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9-8 23:53
面对秦国的强势崛起,首当其冲的魏国国君魏惠王后悔不已,后悔当年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或者重用商鞅,或者杀掉商鞅。
同时,因为孙膑入齐,齐国军力提高,魏国数面受敌。公元前341年,魏国和齐国在马陵发生大战,魏国军队大败,大将庞涓兵败自杀,太子申也做了齐国俘虏,担心受辱而自杀。魏军前后损失超过十万人。此战可说是在魏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至此,精锐的魏武卒所剩无几,魏国的军力滑落到历史的最低点。
此时,秦孝公和商鞅都看出,秦国收复河西的机会来了。
公元前341年秋,秦孝公派商鞅率领秦国大军,出发攻魏。魏国派公子昂领军迎敌。
此时的魏军青黄不接,士气不振,而秦军则是旌旗蔽天,军容严整。公子昂为此忧心忡忡。
说起来,商鞅当年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昂关系很是不错,公子昂对商鞅也是多有照顾。
正在公子昂无计可施时,商鞅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大意是:
“我们很久以前就是好朋友,现在虽然各为其主,但是我实在不忍心和你刀兵相见。所以我希望你我能见面商谈,如果我们能结盟修好,饮酒撤军,这样秦、魏两国就能继续和好相安,我们也能继续做好朋友了。”
公子昂见信大喜,毫不怀疑,按照约定时间,只带领少数卫士,来见商鞅。商鞅热情接待,二人见面,好不亲热。
结盟典礼顺利结束后,二人接着喝酒聊天。
至此公子昂长出一口气,彻底踏实了,并且和商鞅谈论起兵法来。没想到商鞅笑着笑着,猛然变了脸色,问公子昂:“你知道兵法上有句话,叫做‘兵不厌诈’吗?正是战国盛行这种不义的阴谋,才导致秦汉以后中国人普遍不再重视仁义,只是将仁义作为要求他人的道德借口”公子昂大吃一惊。没等公子昂反应过来,商鞅早就埋伏下的卫士一拥而上,将公子昂抓住,做了俘虏。公子昂带来的卫队,也全部被活捉,都当了俘虏。
商鞅迅速命令秦军出击。早已整装待命的秦军一声呐喊,冲向魏军营地。正在兴高采烈等候主将谈判归来的魏军,一点准备也没有,顿时乱作一团。秦军漫山遍野杀进魏军营地,魏军丢盔弃甲,四散奔逃。最终,秦军轻松取得大胜。
此处的商鞅,可以说是将兵法中的“兵不厌诈”、“笑里藏刀”等计策运用到了极致,堪称此计策的典范,但是在为人上,利用朋友对自己的信任,却显得过于阴险毒辣,并且属于恩将仇报了。
听到这个消息,魏国朝野,震骇不已。魏国因为连年和楚国、赵国、韩国、齐国、秦国交战,而且近年来多次战败,损兵折将,致使国力大减。魏惠王害怕秦国乘胜进击,立刻派使者到前线,求见商鞅,表示愿意割让河西的土地,以示诚意,希望和秦国讲和。
因为各国之间的形式错综复杂,商鞅也是见好就收,命令秦国大军停止进攻,并亲自陪同魏国使者,回到秦国都城咸阳,来见秦孝公。
秦孝公也非常高兴,立刻接见了魏国使者。双方很快达成协议,魏国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当然,这次魏国割让的河西之地,还只是部分,要到十年之后,魏国把河西的其余部分献给秦国,秦国才算完全收回了河西之地。
秦孝公给商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并兑现了当年“求贤令”上的承诺,秦孝公动情地说:“当年我在求贤令上说,凡是能献奇计使秦国富强的,可以给他高官、封地。现在商鞅到我秦国以来,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的确使我秦国强大了。这次大败魏军,收回河西之地,攻居首位,应该给予封地的赏赐了。”
于是,秦孝公把商、于地区的十五个邑,作为商鞅的封地,并赐予他“商君”的称号原名卫鞅,彼此更称商鞅。
这里的“商君”,属于贵族的称号,其地位,相当于秦国二十级官爵中最高一级的“彻侯”。自此,人们称呼其为“商鞅”。
商鞅,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
为了便于管理国家,商鞅虽然有了封地,但是自己很少到封地去,平日,还是住在都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