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 08:15
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國。楚、漢血爭而後日辟血爭而後日辟:以身相搏而車戰漸少。南方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遂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重載,則今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譯文車適合於平地上駕駛,戰國時期,陝西、山西、河北及山東各諸侯國之間交戰都要使用戰車,因此就有了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秦末項羽與劉邦血戰之後,戰車的使用也就逐漸少了。南方的水戰用的是船,陸戰用的則是步兵和騎兵;向北進攻匈奴的軍隊,雙方都使用騎兵,於是戰車也就派不上用場了。但是當今人們又馭馬駕車用來運載重物,可見,今天的騾馬車同過去的戰車,結構也應該是差不多的。
凡騾車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樑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
譯文騾車的樣式有四個輪子的,也有雙輪的,車上面的承載支架都是從軸那裏連接上去的。四輪的騾車,前兩輪和後兩輪各有一根橫軸,在軸上豎立的短柱上面架着縱梁,這些縱梁又承載着車廂。當停馬脫駕時,車廂平正,就像坐在房子裏那樣安穩。兩輪的騾車,行車時馬在前頭拉,車廂平正;而停馬脫駕時,則用短木向前抵住地面來支撐,否則車就會向前傾倒。
凡車輪,一曰轅轅:疑當為轘之誤。轅為駕車之兩直木,非車輪也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見【小戎】朱注【小戎】朱註:指朱熹【詩集傳】中對【詩經·秦風·小戎】『文茵暢轂』句的注釋,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輻計三十片,其內插轂,其外接輔。車輪之中,內集輪,外接輞,圓轉一圈者是日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輪轅:應作輪轘,即車輪之最外一圈也。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軾、衡、軫zhěn、軛è:皆車體所附之各部件。軾:在車廂前供人憑倚的橫木。衡:車轅頭上的橫木。軫: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軛:為套在牲口頸上的馬具,皆從軸上受基也。
譯文馬車的車輪叫做轅俗名叫做『車陀』。車輪是由軸承、輻條、內緣與輪圈四個部分組成的:大車中心裝軸的圓木俗名叫車腦周長約一尺五寸【詩經·秦風·小戎】朱熹的【注釋】也是這樣說的,叫做轂,這是中穿車軸外接輻條的部件。輻條共有三十片,它的內端連接轂,外端連接輪的內緣輔。由於它緊頂住輪圈輞,也是圓形的,因此也叫做內緣。輞輪圈外邊就是整個輪的最外周,所以叫做輪轅。大車收車時,一般都把幾個部件拆卸下來進行收藏。要用車時先裝兩軸,然後依次裝車架、車廂。因為軾、衡、軫、軛等部件都是承載在軸上的。
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為兩班戰車四馬一班,分驂、服,糾黃麻為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旁。掌御者手執長鞭,鞭以麻為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不力:不肯用力者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為之。馬行太緊,則急起踹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御者急以聲呼,則群馬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脅驅』:【詩經·秦風·小戎】:『游環脅驅。』是也。
譯文四輪的大馬車,運載量為五十石,所用的騾馬,多的有十二匹或者十匹,少的也有八匹。駕車人站在車廂中間的高處掌鞭駕車。車前的馬分為前後兩排戰車以四匹馬為一排,靠外的兩匹叫做驂,居中的兩匹叫做服。用黃麻擰成長繩,分別系住馬脖子,收攏成兩束,並穿過車前中部橫木衡而進入廂內左右兩邊。駕車人手執的長鞭是用麻繩做的,約七尺長,竿也有七尺長。看到有不賣力氣的馬,就揮鞭打到它身上。車廂內由兩個識馬性和會掌繩子的人負責踩繩。如果馬跑得太快,就要立即踩住韁繩,否則可能發生翻車事故。車在行進時,如果前面遇到行人要停車讓路,駕車人立即發出吆喝聲,馬就會停下來。馬韁繩收攏成束並透過衡前橫木入車廂,都用牛皮束縛,這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脅驅』。
凡大車飼馬不入肆舍。車上載有柳盤柳盤:柳條編的筐,解索而野食之。乘車人上下皆緣小梯。凡遇橋樑中高邊下者,則十馬之中,擇一最強力者,繫於車後。當其下坂,則九馬從前緩曳,一馬從後竭力抓住,以殺其馳趨之勢,不然則險道也。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徐、兗、汴梁之交或達三百裏者,無水之國所以濟舟楫為窮也。
譯文大車在中途餵馬時,不必將馬牽入馬廄裏,車上載有柳條盤,解索後讓馬就地進食。乘車的人上下車都要經由小梯。凡是經過坡度比較大的橋樑時,就要在十匹馬之中選出最壯的一匹,系在車的後面。下坡時,前面九匹馬緩慢地拉,後面一匹馬拼命把車拖住,以減緩車速,不然就會有危險了。大車遇到河流、山嶺和曲徑小道都過不了,徐州、兗州和河南汴梁一帶,方圓三百裏很少有河流和湖泊,馬車正好用於彌補水運的不足。
凡車質惟先擇長者為軸,短者為轂,其木以槐、棗、檀、榆用榔榆為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燒,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餘軫、衡、箱、軛,則諸木可為耳。
譯文造車的木料,先要選用長的做車軸,短的做轂軸承,以槐木、棗木、檀木和榆木用榔榆為上等材料。但是黃檀木摩擦久了會發熱,因而不太適宜做這些東西,有些細心的人就選用兩手才能合抱的棗木或者槐木來做,那當然是最好不過了。軫、衡、車廂及軛等其他部件,則是無論什麼木都可以用。
此外,牛車以載芻糧,最盛晉地。路逢隘道,則牛頸系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系鈴聲也。又北方獨轅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雇覓之。鞠席其上以蔽風日。人必兩旁對坐,否則欹倒。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五石而止。其駕牛為轎車者,獨盛中州。兩旁雙輪,中穿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駕不欹。其南方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裏而已。其餘難以枚述。但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巨艦,故粗載之。
譯文此外,牛車裝載草料的以山西為最多。到了路窄的地方,就在牛頸上系個大鈴,名叫『報君知』,正如一般騾馬車的牲口也都系上鈴鐺一樣。還有北方的獨轅車,驢子在前面拉,人在後面推,不能持久騎坐牲口的旅客常常租用這種車。車的座位上有拱形席頂,可以擋風和遮陽,旅客一定要兩邊對坐,不然車子就會傾倒。這種車子,北上至陝西的西安和山東的濟寧,還可以直達北京。不載人時,載貨最多的是四五石。還有一種用牛拉的轎車,以河南省一帶最多。兩旁有雙輪,中間穿過一條橫軸,這條軸裝得非常平,再架起幾根短橫木,轎就安置在上面,人坐在轎中很安穩,牛停下來而脫駕時車也不會傾倒。至於南方的獨輪推車,就只能靠一個人推,這種車可以載重兩石,遇到坎坷不平的路就過不去,最遠也只能走一百裏。其餘的各種車輛在此難以一一列舉。只是考慮到南方人沒有見過大騾車,而北方人又沒有見過大船隻,因此在這裏粗略介紹一下。
評析如果沒有交通工具,今天人們的生活就不可能這樣便利和多元化。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南船北馬』,大致上是點出了南方跟北方的交通習性。明代時鄭和七次下西洋,可見當時的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發達,造出來的船又大又堅固,才可以航行到那麼遠的地方去。
交通工具,除了船之外還有車,分成四輪、兩輪等。本篇就對這些主要的交通工具做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