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9-11 09:51
長大成人後的孟子,隨著學問的慢慢積累,到三十歲左右,孟子感覺,自己『可爲人師』了,於是效仿孔子,招收學生,講學傳道。
幾年之後,孟子講學的名氣越來越大,學生弟子越來越多,連周圍國家的公室貴族都前來拜師。孟子門下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
關於門人弟子,孔子的弟子史書上記載的比較清晰,所謂『門人三千,賢人七十二』,【史記】則記載爲,『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雖然略有差異,但是基本清晰,其弟子中很多是各國的高官、棟梁。
而關於孟子的門人弟子,史書上卻沒有明確記載。我們只能從一些零星的記載中推斷,例如在寫孟子周遊列國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意思是孟子的學生弟子,能夠跟隨老師周遊列國的,就至少有數百人之多。而周遊列國時,孟子不可能將所有學生都帶上,也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夠陪著老師長時間週遊在外,說明孟子的學生遠不止數百人之多。其中也不乏名垂後世的名家、大儒。
孟子大約從40歲多一些,也就是公元前330年左右,開始率領部分門人弟子,周遊列國,希望能找到願意實現自己政治理念的君主。
孟子曾經先後到達過齊國、宋國、魏國、滕國、魯國等國家,前後歷經約二十年。但是因爲史書上關於孟子周遊列國的時間,記載不全且較爲混亂,【孟子】一書,也沒有標註時間,而且又不是按照時間順序編寫,所以只能根據【孟子】一書涉及到的人物、事件等,做一個大概的推測。
孟子先是到達了任國【孟子】一書中沒有提及,然後去了齊國,當時的齊國國君是齊威王。孟子沒有受到齊威王的重視,孟子也對齊威王沒什麼好感,沒多久就離開了齊國,到了宋國。
孟子在宋國期間,滕國的世子就是後來的滕文公,因爲比較崇拜孟子,在出使楚國的過程中,兩次到宋國拜訪孟子。
不過,孟子在宋國也沒有得到施展治國之道的機會,後來也離開,回到了鄒國。
孟子雖然出生於鄒國,但是應該也沒有受到鄒國國君的重用。【孟子】一書中,僅在【梁惠王】一章中,提到過一次,孟子與鄒穆公的對話。
那是在鄒國與魯國發生過一次衝突後,鄒穆公向孟子抱怨,自己的官吏在和魯國的衝突中,死了33人,百姓卻沒有一人爲他們去死的。同時還恨恨的表示,真恨不得將這些人全部殺死才解恨。
孟子沒有附和鄒穆公的話,反而一針見血的指出,當百姓在災年流離失所,甚至餓死的時候,國君的倉庫中裝滿了糧食,卻沒有官吏向國君匯報百姓受災的事,當然也沒有官吏去救助百姓,百姓不造你的反已經不錯了,還怎麼可能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你。
這裡孟子引用曾子的話勸諫鄒穆公:『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意思就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
這句話,古今通用,上下通用,老幼通用。
但是像鄒國、滕國,這樣的小國,隨時處於被滅亡的狀態,當然不可能給孟子施展胸中抱負的機會。公元前320年,孟子到了魏國。此時的孟子,已經是53歲的老人了。這時的魏國國君是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魏惠王當魏國國君當了50年,這時是他臨死的前一年。因爲魏惠王在公元前334年正式稱王,並改元重新記年,所以這一年是魏惠王后元15年。
魏惠王算得上一代有作爲的君主,但是此人識人不明,用人也經常不當。公叔痤臨死前建議他,重用或者殺掉商鞅,他沒有理睬,導致商鞅入秦,數次敗魏,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之地,後又割讓上郡15縣,與秦講和。他重用了龐涓,卻冤屈了孫臏,致使孫臏入齊,桂陵之戰,圍魏救趙,大敗魏軍;馬陵之戰,魏國太子申被俘而死,大將龐涓自殺,精銳魏軍幾乎全軍覆沒。楚國也趁機出兵,令尹昭陽領軍敗魏於襄陵,奪取魏國八邑之地。
處於內憂外困之中的魏惠王,聽到孟子前來的消息,抱著一線希望,向孟子請教強國之道。
見到孟子後,魏惠王劈頭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就是問孟子,你的到來,能給我魏國帶來什麼好處嗎?
然而孟子早就看出,天下之所以像現在這樣大亂,其根本原因就是各國國君『交相爭利』,所以孟子最反對的就是國君將利益放在首位,於是勸諫魏惠王,應該以仁義治國春秋戰國時期,正是王道被國君們拋棄的時代,以謀求自己公室王室利益最大化,怎麼可能重新回到王道?即使有人提出過尊王攘夷,也不過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此時的魏惠王,想的是如何報仇雪恥,哪有心思聽孟子的說教。他向孟子訴苦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就是直接詢問孟子,有沒有辦法讓我能直接打敗這幾個國家,替那些死去的人報仇雪恨?
孟子呢,還是繼續勸諫魏惠王,只要以仁義治國,就能富國強兵,到時候就能天下無敵了。
這裡,孟子鄭重其事的向魏惠王提出『仁者無敵』的概念,並詳細講解了自己以仁義治國的理念和方法。
當然,魏惠王還是沒有聽進去。
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魏惠王就去世了,其子魏襄王即位。孟子對魏襄王的感覺非常差,覺得他不像個國君,於是離開了魏國,在公元前319年前後,再次去了齊國。
這時的齊國國君,已經換上了齊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