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乃服·褐氈

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發佈:懋基

2022-10-15 22:20

凡綿羊有二種,一曰蓑衣羊,剪其毳為氈、為絨片,帽襪遍天下,胥此出焉胥此出焉:俱由此出。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為賤者服,亦以其毛為之。褐有粗而無精,今日粗褐亦間出此羊之身。此種自徐、淮徐、淮:徐州及淮河流域以北州郡無不繁生。南方惟湖郡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夏季稀革不生。每羊一隻,歲得絨襪料三雙。生羔牝牡合數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綿羊百隻,則歲入計百金雲。

譯文綿羊有兩種,一種名叫蓑衣羊,剪下它的細毛用來製成毛氈或者絨片,全國各地的絨帽、絨襪子等原料都來自於這種羊。在古時候西域的羊還沒有傳到內地之前,專門為窮人製作的粗陋的毛布衣,就是用的這種羊毛。毛布只有粗糙的而沒有太精緻的。現在的粗毛布,有的也是用這種羊毛織成的。這種羊在徐州、淮河流域餵養得很多。南方只有浙江湖州餵養綿羊,一年之中剪羊毛三次綿羊夏季不長新毛。每隻羊的毛一年都可以得到做三雙絨襪的原料。一隻公羊和一隻母羊配種後可生兩隻小羊,所以一個北方家庭如果餵養一百隻綿羊,一年便可以收入一百兩銀子。

一種矞羊番語,唐末始自西域傳來,外毛不甚蓑長,內毳細軟,取織絨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別於綿羊。此種先自西域傳入臨洮,今蘭州獨盛,故褐之細者皆出蘭州。一曰蘭絨,番語謂之孤古絨,從其初號也。山羊毳絨亦分兩等,一曰絨,用梳櫛抬下,打線織帛,曰褐子、把子諸名色。一曰拔絨,乃毳毛精細者,以兩指甲逐莖抒下,打線織絨褐。此褐織成,揩面如絲帛滑膩。每人窮日之力打線只得一錢重,費半載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絨打線,日多拔絨數倍。凡打褐絨線,冶鉛為錘,墜於緒端,兩手宛轉搓成。

譯文另外一種羊叫做『矞羊』西部民族的稱呼,唐代末期才從西域地區傳入。這種羊外毛不是很長,內毛很細軟,用來織絨毛布。陝西人把它叫做山羊,以此區別於綿羊。這種羊先從西域地區傳到甘肅臨洮,現在以蘭州為最多,所以細軟的毛布都出自甘肅蘭州,因此又名蘭絨。少數民族把它叫做孤古絨,這是沿用它起先的名字。山羊的細毛絨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做絨,是用梳子從羊身上梳下來的,打成線織成絨毛布,有褐子或把子等名稱;另一種叫做拔絨,是細毛中比較精細的,用兩個手指甲逐條從羊身上拔下,打成線織成絨毛布。這樣織成的毛布,摸起來像絲織品那樣光滑柔軟。每人打線辛苦一天也只能得到一錢重的毛料,要花半年才夠織成一匹織品的原料。如果是用掐絨打成線,一天能比拔絨多好幾倍。打絨線的時候,用鉛錘墜着線端,用手宛轉揉搓而成。

凡織絨褐機大於布機,用綜八扇,穿經度縷,下施四踏輪,踏起經隔二拋緯踏起經隔二拋緯:每踏起兩根經線,過一根緯線,故織出紋成斜現。其梭長一尺二寸,機織、羊種皆彼時歸夷歸夷:歸化之夷,即內附的少數民族傳來名姓再詳,故至今織工皆其族類,中國無與也。凡綿羊剪毳,粗者為氈,細者為絨。氈皆煎燒沸湯投於其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板定物式,鋪絨其上,運軸趕趕:即擀成。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若最粗而為毯者,則駑馬諸料雜錯而成,非專取料於羊也。

譯文織絨毛布的機器,用綜片八扇,經線從此通過,下面裝四個踏輪,每踏起兩根經線,才過一次緯線,因此就能織成斜紋。現在用的梭長一尺二寸,機器織的方法和羊種都是當時從少數民族傳來的名稱還有待查考,所以到現在織布工匠還全是那個民族的人,沒有內地人。從綿羊身上剪下的細毛,粗的能做氈子,細的可以做絨。氈子都是將羊毛放到沸水中搓洗,等到黏合後,才用木板格成一定的式樣,把絨鋪在上面,轉動機軸軋成。氈絨的本色是白與黑,其他顏色都是染成的。至於『氍毹』、『氆氌』等都是各地方的方言的稱呼。最粗的毯子,裏面摻雜着各種劣馬的毛,並不是用純羊毛製成的。


評析相傳蠶絲是黃帝的妻子嫘祖發現的。她在桑樹上看到吃桑葉的蠶,後來蠶結繭,她把繭取下來,發現上面是一層層的絲,光亮又柔軟。她想,如果能把絲抽下來織成布料一定很好,所以動手抽絲。但用手容易抽斷,後來她把繭先用熱水燙過再抽,就很容易了。這只是民間傳說,但是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當初的先民發現樹上野蠶的繭可以抽絲,而且還可以拿來織成衣料,後來才慢慢把野蠶培養成家蠶,專門用來結繭抽絲。
後來養蠶的方法漸漸傳開,而且逐步改進發展,所以採桑、養蠶、織布就成了傳統婦女們一項重要的生產項目。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