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長平之戰,趙軍敗亡,誰之過?│146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9-17 09:35

趙括來到前線,順利接掌趙軍全部軍權,廉頗黯然離開。

趙括隨即全盤更改當初廉頗的部署,改防禦爲主動進攻,發兵攻擊秦軍。

白起早就安排好了人馬,見到趙軍主動出擊,詐敗逃走,誘敵深入。趙軍乘勝追擊,直追到秦軍大營前。奈何秦軍大營十分堅固,根本攻打不下來,再想退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大營已經丟失,後路也已經被切斷。

原來白起早就安排好兩隻奇襲部隊,一隻偷襲趙軍空虛的大營,同時將趙軍退路切斷,又切斷了趙軍糧草的補給通道;另一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楔入趙軍大軍薄弱之處,將趙軍分成各自爲戰的、孤立的兩部分,然後秦軍全軍出動,向趙軍發起猛攻。

趙括發覺上了秦軍的當,悔之已晚,前進無路,後退不能,只得原地防守,構建防禦工事,暫時抵擋住秦軍的進攻。秦軍呢?並不急於求成,而是不慌不忙的將趙軍包圍起來,並不斷加固工事,防止趙軍突圍。因爲對於趙軍來說,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糧草不足。因爲開始追擊秦軍時走得匆忙,所以大軍只攜帶了少量的糧草,這一被圍,很快就陷入沒有糧草的窘境。

白起正是因爲早就料到這種情況,所以才圍而不攻,保存有生力量。

說起來,趙括也不是真的無能之輩,在四面被圍的情況下,硬是多次打退秦軍的進攻,並不斷尋求突圍機會。在給予秦軍大量殺傷的情況下,固守待援。可是這裡趙括忘記了,趙國已經派不出援軍了,至少派不出足夠打通數十萬秦軍包圍圈的援軍了,趙國的主力部隊,大部分都在他的手下,被秦軍包圍了。

趙括也發現形勢越來越惡化,而且糧草已經徹底斷絕,士兵們甚至到了用人肉充飢的地步。里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不得不組織人馬,全力突圍。可是秦軍已經構築了大量堅固的工事,數次突圍都無功而返。

在堅持了46天後,趙括最終孤注一擲,親自率領精銳士兵突圍,不幸被秦軍亂箭射死。剩下的趙國士兵這下真的陷入絕境,不得已,全軍投降了秦軍。

心狠手辣的白起,一方面擔心趙軍反覆,而且這麼大量的趙軍,一旦發生叛亂,將造成很大危害,一方面爲了徹底削弱趙國的軍事力量,從根本上瓦解趙國,面對放下兵器,手無寸鐵的降軍,舉起了屠刀。

白起先是每天只給降軍一頓飯,使其體力下降,然後將降軍聚集起來,派人將四面圍住,展開了大屠殺。這一番殺戮,將投降趙軍全部殺死,然後草草掩埋。只留下年紀最小的240人放回趙國,讓他們將恐懼帶回趙國,爲下一步徹底滅亡趙國打下伏筆。

長平之戰,到此,以秦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此一戰中,趙軍前後,共損失人馬超過45萬,至此,趙國基本處於無兵可用狀態,國家的滅亡,早晚而已。

當然,秦軍雖然大勝,損失也是不小,按照史書記載,秦軍損傷也超過半數,就是說,秦國損失人馬,也在20萬以上。

長平之戰,趙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上下驚懼異常。不過按照先前的約定,趙孝成王倒是沒有株連趙括家族人等。

客觀來說,將長平之戰戰敗的責任全歸罪於趙括,也頗爲不公平。首先,秦趙國力不同,即使廉頗不被換走,此戰最終結果如何,也不可預知,甚至於失敗的概率也是很高。因爲趙國的國庫和存糧,已經不允許趙軍再長期和秦軍繼續消耗下去了。

對於趙孝成王來說,換將,一是僥倖和孤注一擲的心理在作祟,二是迫於無奈,希望通過戰略冒險來博取本來就不足的勝算。

對於趙括來說,主動進攻,與秦軍交戰也是無奈之舉,不然,換你上來幹嗎?當然,其戰場上經驗不足,還是導致最後慘敗的直接原因之一理論來自於實踐,不同的情況,使用的理論不同,推演時,應對的是預設的『實情』,但真到戰場,實情既非預設的,也未必能探測出真實的實情,更重要的是,有實戰經驗的大將,往往主動營造實情,因此也時常出現『兵不厭詐』的計謀

所以說,如果追究長平之戰趙軍戰敗的責任的話,國家實力不足占一部分,趙王貪心、冒險+臨陣換將占一部分,趙括的剛愎自用、貪功冒進、戰場經驗不足占一部分。

從結果來倒著推算的話,從接受上黨郡,就屬於錯著。因爲不管有多少理由,從其被秦軍輕鬆占領,就知道趙軍沒有那個實力,屬於貪心不足蛇吞象。至於以趙括換廉頗,更是嚴重的錯著,因爲廉頗還在的話,即使最後趙軍失敗,以廉頗的經驗,至少不會敗的這麼慘,保存趙軍的部分實力,等待東山再起還是沒問題的。

而且,繼續和秦軍消耗下去,即使國庫崩潰,也比被秦軍徹底消滅要好的多。同時,秦國的日子也不好過,說不定繼續消耗下去,秦國會因爲堅持不住而主動退兵,也未爲可知。

當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誰也不是神仙,如此分析,事後諸葛而已。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