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後顧之憂的楚莊王,在準備大展身手時,又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尷尬問題,那就是因為若敖氏之亂,或殺或撤的官員太多了,自己急需忠心又有能力的人來輔助自己。這時,楚莊王想到了蒍wěi賈之子蒍敖。
蒍敖,字孫叔,帶着母親逃難時,為了安全,改名孫叔敖。
孫叔敖素有賢名,於是楚莊王將他請來,輔佐自己。數年後,任命孫叔敖為楚國令尹。
楚莊王在孫叔敖的輔助之下,興修水利,減免刑罰,發展生產,楚國的國力突飛猛進,同時整軍習武,隨時準備爭奪諸侯霸主之位。
說起來,孫叔敖也是個有故事的人。
劉向的另一部著作【新序】中,記載了孫叔敖青年時候的一件事,【東周列國志】中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
孫叔敖青年時,一次出門在外時,遇見了一條兩頭蛇。孫叔敖把這條兩頭蛇殺死並掩埋了起來。等孫叔敖回到家裡,見到母親就開始大哭起來。母親連忙詢問緣故,孫叔敖說:『我聽說見到兩頭蛇的人很快就會死,我今天就見到了。我擔心不能贍養母親您了,所以傷心哭泣。』他的母親問:『那條蛇呢?』孫叔敖回答:『我擔心別人見到也會死,就把那條蛇殺死並掩埋了。』他的母親說:『人有一念之善,天必佑之。你見到兩頭蛇,首先想到的是唯恐害了別人,殺而埋之,這樣做又何止是一念之善。別擔心,孩子,你不但不會死,將來還會有福報的。』
果然,沒多久,楚莊王就派人來邀請他。等到他做令尹時,還沒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國人就已經信服他的仁義了。
人有一念之善,天必佑之。
人有一念之善,天必佑之。
人有一念之善,天必佑之。
重要的話說三遍,與諸君共勉。
漢朝的韓嬰,在其著作【韓詩外傳】中,也記載有孫叔敖的一個故事:
孫叔敖在狐丘之地,遇到一個老頭,老頭對孫叔敖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在孫叔敖追問下,老頭解釋說:『爵位高的人,人們就會嫉妒他;官職大的人,君主就會厭惡他;俸祿厚的人,怨恨就會都集中到他身上。這就是有三利必有三害。』
孫叔敖一聽,搖搖頭說:『我不這樣認為。我的爵位越高,我就越發把我的精力放在下層百姓身上;我的官職越大,我就越發小心翼翼的做事,心裡只想着平民百姓;我的俸祿越高,我施捨給窮苦百姓的錢就越多。這樣可以避免那三害嗎?』老頭連聲稱讚說得好。
確實說得好。
楚莊王時刻沒有忘記爭霸中原,其主要對手是晉國,與晉國爭奪的關鍵,則是鄭國。
此時的大環境與晉、楚城濮之戰時,已經不同。
城濮之戰時,先是宋國倒向晉國一方,引起大戰。整個戰爭過程中,在晉文公的策劃下,晉國伐曹、衛,聯齊、秦,楚國幾乎四面皆敵,大環境對楚國極為不利,再加上內部不穩,君臣不和,才導致大敗。
現在的楚國,對內是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對外已經與秦國結盟,並且秦國與晉國也早已徹底鬧翻,宋國也已經被徹底打服,短時間內再不敢叛,齊國更是國力日蹙,早已無力爭霸。剩下唯一的變數就是鄭國。
說起來,鄭國也是可憐,夾在晉、楚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誰也惹不起,誰也打不過,只能朝三暮四,得過且過。今天楚國打來了,就先向晉國求援,堅持不住或者救援不利,就投降楚國,做楚國的附庸;明天晉國生氣了,派兵來打,就先向楚國求援,實在不行就又投降晉國。如此反覆不定。
因此,鄭國,就成了晉、楚爭霸的焦點。誰能徹底控制住鄭國,誰就占據了戰略主動權。從楚莊王六年到十六年的十一年間,晉國四次伐鄭,楚國七次伐鄭。鄭國呢,只能是楚強服楚,晉強服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