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備受爭議的宋襄公之以『襄公之仁』結尾│25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8-31 09:05

關於宋國要爭當霸主一事,宋襄公的最主要助手,他的庶兄公子目夷是持反對意見的。目夷認為:『小國爭盟,禍也。』就是認為宋國現在還是個小國,想去爭當盟主之位,是會帶來禍患的。

但是豪情萬丈的宋襄公,此時哪裡還會聽得進這種逆耳的忠言?

先是在宋襄公十二年春,在宋國的鹿上之地,宋襄公召開盟會,會盟諸侯。

當時,齊國、楚國的國君都來了,宋襄公毫不客氣的以盟主自居,引起齊、楚國君的不滿。也有說法是齊國國君根本就沒來參加盟會。

要知道,當時齊國的國君可還是被宋襄公扶上位的齊孝公啊,宋、齊的關係不應該是親如手足嗎?怎麼會在短短三四年間,就變的如此疏遠,甚至有些敵對了呢?

這就應該和宋襄公的政治主張有關了。

齊桓公成功之處,就在於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使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並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使自己獲得多方面的支持,其中連周天子都包括在內。但是宋襄公不成,他的短期目標是霸主,長遠目標是興商滅周啊,當然不能用『尊王攘夷』了。於是,宋襄公利用自己『讓國』的美名,提出『仁義』的口號。

宋襄公用『仁義』對待自己國內的百姓,還是起到了很不錯的效果,使得宋國的國力不斷上升。但是在諸侯國間,包括齊國在內,估計是看出了宋國的政治野心,或者對其根本不予理睬,或者對其敬而遠之,有的甚至頗為敵視了。

鹿上之盟結束的時候,宋襄公又要求楚國出面,邀請諸侯,參加秋天在宋國盂地的會盟,並且希望楚國主動讓出其附屬的幾個小的諸侯國給自己當手下。楚王痛快的答應了。這一下令宋襄公更加志得意滿,充分的享受了一下當盟主的感覺。

然後公子目夷卻感覺不對。在參加盂地會盟前,公子目夷勸宋襄公帶上足夠的保衛部隊,以防有變,卻被宋襄公以『仁義』的理由否定了。

在盂地盟會上,宋襄公還沒找到盟主的寶座呢,就被楚國的軍隊一擁而上,抓住做了俘虜。楚成王趁機率領帶來的軍隊攻打宋國。好在公子目夷逃了出來,並和公孫固一起拼死守衛國土,宋國才避免了滅國之禍。

後來在多國的周旋之下,宋襄公在被關押數月之久後,才被放回。

盟主之夢被慘遭打擊之後,宋襄公並沒有幡然悔悟,塌下心來默默發展宋國,而是選擇了報復。當然,自家實力自家還是知道的,宋襄公知道自己打不過楚國,因此將報復的目標設定成楚國的盟國:鄭國。

此時的鄭國當然也已經不是鄭莊公時代的鄭國,聽聞宋國率盟軍來伐,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楚國則採用了類似後世孫臏『圍魏救趙』的策略,沒有直接救援鄭國,而是派大軍進攻宋國。

宋襄公急忙回軍,準備與楚軍交戰。同年十一月,宋襄公的軍隊與楚成王的軍隊於宋國泓水河邊,舉行了一場大戰,這就是著名的『泓水之戰』。

在這場戰爭發生之前,目夷和公孫固都表示反對。【史記】記載:『子魚就是公子目夷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 【左轉】記載:『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意思都是說,現在不是興盛商朝的機會,不能強行和楚國打這一戰,應該採用和談的辦法,讓楚國退兵。

但是宋襄公並沒有聽取這些正確的建議,一意孤行的堅持要和楚國一戰。

戰爭開始後,目夷或公孫固建議趁楚軍渡河將半的時候進攻,宋襄公不同意,認為那樣太不講仁義了;楚軍剛剛渡過河,隊伍還混亂的時候,目夷或公孫固又建議進攻,宋襄公還是沒聽。一直等楚軍整軍完畢,宋軍才堂堂正正的和楚軍大戰一場,結果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大腿受傷,狼狽而逃。敗退回去之後,『國人皆怨公』,就是國內的人都埋怨他。

這就是歷史上最被人詬病的『襄公之仁』。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