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落魄苏秦,以锥刺股│98

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9-10 11:1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为了强大自己,各诸侯国君求贤若渴。大批武将勇士、兵家谋臣,或以武力,或以智谋,或以兵法,或以口才,在各国君主面前,展示自己,纵横驰骋、光彩夺目。

其中,身为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各自下山游历,都准备大展身手,施展胸中抱负。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二人的成功之路,都充满坎坷。

先说苏秦。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就是住在东周王城一带。

苏秦离开老师后,下山游历数年,花尽身上所带金银,然而处处碰壁,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之中,无奈返回家乡。

回到家的苏秦,穿着破衣烂衫,浑身上下肮脏不堪,满面风尘,看着比乞丐都悲惨。他的父母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但不心疼,反而张口就骂;妻子正在织布,看见苏秦,理都没理,继续织布,似乎停一下都觉得是浪费时间;兄弟姐妹也纷纷发出嘲讽的笑声。当时的苏秦,肚饿难忍,见没人理睬自己,只好满面赔笑的央求嫂子,希望嫂子给自己做点饭吃,没想到嫂子阴阳怪气的说:“实在不好意思,家里恰巧没有做饭的柴了,你先忍着吧。”

苏秦大受刺激,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父母不认儿子,妻子不理丈夫,嫂子轻视小叔,都是因为自己不争气造成的。自己一定要发愤图强,做出一番大事业,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

自此,苏秦发奋苦读。

著名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和苏秦有关。

其中,头悬梁,说的是汉朝的孙敬,夜晚读书时,将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拴在房梁上,这样,当读书困了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的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被惊醒,可以继续读书了。

锥刺股,说的就是苏秦。同样的,苏秦刻苦读书到深夜,免不了不知不觉睡着了。为此,苏秦经常非常懊悔,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后来,苏秦无意中想到,可以用疼痛刺激法来保持清醒,这就是锥刺股,也就是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就这样,每当读书瞌睡时,苏秦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疼醒之后,继续读书。为此,苏秦的大腿经常鲜血淋漓,有时血一直流到脚下。

除了苦读之外,苏秦还有目的的重点研读《阴符经》一书,结合鬼谷子老师传授的本领,揣摩立身、强国之道。

一年后,苏秦觉得这次自己真的学有所成了,于是再次踏上闯荡天下,寻求成功之路。

苏秦先是将目标放在近在咫尺的周显王身上。结果因为本乡本土的,周显王身边的大臣都听说过苏秦的名字,知道这家伙没什么本领,只会说空话,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根本不信任他的说辞。

碰了一鼻子灰的苏秦,另行选择人生的方向。

当时的天下各国,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最为强大,其次为齐国。

苏秦经过一番思考后,西行到了秦国,劝说秦王,认为秦国可以吞并天下,称帝而治

当时的秦国,正是秦孝公死后不久,秦惠王刚刚杀死商鞅,国内正处于动荡期。秦惠王也没有采纳苏秦的话。

苏秦不得不离开秦国,来到赵国。结果依然是碰壁而归。

无奈之下,苏秦又到了北面的燕国。此时的苏秦,应该没有什么目的,属于走到哪国算哪国,碰运气的成分更大一些。这一年,约为公元前335年。

到达燕国的苏秦,也并没有立刻时来运转,而是再次受到冷遇。抱着一线希望的苏秦,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默默的等待。这一等,就是一年多。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秦终于见到了燕国国君燕文侯。

苏秦充分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向燕文侯推销自己的主张。

苏秦认为,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物阜民丰,所谓的天府之国,不过如此。而且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不用担心战争带来的杀戮,也没有军队覆灭,将军被杀的烦心事。

为什么能保有这样的局面呢?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作为屏障。这几年来,秦、赵两国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秦赵之间互相残杀、削弱,燕国才能在后面牵制他们,而自身不受战争的威胁。

现在的情况是,秦国距离燕国远隔千里,想要攻打燕国非常困难,而赵国与燕国接壤,赵国想要攻打燕国,只要一声令下,甚至不超过十天半月,数十万赵军就能兵临燕国国都城下。所以秦国虽然强大,但是国君您不需在意秦国对燕国的态度,而必须和赵国保持友好。

现在正好可以借助联合抗秦的名义,和赵国合纵友好,并且联合其他国家,如果能将天下诸侯联合在一起,燕国就没有任何的忧患了。

燕文侯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看不上眼的苏秦,有如此高妙的眼光和如此大的布局能力。

心悦诚服的燕文侯,提供给苏秦车马、随从和金银布帛,派他到赵国,全权代表燕国,商谈合纵事宜。同时燕文侯承诺,只要能使合纵之事成功,请以国从,就是将国家都交给苏秦来治理,等于承诺,封苏秦为燕国国相。

苏秦,终于走在了通往成功的大路上。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