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8 13:45
子曰:《易》之义谇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勾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见台而□□□方。六柔无刚,是谓大阴坤卦,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功体。
【译文】:孔子说:“《周易》的义涵萃集在阴卦和阳卦上,六个肇画组成一个卦,勾曲的笔画是柔爻,平直的笔画是刚爻。只有六个刚爻而没有柔爻的《乾》卦,称为太阳卦,表示的是天之义。…只有六个柔爻而没有刚爻的《坤》卦,称为太阴卦,表示的是地之义。天地各统率其同类,同类气味相互求取。阴卦和阳卦互为流化其形,形成八卦。刚爻、柔爻组成六十四卦。”
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三者而始作《易》,和之至也。是故《干》□九□友高尚□□,天之道也。《坤》顺从而知畏凶,义沾下就,地之道也。用九,盈也。用六,坎也。盈而刚,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帛书、通行本作‘无不利’’也。此段帛书为用六,坎也。用九,盈也。盈而刚,因不习而备,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但文理不通,且先言坤后说干与周易不符,故整理者改为此段顺序,学界对此段亦不解而未有此段顺序有误的观点。
【译文】:孔子说:“万物没有不想长生而厌恶死亡的。圣人会聚天地、阴阳、刚柔之理,而开始创作《周易》,其中和达到极至了!因此《乾》卦六刚爻皆为九,其义高尚,此为天之道。《坤》卦六柔爻皆为六,其义就下不争上,此为地之道。六爻皆刚的《乾》卦为盈满之象,六爻皆柔的《坤》卦为空虚之象。《乾》卦为盈满之象而六爻皆刚,故《周易·乾》卦用九说:‘呈现六龙,并行而飞,没有首领,是吉利的。”不用学习飞行而生来具足,故《周易·坤》六二说:龙直方而大,不用进行飞行的学习,是吉利的。’
是故《干》者,得之阳也。《坤》者,得之阴也。《屯》帛本作‘肫’者,得之难也。《蒙》者,得之随也。《需》者,得之畏也。《讼》者,得之疑也。《师》者,得之救也。《比》者,得之?也。《小畜》帛本作‘蓄’者,得之未□也。《履》者,諈之力行也。《益》者,上下交矣。《否》帛本作‘妇’者,阴阳奸矣。下多阴而否闭也。《剥》之以辨,女散□□□□□□。《复》之卦,留□而周,所以人北也。《无妄》之卦,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所以甾害也,故灾。《豫》之卦,归而强,士诤也。《需》□□□□□□□□□知,未腾胜也。《讼》失诸□□□□□□□□□□□□□奇心而肿,□□远也。《大有》之卦,逊位也。《大壮》,小肿而大从,肿,通‘踵’,追也。言阴爻受到追逐排挤而阳爻顺从壮大。《豫》,□□□也。《大畜》帛本作‘蓄’,悦而诲也。《随》之卦,相辅相而能戒警戒也。《恒》之卦□□□□□□□□□先争而后□□□□□□□□□□□□□□□□悦,和悦而知畏。《谨》者,得之代更也,迭也阱陷也也。《家人》者,得处也。《井》者,得之彻通也也。《姤》者,得之□□□□□□□□□□□□□□□也。《丰》者,得之□□□□□□□□□□瞿疑读作‘惧’也,《谦》之卦,□□□□于不壹。《姤》之卦,足而知余。《临》帛本作‘林’之卦,自进谓阳爻自下而进上不先瞿疑读作‘惧’。《观》之卦,盈而能虚。《未济》之卦,善近而□□□□□□□□□□□□□□□其善富□□□□□□□□□□□□□乎□□□□□□□其忠身失量,故曰‘慎而待’也。《噬嗑》北纪,《恒》言不已,《松》狱凶得也,劳之□□□□□□□□□□□□□□□□□□□□□□□□□。《蛊》,以□□□□□□行也,《损》,以□□也。《大壮》,以卑阴也。《归妹》,以正女也。《既济》者,高余饶也比贫□□□□□□□□□□□□□□□□□□□□□□□□□□□□□□□《大过》‘过涉’,所以□?也。
【译文】:所以《乾》卦得于阳刚之义,《坤》卦得于阴柔之义,《屯》卦得于艰难之义,《蒙》卦得于随从之义,《需》卦得于畏惧之义,《讼》卦得于疑忌之义。《师》卦得于鸠聚之义,《比》卦得于…。
《小畜》卦,…《履》卦,是讲对自己的行为要引导好。《泰》卦言君臣上下交好,《否》卦言阴阳二气相乱。”下多阴而闭塞。《否》卦下有三阴,闭塞不通。…《复》卦言留止…周回,所以人要自我治理。”《无妄》之卦言有罪而死是正常的,期望无功而得赏,正是贪心奢望的蛊惑。《豫》卦一刚爻为五柔爻所归往和强大,这是士人的心志。《需》卦,…见到初始就能知道终末,因为有腾升的征兆。《大有》卦,贵在六五位之谦恭。《大壮》卦,谓柔爻将终结,而刚爻纵长之象。《豫》卦,可知晓祸患。《大畜》卦,能使人喜悦并教示于人。《随》之卦,察视其卦象,能够惊戒于人。《恒》卦,…卦,顺从而知道畏惧。《晋》卦,…《兑》卦,和悦而知道畏惧。《艮》卦,得之于静止之义。《家人》卦,得之于一家之人的安处同居。《井》卦,得之于隐微之义。《垢》卦,…《讼》卦,得之以争辨之义。《升》卦,…《谦》卦,言谦恭而不显耀。
《垢》之卦象,一男即足,有五男而知余。对于《临》卦,对于谁能不首先感到恐惧?《观》之卦,内心充满诚信,民众方能…。《未济》之卦,…《剥》之卦,…《大过》之卦,如果不从自身出发,就会失去对灾祸的考量,所以要谨慎对待。《噬嗑》卦为扰乱纲纪之义,
《恒》卦乃言恒久不已,《讼》卦乃言狱讼得凶。《坎》卦…《需》卦,得于相守之义。……以律法而行。《损》卦…《大壮》卦象,是使阴气卑微的。《归妹》卦,可用之正定女子。《既济》者,…《师》之卦,…
《大过》卦上六‘涉水过深,有凶险’,所以要注意探问路途。《师》之‘长子’,…《随》之‘有获’,所以禁止咎害。…卦多阴而少阳,…卦多阳而少阴,二卦有相同的地方,即女子有丈夫…《晋》卦六二言‘增进怒杀之气’,观此当避除怒气。…《蹇》卦六二爻辞‘王臣’,是说返回自身修养德行之事。《中孚》…《需》卦上六爻辞‘不速’,…《震》卦辞‘震惊百里’,…为之戒惧,《革》卦辞言‘改日’,所以使人诚信。…《周易·颐》卦六四爻辞‘虎视’,《电六三爻醉毋虞’,…鼎九四文解折足’…《周易·蛊》卦上九爻辞‘高尚其德,不事王公,凶’,就说的这个意思。…《升》卦六四‘享祭于西山,吉利’,就是这意思。…《周易·噬嗑》卦上九‘肩荷刑具’而‘凶险’,初九‘脚著刑具则吉利,就是这个意思。先天的五种德行…不是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能够先天具有最圆满的五行之性,只有文王这一个人而已。《周易·兑》卦初九的“和兑”,这是五行之言的根本。”
子曰:□□□□□□□□□□□□□□□□□□,所以禁咎也。
子曰:□□□□□□□□□□□□□□□□□□□□□□□□□□□□□□,所以教谋也。‘晋如愁如’,所以弭息也怒也。□□□□□□□□□□□□□□□□□□□□□□□。‘不事王侯’,其此之谓也。不求则不足以难□□□□□□□□□□□□□□□□□□□□□□?脩□□□□□□□也。《易》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此之谓也。
子曰:□□□□□□则危,亲伤□□《易》曰:“何负何也校”则凶,“屡校”则吉,此之谓也。
子曰:五行者,□□□□□□□□□□□□用,不可学者也,唯其人而已矣。《易》其和□,此五言之本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助也神明而生占通行本作‘蓍’也,叁天两地而义通行本作‘倚’数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穷理尽性而通行本作‘以’至于命也。
【译文】:圣人创作《周易》,以蓍草为媒介,深求神祇,而创立筮占;以天数为奇数,以地数为耦数,而创立筮占之数;观察阴阳的变化,而创立卦;发现刚柔的变动,而创立爻。和协顺成道德,条理人伦之所宜,穷尽万物之理、人物之性以及天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也。是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通行本多‘故《易》’二字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为通行本作‘成’章也。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达通行本作‘逆’,二字通假数也。
【译文】:圣人创作《周易》,就是顺从性命的道理。所以位天之道为阴阳,位地之道为柔刚,位人之道为仁义。顺此三才之道,以三画的八卦象徽它,再以两个八卦相重,而成六画之重卦。又将重卦六个爻位分为阴阳,更迭使用柔爻和刚爻,所以《周易》之卦六爻错杂形成文理。天、地安定其位,山、泽之气相通,火、水相人,雷、风相互迫近。八卦相互交错,可数知往来、顺逆,所以《周易》具有通达的数理特徽。
子曰:‘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亡,此刚之失也。
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
是故《乾》之“亢龙”,《壮》之“触藩”,《姤》之罹遭逢角,《鼎》之“折足”九四虽为刚爻,但上承六五,下应初六,上承下施,不胜其任,故爻言折足,乃刚性不足之失,《丰》之虚盈,五爻者,刚之失也,动而不能静者也。
《坤》之“牝马”全卦皆阴之失,《小畜》之“密云”只有一阴,阴而不能动,《姤》之“适属”通行本作‘蹢躅’,《渐》之孕妇渐互为离卦为大腹,九三爻变为观卦,互体为坤,离卦毁灭故爻辞为妇孕不育。坤过阴之失。《屯》之“泣血”,五爻者,阴之失也,静而不能动者也。以上列举皆不是二爻五爻,即弗中则亡之义。
【译文】万物之理,没有刚就不能变动,没有变动就无功业可成,恒久变动而不当则灭亡,这是刚的过失。没有柔就不能静止,没有静止就不能安定,恒久静止不动则凶,这是柔的过失。
所以《乾》卦上九言龙飞过高而有悔;《大壮》卦九三言公羊强触藩篱,反被缠绕其角;《姤》卦上九言遭遇其角,而有悔吝;《鼎》卦九四言鼎器不堪承重,而致折足;《丰》卦初九言日当正午,盈满盛极,却发生日蚀,阴影蔽日,这五卦的爻辞之所以这样说,都是由于刚的过失,动而不能静啊。
《坤》卦辞言幼小的雌马;《小畜》卦辞言但成密云,而不能致雨;《姤》卦九五言内含章美;《渐》卦九三爻动变,而为柔爻,其辞言妇女怀孕,但不能生产;《屯》上六言乘马徘徊,不能前进,流泪不断,这五卦的卦爻辞之所以这样说,都是由于柔的过失,静而不能动啊!”
是故天之义,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必亡。重阳者亡,故火不吉也。
地之义,柔弱沉静而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文之,则穷贱匮亡。重阴者沉,故水不吉也。
故武之义,保功而极死。文之义,保安而极穷。是故柔而不阙,然后文而能胜也。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习,吉。”言圣人之屯于文武也。此易赞也。’意为圣人居于六二中位,能够汇聚文武柔刚之性适中而吉。
【译文】:乾卦纯刚所表示的天之义,刚健动发而不停息,其吉善在保住功业。如果没有柔来救助、配合它,不死必亡。干纯阳易亡,则离火不吉。
坤卦纯柔所表示的地之义,柔弱沉静不动,其吉善在保持安定。如果没有刚来文饰它,则穷极而废,导致减亡。坤纯阴凶杀,则坎水不吉。
武之义在于保住功业,但达到极至则消亡。文之羲在于保持安定,但达到极至则终结。故柔而不软,然后文能胜任。刚而不断,然后武能安定。
《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说‘直方大,不用第二次签占,吉利------39;,是说圣人兼具有文武之性。”这是《易赞》。
子曰:‘《乾》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潜龙勿用”者,匿也。“见龙在田”者,德也。“君子终日乾乾”,用也。“夕惕通行本作‘沂’,通‘忻’,悦也若厉,无咎”,息也。“或跃在渊”,隐而能静也。“飞龙在天”,□而上也。“亢龙有悔”,高而争也。“群龙无首”,文而圣也。
《坤》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学人之谓也。“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求贤也。“履霜,坚冰至”,豫□□也。“直方大,不习”,□□□□也。“含章可贞”,言美情也。“括囊,无咎”,语无声也。“黄裳,元吉”,有而弗发也。“龙战于野”,文而能达也。“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学而能发也。
《易》曰“何校”,刚而折也。“鸣谦”者,柔而□也,《遁》之“黄牛”,文而知胜矣。《涣》之彖辞,武而知安矣。
《坤》之至德,柔而返于方。《乾》之至德,刚而能让。此《乾》《坤》之三说也。’
【译文】:《乾》卦六爻刚而方直,商汤、武王的品德就是这样。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是说潜藏。九二爻辞‘见龙在田’,是说升闻。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是说施用;‘夕沂若,厉,无咎’,是说止息。九四爻辞‘或曜在渊’,是说隐藏而能安静。九五爻醉‘飞龙在天’,是说显现于上。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是说穷高而相争。用九‘群龙无首’,是说文柔而通达。
《坤》卦六爻柔顺相从,是文德的极至。《坤)卦爻辞‘君子先迷,后得主’,是说使人觉悟。‘东北丧朋,西南得朋------39;,是说求贤。初六“履霜,坚冰至’,是说提前预防…。六二‘直方大,不习吉’,是说…。六三‘含章可贞’,是说美好的情实。六四‘括囊,无咎’,是说不说话。六五黄裳,元吉’,是说内有文德,而没有开出事业。上六‘龙战于野’,是说文德外显,畅达于外,而开出事业。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是说由迷惑而觉悟后,开出事业。
《周易》中《噬嗑》上九‘何校’,是由于过刚而毁折。《谦》上六‘鸣谦’,是由于过柔而卷曲。《遁》六二‘用黄牛’,文柔而致胜任。《涣》九二(或九五)爻辞,武刚而致安定。
《坤》卦的至德,是柔爻变化,而返回方直的刚爻。《乾》卦的至德,是刚爻变化为柔爻,而能文让。”以上就是从三个层面对《乾》《坤》的论说。”
子曰:‘《易》之用也,殷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功,敬以承事,智以避患,□□□□□□□文王之危,知史说之数数术也书,孰能辩识也焉?
【译文】:孔子说:“《周易》之创作,正当殷朝的无道,周朝的盛德。文王以恐惧之心持守功业,以敬畏之心奉受职事,以智谋避免祸患。…文王在危惧的《周易》之辞中表现大道智慧,而史官论说明数的筮占之书,怎能明辩这种大道呢?”
子曰:‘《易》有名焉曰《乾》。干也者,八卦之长也。九也者,六爻之大也。为九之状,浮首𫖯低头也,或为古俯字下,蛇身偻曲,其为龙类也。夫龙,下居而上达者,□□□□□□□□□□而成章。在下为“潜”,在上为“亢”。人之阴德不行者,其阳必失类。’
【译文】:孔子说:“《周易》有卦名日《乾》。《乾》是八卦之首。‘九------39;是确定一卦六爻四个数中最大的。‘九’字的形状,高首俯下,如蛇身屈曲,正为龙之类。龙,下能潜居,上能飞达,…在《周易·乾》卦爻解中,龙在下称为‘潜’,在上称为‘亢’。人如果不能施行阴德,其阳德必失比无存”
《易》曰:“潜龙勿用。”子曰:‘其义潜静,勿使之谓也。废则不可入于谋,胜则不可与戒。忌者不可与亲,徼侥幸者不可与事。’
《今译》《周易·干》初九日:“潜龙勿用。”孔子说:“此爻辞言潜隐安静,不要有所作为。对于废退不用者,则不可让其参与谋划;对于胜任职事者,则不可多与之戒令;对于顾忌禁讳者,不可与之亲近;对于贪图侥幸者,不可托付大事。《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上九‘亢龙有悔,是言其过失。万物过于高上则室塞,过于低下则绝减,君主的位置不能长久保存,一定有很多灾咎。故《周易·乾》上九说‘亢龙有悔’。大人的义涵是,如果不能诚实于内心,则不能显现为外在德行;不能诚信于口舌,则不能润泽于颜面。能示威畏,能施恩泽,叫做龙。”
后几段帛书内容应有缺失,顺序亦有问题,试作排序,仍不甚明了。
《易》曰:“亢龙有悔。”子曰:‘言其过也。物之上盛而下绝者,不久大位,必多其咎。’
《今译》《周易·干》九二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子说:“这是讲君子的德行。君子知虑敏捷、聪明彻达,乐好大道。每日自我修养,使德行彰显,以待为国所用。被起用则施行政事,不被起用则静默守道。”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子曰:‘君子之德也。大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不亶诚实也于口,则不泽于面。能威能泽,谓之龙。’
《今译》《周易·干》九三日:“君子终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孔子说:“知道止息,有什么咎害呢?人不居于渊,不跳曜,则不能被起用。不被起用,则返回家中,处家修德闲居。”
《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沂若厉,无咎。”’
子曰:‘君子疾明好道,日自见以待用也。见用则动,不见用则静。君子穷不忘达,安不忘亡,静居而成章,首福有皇。知息也,何咎之有?’
《易》曰:“或跃在渊,无咎。”
子曰:‘人不渊不跃则不见,□□渊不□,不用而反居其□□。君子跃以自见,道以自成。恒跃则凶。’
《今译》《周易·干》九四说:“或曜在渊,无咎。”孔子说:“常曜不下则凶。君子上跃以彰显自身,导引以成就自己。君子穷困时不忘记通达,平安时不忘记危亡,静居以成就美德,守福而得休美。”
《易》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子曰:‘天之□□□何有其□□□□□□人尉文而溥,斋明而达矣。此以剸名,孰能及乎?’
《今译》孔子言:“…大人,富有文采而广大博厚,齐肃明敏而聪明彻达。《乾》九五之辞,乃指素养如‘尉文而溥,齐明而达’者的专用名词,谁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
《易》曰:“见群龙无首,吉。”
子曰:‘让禅之谓也。君子群居,莫敢首,禅以治,何疾忧也其和也?龙不待光而动,无阶而登,圣□人与龙相似,何不吉之有?’此乾之详说也。
《今译》孔子言:“这是礼让的意思。君子群居,不敢为首,禅让而治理天下,还用担心和谐吗?龙不待大而动,无阶而升,圣人与龙相似,为何不吉利?”以上是《乾》卦的详细论说。
子曰:‘《易》有名曰《坤》,雌道也,故曰“牝马之贞”。童兽也,坤之类也。是故良马之类,广前而圆后,遂臧。上受而顺,下安而静,外有美形,则中有臧寿以□□乎。畀以来敕也,慰劳也群,文德也。是故文人之义,不待人以不善,见恶默然弗反反复也,是谓以前戒后,武夫倡虑,文人循绪。易曰‘先迷后得主’,学人谓也,何无主之有?天气作,寒暑不异□,其寒不冻,其暑不暍。
《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逊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谷续也。’
《易》曰:‘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子曰:‘非吉是也。其要,诚与贤之谓也。武夫有拂通‘弼’,矫正也,文人有辅,拂不挠,辅不绝,何不吉之有?’
《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子曰:‘性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
《易》曰:‘含章可贞,吉。’子曰:‘言美情之谓也。文人动,小事时悦,大事顺成,知毋过数而务柔和。’
《易》曰:‘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子曰:‘言《诗》《书》之谓也。君子苟得其终,可必,可尽也。’
《易》曰:‘括囊,无咎。’子曰:‘不言之谓也。不言,何咎之有?默亦毋誉,君子美其慎而不自著也,渊深而内其华。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于有罪之内,是谓重福。有口能敛之,无舌罪。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
《易》曰:‘黄裳,元吉。’子曰:‘蔚文而不发之谓也。文人内其光,外其宠,不以其白扬人之黑,故其文兹章。’
《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子曰:‘圣人信哉!隐文且静,必见之谓也。龙七十变而不能去其文,则文其信芋大也。’
《易》曰:‘利永贞。’□□既没,有爵□□□□居其德不亡。’此坤之详说也。
《今译》孔子曰:“《周易》有卦名为《坤》,讲的是雌道,所以说‘牝马之贞’,是雌兽,属于柔顺之类。所以良马之类,前胸宽广,后臀浑圆,遂宝而藏之。牝马行走大地,背承重物而柔顺;休止不行,则安宁而静处。外有美形,其内…顺从而回归牝马同类,这是文柔之德啊。所以文柔之人的涵义,是待人以善,发现恶就能默然自省,不再重犯,这就是所谓以前戒后。武刚之夫先其图谋开创事业,文柔之人循其余业顺致其成。”
孔子释《坤》卦辞“先迷后得主”言:“这是讲使人觉悟的,怎么没有常道呢?天气…冬、夏气候正常不乱,冬天不伤于寒,夏天不伤于暑。这就是常道啊。”
孔子释《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言:“这是讲顺从啊。一岁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看到起始,知道不可违逆,故要谨慎地保养乳子。”
孔子释《坤》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言:“这不是告诉人们方所的,是讲得贤的。武人以刚直的方式匡正君主,文人以文柔的方式辅弼君主。无论是刚直还是文柔的方式,都能保持长久而不断绝,怎么能不吉利呢?
孔子释《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吉”言:“圣人天生具有文柔、武刚的圆满本性,即使勉强地学习,也不能赶上他们啊。”
孔子释《坤》卦六三爻辞“含章可贞,吉”言:“这是讲美好的内在品质啊。文柔之人事君,小事待时而言,大事循顺而成就之。与君主交接,不急迫,不促狭,专以宽舒、和缓的方式应对。”
孔子释《坤》卦六三爻辞“惑从王事,无成,有终”,言:“这是说学习《诗》、《书》啊。君子若想得善终,应该把《诗》、《书》学到通达的地步。”
孔子释《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言:“这是讲不言啊。不言,怎么有咎害呢?默然不语,不自我称誉。君子以慎言为美,而不自我昭显,将光华纳藏于内。君子当不会获罪时则言,会获罪时则不言,这是双重之福。能慎言,无口舌之罪,是说时机不当,则闭口慎言而静观。”
孔子释《坤》六五爻辞“黄裳,元吉”言:“这是讲富有文采而不自显。文柔之人内藏光华,自然外显而有荣光,不以己贤而扬众人之愚,自己的文采会更加彰显。”
孔子释《坤》上六爻辞“龙戴于野,其血公黄”,言:“这是讲圣人施用于世啊,圣人内隐文德,中心笃实,自然会全部显现出来。龙七十变而不能脱去文理,说明龙的文理乃是由内在文德引伸外显的啊。”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乾坤者,《易》之门户也。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而达神明之德也。其辩通行本作‘称’名也,杂而不越。于指易□,通行本作‘于稽其类’衰世之动欤?《易》,彰往而察来者也。微显赞绝,巽而恒当,当名辨物,正言选辞而备。通行本作‘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本性仁义,所以仪刚柔之制也。其称名也少,其取类也多。其旨简,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隐而亶通行本作‘肆而隐’。因通行本多‘二以’二字济人行,明失得之报。《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患忧欤?
《今译》孔子说:“《周易》的要旨我们可以知道。乾坤是《周易》的根本和起点。乾卦为纯阳之象,坤卦为纯阴之象。纯阴之坤与纯阳之干相互交合,形成六十四卦,刚爻与柔爻迭合形成卦体,从而体现天地的变化。《周易》卦名与物类相当,卦爻辞虽繁杂琐碎,但不逾越其类。考察《周易》的卦爻辞,似乎反映了衰世的动变吧?《周易》通过占筮,可彰显以往,察知未来,显现隐微之事,沟通隔绝的人神关系。创作《周易》者写定卦爻辞,极为恰当。他将万事万物分类,与六十四卦卦名对应,进而正定六十四卦卦爻辞,使之完备。文王本性仁义,所以能够表现刚柔之度。《周易》所称说卦名虽少,但其所撮取事类繁多。《周易》旨意深远,其辞富于文饰。《周易》之辞委曲婉转,但能切中其旨。所占之事本为幽隐,而终得显明。《周易》可济助人之行为,明了失与得的报应。《周易》卦爻辞的写定,大约在殷末之时吧?作《周易》卦爻辞的人大概有忧患吧?”
上卦九者,赞明也以德而占以义者也。《履》者,德之基也。《谦》者,德之枋也。《复》者,德之本也。《恒》者,德之固也。《损》者,德之修也。《益》者,德之裕也。《困》者,德之欲也。《井》者,德之地也。《涣》者,德之制也。
是故占曰:《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久而弗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举。《困》,穷而达。《井》,居其所而迁。《涣》,称而救。
是故《履》以果行也,《谦》以制礼也,《复》以自知也,《恒》以一德也,《损》以远害也,《益》以举礼也,《困》以避咎也,《井》以辩义也,《涣》以行权也。子曰:‘涣而不救,则比矣。’
《今译》以下九卦,皆可以德赞之,以义占之。赞《履》卦,可明德行之初基。赞《谦》卦,可明德行之柄持。赞《复》卦,可明德行之根本。赞《恒》卦,可明德行之坚固。赞《损》卦,可明德行之修养。赞《益》卦,可明德行之宽大。赞《困》卦,可明德行之必需。赞《井》卦,可明德行之不移。赞《涣》卦,可明德行之裁断。
以义占此九卦:占《履》卦,可明和顺履礼,而达目的之义。占《谦》卦,可明撙节退让,而德行广大之义。占《复》卦,可明动变之几虽极为微小,但能辨别未来吉凶善恶趋向之义。占《恒》卦,可明长久坚持操守而不厌倦之义。占《损》卦,可明先难而后易之义。占《益》卦,可明长养充裕而施予于人之义。占《困》卦,可明身处困境而守节致通之义。占《井》卦,可明居所不移而施惠于外之义。占《涣》卦,可明称扬天命而鸠聚散民之义。
《履》卦教人果决而行,《谦》卦教人裁制于礼,《复》卦教人自知善恶,《恒》卦教人纯一其德,《损》卦教人远离灾害,《益》卦教人兴起利益,《困》卦教人避开灾祸,《井》卦教人辨明道义,《涣》卦教人施行权变。孔子曰:“民众涣散而不鸠集,则朋比阿党。”
《易》之为书也难前,为道就迁,变动而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次。出入有度,外内皆惧,又知患故,无有师保而亲若父母。印率其辞,揆度其方,无有典常。苟非其人,则道不虚行。无德而占,则《易》亦不当。
《易》之义,赞始要终以为质。六爻相杂,唯待物也。是故其初难知,而上易知也,本难知也,而末易知也。□则初如拟之,敬以成之,终而无咎。□□□□□□□□修道,乡物巽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占,危哉!□□不当,拟德占之,则《易》可用矣。子曰:‘智者观其彖辞,而说过半矣。’
《今译》《周易》之为书,其卦爻辞论说浅近。《周易》之为道,因随迁改,推移变化。阴阳之气变动而不停止,周流于卦爻之六位。刚爻、柔爻或上或下,没有常态,相互交换其位。不可定立准则,只有以变易为原则。或出或入,皆有法度。或内或外,皆知戒惧。又能明了患难之原故,虽无师保,但能感受父母般慈爱。初循《周易》之爻辞,揆度《周易》之义理,没有固定之典常。如果没有圣人,《周易》之道不会凭空流行。如果没有德行而筮占,则应用《周易》是不适当的。
《周易》之义理,在于观见初始,要会终末,以为卦体。一卦六爻交错杂居,唯各会其时,唯各主其事。卦之初爻事物隐微,故难知。卦之上爻事物彰著,故易知。本始难知,末终易知。本始则初爻之辞拟议之,勤敬以成就之,方能终而无咎。
《易》曰:“…修学《周易》之道,享用爻画,算数卦德。太阳在上,光照一卦六爻之位,要正定其是非…不观德义而筮占,是危险的,这样使用《周易》是不恰当的。筮占中必须同时观德,这样才可以使用《周易》。”
孔子说:“智达之士观其卦辞,则论说超过一半了。”
《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近者,谦之谓也。’
《易》曰:‘柔之为道也,不利远者,其要无咎,用柔若中也。’
《易》曰:‘三与五,同功而异位,其过不同。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今译》《易》曰:“二、四皆阴,但内外远近异位,其善吉不同。二多荣誉。四多畏惧,因为接近五君之位的缘故。”所谓“近”,谦卑之谓也。
《易》曰:“柔之为道,不利置于外卦四位之远处。其要会在无咎,其用柔在二之中位。”
《易》曰:“三与五皆阳位,但其所处内外不同,故其过善不同。三多凶邪,五多功绩,这是由于贵贱等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