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9-8 08:50
兩年之後,到了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覺得自己的君位已經穩固,再次和商鞅商量後,準備開始實行變法。
為了試探一下大臣們的反應,秦孝公先是在朝廷上,舉辦了一次辯論會。商鞅不是貴族,又沒有做官,本來沒有資格參加這次朝廷大會,但是為了說服群臣,秦孝公特意將商鞅請來,讓他參與辯論。
辯論中,守舊派貴族認為,效法古代,不會有過錯;遵循禮制,不會出偏差。秦國自古以禮治國,官吏都很熟悉,百姓也能相安。如果變法,不按祖宗原有的法律辦事,毀壞了自古相沿的禮,有可能會造成大亂,所謂『法古無過,循禮無邪』禮治到了東周,已經變質,而且禮治最重要的核心是尊王攘夷,在戰國時期,攘夷的思想仍在,但尊王的思想已經被諸侯公國稱王所抹殺,因此,守舊貴族的『遵循禮制』必然得不到君王的認可。實際上,最根本的問題是那些貴族擔心變法會損害自己的既得利益。
商鞅義正辭嚴的反駁:『為了國家的富強,完全不必絲毫不差的按照舊制度辦事商鞅的『大國小家』思想切合了秦孝公,但短期觸犯了貴族的利益,長期觸犯了民本,實際上這是中央集權制的萌芽。而且,說起古禮,夏、商、周三代,禮制各不相同,春秋時期五個霸主,也各有各的制度。如果說效法古代,那麼到底要效法哪一個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時代在不斷變化,古代的人都能按照當時的情況,訂立禮法、制度,我們就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秦國現狀的,新的禮法、制度。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的話,說的守舊派貴族啞口無言。但是他們並沒有心服口服。
當時秦國的現狀為,即使有國君的支持,但是沒有多數貴族的擁護,是很難做成事的。所以秦孝公和商鞅採取了分步變法的決定。
首先,秦孝公選拔了一批有才能、有實幹精神,又支持變法的平民為下級官吏,擴大革新派的力量。同時為了不刺激貴族,商鞅暫時還是沒有擔任官職,而是隱於幕後,負責推薦和培養人才,做好變法的準備。
與此同時,退出『墾草令』,就是鼓勵平民百姓開墾荒地。
不明所以的貴族,本能的阻止。秦孝公沒有理睬,堅決的推行了下去。
因為這個政令對百姓好處極大,而對貴族幾乎沒有影響,有些貴族甚至因此而得利,所以慢慢的,貴族的反對聲也就小了。
三年之後,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秦國的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而貴族們發現變法並沒有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害處,對變法的反應也就沒有那麼激烈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正式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全面實行變法。
當時,秦國的官爵分為二十級,一級最低,二十級最高。左庶長是第十級,屬於中層,不算很高的官職。
要想實行變法,首先要取信於民,就是要讓全國百姓信任官府說的話,改變過去百姓心目中,官員說話不算數的印象。
商鞅採取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
一天早晨,商鞅領着幾個差役,來到國都南門附近的一個繁華的市場旁邊,在一塊空地上,立起一根三丈來長的木頭的柱子,同時有人宣布:『左庶長商鞅大人有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柱子,從這裡搬到北門去,就將給予十兩金子的獎賞強國首要是強公室,而強公室在貴族阻力重重的情況下,強民即可賴以突破,然而後期則需弱民以強公室。』
要知道,在當時,十兩金子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那根柱子,也並不是太重,力氣大一些的壯漢,幾乎都能搬得動。
但是大家都認為,這一定又是哪個官老爺想出來的,耍弄百姓為樂的遊戲,真搬過去,得不到獎賞不說,說不定還得挨上一頓打,這種事以前可沒少發生。因此,一整個上午,沒有一個人願意嘗試。
後來,商鞅又將獎賞提高到五十兩金子。
這時,一個魁梧的年輕人動心了,扛起了這根柱子,向北門走去。很多湊熱鬧的人跟在後面,等着看這個年輕人的笑話。
到了北門,商鞅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盒子,打開給大家看,裡面果然裝着亮閃閃的五十兩金子。見到商鞅果然將金子給了那個年輕人,人群轟動起來。很多人都後悔,為什麼自己不去試一下。大家一下子,就對商鞅產生了信任。
商鞅接下來宣布,我們說話是算數的,說到的一定會做到,希望大家也信任官府。凡是官府提倡的,做好了有賞;凡是官府禁止的,做了會罰,嚴重的甚至會殺頭。
接下來,開始公布變法的法令。
秦國的變法,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