使皇位光大興隆。皇太后既然把陛下當作兒子,陛下怎能不把皇太后當作母親?兒子沒有廢黜母親的,臣屬沒有貶謫君王的。所以應將竇太后與先帝合葬宣陵,一切都要遵從舊制。』靈帝看了奏章,完全採納李鹹的意見。
評經過大臣們的努力,竇太后獲得了應有的待遇。這也得益於竇太后在漢靈帝繼位的問題上出過力,靈帝對其感恩戴德所致。否則以當時文官集團的實力,是鬥不過宦官的。
秋,七月,甲寅,葬桓思皇后於宣陵。
譯秋季,七月甲寅初二,將竇太后安葬在宣陵,諡號爲桓思皇后。
有人書朱雀闕,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后,公卿皆尸祿,無忠言者。』詔司隸校尉劉猛逐捕,十日一會。猛以誹書言直,不肯急捕。月余,主名不立;猛坐左轉諫議大夫,以御史中丞段熲代之。熲乃四出逐捕,及太學游生系者千餘人。節等又使熲以他事奏猛,論輸左校。
譯有人在朱雀門上書寫,說:『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禁謀殺太后,三公、九卿,空受俸祿而不治事,沒有人敢說忠言。』漢靈帝下詔,命司隸校尉掌管京城及周邊監察事務劉猛負責追查搜捕,每十天作一次匯報。劉猛認爲所書寫的話與實際情況相符,因此不肯加緊搜捕。過了一月有餘,仍然沒有搜捕到書寫的人犯。劉猛因此坐罪,被貶爲諫議大夫掌管進諫和議政,又任命御史中丞御史台主官,掌管監察段熲接替劉猛。於是段熲派人四出追查搜捕,包括在太學遊學的學生在內,逮捕和關押的有一千餘人。曹節等人又指使段熲尋找別的藉口彈劾劉猛,判處將他遣送到左校營兵器製造機構罰服苦役。
評當年威震西域的民族英雄段熲,進入朝廷後卻淪爲了宦官的爪牙,晚節不保,真是悲哀。
初,司隸校尉王寓依倚宦官,求薦於太常張奐,奐拒之,寓遂陷奐以黨罪禁錮。奐嘗與段熲爭擊羌,不相平,熲爲司隸,欲逐奐歸敦煌而害之;奐奏記哀請於熲,乃得免。
譯最初,前司隸校尉王寓依靠宦官的勢力,曾請求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張奐推薦,被張奐拒絕。王寓便誣陷張奐爲黨人,使他遭受禁錮,不許做官。而張奐跟段熲之間曾經因對西羌戰爭有過爭執,互相怨恨不平。所以段熲擔任司隸校尉以後,打算把張奐驅逐到敦煌郡郡治今甘肅敦煌市,然後加以殺害。後因張奐向段熲寫信苦苦哀求,才免於難。
初,魏郡李膺爲司隸校尉,以舊怨殺扶風蘇謙;謙子不韋瘞而不葬,變姓名,結客報仇。皓膺遷大司農,不韋匿於中,鑿地旁達膺之寢室,殺其妾並小兒。膺大懼,以板藉地,一夕九徙。又掘膺父冢,斷取其頭,標之於市。膺求捕不獲,憤恚,嘔血死。不韋遇赦還家,乃葬父行喪。張奐素睦於蘇氏,而段熲與膺善,辟不韋爲司隸從事,不韋懼,稱病不詣。熲怒,使從事張賢就家殺之,熲先以鴆與賢父曰:『若賢不得不韋,便可飲此!』賢遂收不韋,並其一門六十餘人,盡誅之。
譯當初,魏郡郡治今河北臨漳縣人李膺擔任司隸校尉,因爲從前的怨恨而殺害左扶風人蘇謙。蘇謙的兒子蘇不韋將父親的屍體淺埋在地面上,不肯入土下葬。然後,改名換姓,結交賓客,決心爲父報仇。稍後,李膺擢升爲大司農九卿之一,掌管全國經濟農業,蘇不韋躲藏在草料庫中,挖掘地道,一直通到李膺的臥室,殺死李膺的妾和幼兒。李膺十分恐懼,用木板遍鋪地面,一夜之間,搬動九次。蘇不韋又挖掘李膺父親的墳墓,砍下死屍的頭,懸掛到集市上。李膺請求官府派人緝捕,未能抓獲,他憤恨以極,竟至吐血而死。後來,蘇不韋遇到朝廷頒布赦令,才敢回到家鄉,安葬父親,舉行喪禮。張奐一向和蘇家和睦,而段熲和李膺親善。段熲延聘蘇不韋爲司隸從事司隸校尉的屬官,蘇不韋感到恐懼,聲稱有病不肯就職。段熲勃然大怒,派遣從事張賢在蘇家將蘇不韋殺死。行前,段熲先將一杯毒酒交給張賢的父親,並且威脅他說:『如果張賢此去殺不了蘇不韋,你就把這杯毒酒喝下去!』張賢便逮捕蘇不韋,連同他的一家共六十餘人,全都殺死。
評這裡的李膺,和之前因黨錮之禍被迫害致死的李膺是不同的兩個人。蘇不韋也是個狠人,竟然把仇人活活嚇死了,這比直接殺了他還令他恐懼。段熲比他還狠,手下人不敢去殺蘇不韋,他就拿手下人的爹來威脅。完全就是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勃海王悝之貶癭陶也,因中常侍王甫求復國,許謝錢五千萬;既而桓帝遺詔復悝國,悝知非甫功,不肯還謝錢。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數與悝交通,甫密司察以告段熲。冬,十月,收颯送北寺獄,使尚書令廉忠誣奏『颯等謀迎立悝,大逆不道』,遂詔冀州刺史收悝考實,迫責悝,令自殺;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獄中,傅、相以下悉伏誅。甫等十二人皆以功封列侯。
譯勃海王劉悝當初被貶降爲癭yǐng陶王時,請託中常侍王甫遊說漢桓帝,如果能夠恢復原來的封國,願送給五千萬錢作爲謝禮。不久,桓帝去世,遺詔恢復劉悝原來的封國。劉悝知道,這不是王甫的功勞,因此不肯送給王甫這筆謝錢。中常侍鄭颯、中黃門宦官董騰經常和勃海王劉悝來往,王甫秘密派人監督,將情況告訴段熲。冬季,十月,逮捕鄭颯,羈押北寺監獄宦官掌控的監獄。王甫又指使尚書令中樞行政長官廉忠誣告說:『鄭颯等人陰謀迎立勃海王劉悝當皇帝,大逆不道。』於是漢靈帝下詔,命冀州今河北中南部部一帶刺史一州監察官逮捕劉悝,就地審問核實,責令他自殺。劉悝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歌舞伎女二十四人,全都死在獄中。封國太傅負責教導諸侯王、宰相封國行政長官以下官吏,全都伏誅。王甫等十二人都因此有功被朝廷封爲列侯。
評劉悝爲了節省這筆對他來說不算什麼的小錢,葬送了全家的性命。那個年代,諸侯王看似尊貴,實則非常受到皇帝的忌憚。誣陷一個諸侯王謀反,就可以輕易將其扳倒。劉悝爲自己的小氣和無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十一月,會稽妖賊許生起句章,自稱陽明皇帝,眾以萬數;遣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寅討之。
譯十一月,會稽郡郡治今浙江紹興市妖賊許生在句gōu章縣今浙江寧波市聚眾起兵,自稱『陽明皇帝』,部眾多達以萬計數。朝廷派遣揚州今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福建、江西一帶刺史臧旻mín、丹陽郡郡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太守一郡行政長官陳寅率軍前往討伐。
評一人振臂一呼,便有這麼多人響應,說明百姓的生活實在是困苦。否則誰會連命都不要了去造反呢?這也預示著東漢王朝的危機正在由暗流浮上表面。
十二月,司徒許栩罷;以大鴻臚袁隗爲司徒。
譯十二月,司徒許栩被罷免,擢升大鴻臚九卿之一,主管外交袁隗爲司徒。
鮮卑寇并州。
譯鮮卑侵犯并州今山西一帶。
是歲,單于車兒死,子屠特若尸逐就單于立。
譯同年,南匈奴汗國伊陵若尸逐就單chán於匈奴最高首領欒提車兒去世,兒子繼位,號爲屠特若尸逐就單于。
漢孝靈皇帝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
春,正月,大疫。
譯春季,正月,發生大瘟疫。
丁丑,司空宗俱薨。
譯丁丑二十七日,司空宗俱去世。
二月,壬午,赦天下。
譯二月壬午初三,大赦天下。
以光祿勛楊賜爲司空。
譯擢升光祿勛九卿之一,宮廷侍衛統領楊賜爲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免。
譯三月,太尉李咸被免官。
夏,五月,以司隸校尉段熲爲太尉。
譯夏季,五月,擢升司隸校尉段熲爲太尉。
六月,北海地震。
譯六月,北海國封國都城位於今山東壽光市發生地震。
秋,七月,司空楊賜免;以太常潁川唐珍爲司空。珍,衡之弟也。
譯秋季,七月,司空楊賜被免官,擢升太常潁川郡郡治今河南禹州市人唐珍爲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十二月,太尉段熲罷。
譯冬季,十二月,太尉段熲被罷免。
評一有災禍,就拿三公來頂缸。這一年,三公換得比內褲還勤。但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爲根本無益於國家和百姓。
鮮卑寇幽、並二州。
譯鮮卑侵犯幽州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朝鮮國一帶、并州今山西一帶。
癸酉晦,日有食之。
譯癸酉晦二十九日,發生日食。
漢孝靈皇帝熹平三年甲寅公元174年
春,二月,己巳,赦天下。
譯春季,二月己巳十六日,大赦天下。
以太常東海陳耽爲太尉。
譯擢升太常東海郡郡治今山東郯城縣陳耽爲太尉。
三月,中山穆王暢薨,無子,國除。
譯三月,中山王劉暢去世,無子繼承,封國被撤除。
夏,六月,封河間王利子康爲濟南王,奉孝仁皇祀。
譯夏季,六月,封河間王劉利的兒子劉康爲濟南王,侍奉靈帝父親、孝仁皇劉萇的祭祀。
吳郡司馬富春孫堅召募精勇,得千餘人,助州郡討許生。冬,十一月,臧旻、陳寅大破生於會稽,斬之。
譯吳郡郡治今浙江紹興市司馬郡內軍職富春縣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孫堅招募精銳強悍的勇士,集結千餘人,幫助州郡官府討伐妖賊許生。冬季,十一月,臧旻、陳寅在會稽郡大破許生,並將許生斬殺。
評孫堅是孫權的父親。三國時代的人物開始嶄露頭角了。
任城王博薨,無子,國絕。
譯任城王劉博去世,無子繼承,封國撤銷。
十二月,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屠各追擊,破之。遷育爲護烏桓校尉。鮮卑又寇并州。
譯十二月,鮮卑攻入北地郡郡治今陝西西安市高陵區,太守夏育率領屠各兵前往追擊,將其擊破。夏育被朝廷擢升爲護烏桓校尉。鮮卑又侵犯并州。
評雖然是勝利,但鮮卑已經攻入關中腹地。邊疆形勢不容樂觀。
司空唐珍罷,以永樂少府許訓爲司空。
譯司空唐珍被罷免,擢升永樂少府掌管太后宮中府庫許訓爲司空。
漢孝靈皇帝熹平四年乙卯公元175年
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爲古文、篆、隸三體書之,刻石,立於太學門外。使後儒晚學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街陌。
譯春季,三月,漢靈帝下詔,命儒學大師們校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用古文、大篆、隸書三種字體書寫,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太學門外,使後來的儒生晚輩,都以此作爲標準。石碑剛豎立時,坐車前來觀看以及臨摹和抄寫的,每天有一千餘輛之多,填滿大街小巷。
評之前黨錮之禍讓學生們也明白了,莫談國事。因此他們便一頭扎進象牙塔里,醉心於學術。企圖讓自己置身事外。因此此時的學術界,一派繁榮景象。
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昏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蔡邕上疏曰:『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比年兵飢,漸至空耗。今者闕職經時,吏民延屬,而三府選舉,逾月不定。臣怪問其故,雲避三互。十一州有禁,當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復限以歲月,狐疑遲淹,兩州懸空,萬里蕭條,無所管系。愚以爲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靈,明其憲令,對相部主,尚畏懼不敢營私;況乃三互,何足爲嫌!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於幽賤,並以才宜,還守本邦,豈復顧循三互,系以末制乎!臣願陛下上則先帝,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換者,無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朝廷不從。
譯最初,朝廷集議,因州郡之間互相勾結,徇私舞弊,於是制定法律,規定有婚姻關係的家庭,以及兩州的人士,不得互相擔任負責督察對方的上官。到現在,更制定『三互法』,禁忌更加嚴密,朝廷選用州郡等地方官員時非常艱難。所以,幽州、冀州今河北中南部的刺史,職位空缺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來接任。於是蔡邕上書說:『我俯伏觀察,幽州、冀州故土,本來是盛產鎧甲和騎馬的地方,連年以來,遭受兵災和饑饉,逐漸使得兩州的物力和財力損耗殆盡。而今兩州刺史職位長期空缺,官吏和人民都延頸盼望。可是三公推薦的人選,卻長期不能確定。我深感奇怪,打聽原因何在,據有關官吏回答說,是爲了避免「三互法」。其他十一州也都同樣存在禁止「三互法」的問題,非獨這兩州應當禁止而已。此外,這兩州的人士,有的又因受年資的限制,狐疑不定,拖延時間。結果,使兩州刺史的職位長期空缺,萬里疆域一片蕭條,沒有人去管理。我認爲,「三互法」不過是最輕微的禁令。而今只要利用朝廷的威權,申明國家的法令,即使是兩州的人士互相交換擔任刺史尚且畏懼,不敢結黨營私,何況還有「三互法」的限制,又有什麼嫌疑?過去,韓安國拔起於囚徒之中,朱買臣出身於微賤家庭,都是因爲他們的才能勝任,才被派回他們出身的本郡、本封國爲官,難道還要顧及「三互法」的禁忌,受這種非根本制度的束縛?我希望陛下對上效法先帝,撤消最近制定的「三互法」禁令,對於各州刺史,凡是才能可以勝任的,應該及時任命和調換,不再受年資、「三互法」的限制,使之成爲定製。』朝廷不肯聽從。
評朝廷制定三互法的初衷,是爲了防止監察官包庇自己家鄉,或者和其他監察官互相包庇。這樣雖然造成了選拔官員有一定的困難,但不至於出現一州刺史長期空缺的局面。難道朝廷真的沒人可用了?天下的人才多得是,找和某個州沒有親戚關係的人還不簡單?因此我認爲,這些州沒有刺史,其實是當權者故意爲之,他們怕派刺史過去進行監督,損害了他們在地方上同黨的利益。於是便藉口『三互法』,說沒有合適的人選。蔡邕還是過於天真,沒有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臣光曰:叔向有言:『國將亡,必多制。』明王之政,謹擇忠賢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則賞,有罪則誅,無所阿私,法制不煩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執其本故也。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擇人,而禁令益多,防閒益密,有功者以閡文不賞,爲奸者以巧法免誅,上下勞擾而天下大亂。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靈之時,刺史、二千石貪如豺虎,暴殄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今視之,豈不適足爲笑而深可爲戒哉!
譯臣司馬光曰:叔向曾經說過:『國家行將滅亡,法令規章一定繁多。』聖明君王治理國家,謹慎選擇忠良賢能加以任用。無論是對朝廷和地方的臣屬,凡是有功的加以獎賞,有罪的則加以誅殺,沒有任何偏袒。法令規章並不繁多,卻能做到天下大治。爲什麼會如此?是因爲抓住了治理國家的根本。等到國家行將衰敗滅亡之時,文武百官不能選擇合適的人才擔任,各種禁令愈來愈多,防範措施也愈來愈嚴密。有功的因礙於條文得不到獎賞,作奸犯罪的卻巧妙地利用法律,得以免除誅殺,上下勞苦騷擾,天下反而大亂。爲什麼會如此?是因爲治理國家捨本逐末的緣故。漢靈帝時,州刺史、郡太守貪婪暴虐,如狼似虎,殘害人民,無以復加。然而,朝廷卻還在嚴格遵守『三互法』的禁令,以防止官吏結黨營私。現在回顧起來,豈不正好是一場笑話,應該深深地引爲鑑戒。
封河間王建孫佗爲任城王。
譯封河間王劉建的孫子劉佗爲任城王。
夏,四月,郡、國七大水。
譯夏季,四月,有七個郡、封國發生大水災。
五月,丁卯,赦天下。
譯五月丁卯初一,大赦天下。
延陵園災。
譯漢成帝陵園延陵失火。
鮮卑寇幽州。
譯鮮卑侵犯幽州。
六月,弘農、三輔螟。
譯六月,弘農郡郡治今河南靈寶市和三輔地區今陝西中部一帶螟蟲成災。
于闐王安國攻拘彌,大破之,殺其王。戊已校尉、西域長史各發兵輔立拘彌侍子定興爲王,人眾裁千口。
譯于闐tián王國位於今新疆于田縣國王安國攻打拘彌王國位於今新疆于田縣,大破拘彌軍。斬殺拘彌王。戊己校尉漢朝派駐西域屯田的軍官、西域長史漢朝管理西域各國的行政長官分別出兵援救,並幫助擁立拘彌王國送到朝廷當人質的王子定興爲拘彌王國的國王,全國的人口只有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