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絕世名將,巧計破匈奴│179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9-28 01:39

隨著秦國的日益強大,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六國,越來越直面滅國的危機。

六國也不甘心引頸受戮,而是以各自認爲可行的方法,努力謀求自救。當然,六國之間一直沒少了勾心鬥角,互相爭鬥。大家的心理是,這樣雖然不會削弱秦國,免不了自己最終的滅亡,但至少,比別的國家死的慢點不是。

在此期間,六國也不是沒有驚才絕艷的人物出現。這些人,雖然很難以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但都或多或少的,減緩了自己國家滅亡的速度。甚至於,如果這些人得遇真正的明主全力支持的話,未嘗沒有機會戰勝秦國。

趙國,在廉頗之後,就又成長起來一位絕世的名將,李牧。

李牧,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229年,趙國人。李牧一生堪稱百戰百勝,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爲『戰國四大名將』。

早年的李牧,我們現在可以找到的資料較少,大部分時間不可考。我們能知道的是,青年時期的李牧,主要活躍在趙國邊境的代地雁門郡一帶,其作戰目標爲抗擊匈奴人的入侵。

此時的李牧,已經成了趙軍邊境守軍的主要將領。這個時間應該在趙惠文王中、後期。趙惠文王公元前299年即位,公元前266年病死。也就是說,李牧成長爲邊軍將領的時間,應該是這個時間段中,比較靠後的位置。

趙國的軍隊,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輕騎兵逐漸成爲趙國軍隊序列中,機動性、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李牧更是深諳騎兵作戰的訣竅。

但是李牧也明白,趙國的騎兵戰術,主要就是學自現在自己面對的敵人。所以,趙國騎兵的機動性、戰鬥力,比起其他六國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偏偏不能和對面的匈奴人比。所以,面對匈奴人的入侵時,李牧主要採取的是守勢。

青年時期的李牧用兵就頗有章法。他根據當地的情況,設置官吏,籌集軍費,厚待士卒,勤於訓練。很快,李牧手下就出現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能戰能守的軍隊。

李牧派出大量哨探,隨時掌握匈奴人的動向。只要見到匈奴人入侵,立刻發出報警訊號。同時,李牧要求手下軍民,一旦敵人入侵,沒有進攻命令,不得隨意出擊,而要將人馬物資等迅速撤入修建好的堡壘之內,憑藉堡壘據守。

就這樣,經過幾年的交鋒,雖然沒有大規模殺傷敵軍,但是自己人馬物資的損失也微乎其微,最關鍵的是,讓敵人每次幾乎都空手而歸,絲毫物資也搶不到。

要知道,游牧民族在水草不好的年景,如果不能通過搶劫來補充物資,嚴酷的冬天,就能自然淘汰掉大量的人口。

李牧正是通過這一點,以守爲攻,以不勝爲大勝,讓匈奴人無計可施,無可奈何。

但是長時間只守不攻,難免受到軍中主戰派的詬病,遭到很多人非議,認爲李牧膽小無能,不敢出擊。

這種非議一直傳到趙王的耳朵里。趙王也是心中惱怒,勒令李牧主動出擊。但是李牧認爲主動出擊對趙軍不利,拒絕執行命令。

氣憤不已的趙王召回李牧,另派人代替李牧,擔任邊軍將領的職務。

新任將領倒是勇猛,到任後,只要匈奴人敢來入侵,就立刻帶人正面出戰。可惜,正面決戰中,趙軍不是匈奴人的敵手,敗多勝少,接連失利,以至於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看到這種情況,趙王也傻了眼,這才明白了李牧的良苦用心。不得已,只得再次任命李牧爲邊軍將領。

李牧呢,則是稱病不出,並沒有接受趙王的任命。趙王現在知道李牧的重要性了,再三請求。李牧最後提出要求:『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

這裡的李牧,是在向趙王要權。就是我在邊境的作戰方案,你即使作爲國王,也不能隨意的胡亂干涉。本來嗎,遠隔千里,胡亂指揮,怎麼可能打勝仗?

認清形勢的趙王這次痛快的答應了。於是李牧再次回到邊境。接下來,李牧還是一如既往,堅守不出,匈奴再次沒了脾氣。

不過,李牧並不是真的只會守,不能攻,只是在尋找合適的時機而已。

就在匈奴人越來越猖狂,越來越輕視李牧,而趙軍的軍力、士氣持續上漲,請戰呼聲越來越高時,李牧決定主動出擊,畢其功於一役。

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戰馬1萬3千匹,勇士5萬,弓箭手10萬,加緊訓練,做好隨時出戰的準備。

接下來,李牧又安排邊境軍民,四處隨意放牧,給匈奴人一個毫無防範的印象,旨在誘敵深入。

匈奴人見有便宜可占,開始入侵搶掠。趙軍假意敗退,將匈奴人誘進包圍圈。李牧率軍從兩側包抄,截斷敵軍退路,大破入侵的10餘萬匈奴騎兵。

接下來,李牧率軍急進,乘勝追擊,滅襜襤chān lán,破東胡、降林胡,打得匈奴單于狼狽逃竄。趙國聲威大振。

此一戰,打得匈奴人傷筋動骨,大傷元氣。此後十多年,不敢侵犯趙國邊境。

李牧一戰,給趙國迎來了十餘年邊境的平安。

這一下,趙國終於可以鬆口氣,能全心全意的對抗秦國的不斷入侵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