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名孝孺,字希直,明浙江寧海人。官翰林學士,靖難死節。
道之於事,無乎不在。
古之人自少至長,於其所在,皆致謹焉而不敢忽。
故行跪、揖拜、飲食、言動,有其則。
喜怒、好惡、憂樂、取予,有其度。
或銘於盤盂盤盂:泛指器皿,古代一般將銘言刻在盤盂上,或書於紳笏紳笏:大帶與笏板,古仕宦者所服用,所以養其心志,約其形體者,至詳密矣。其進於道也,豈不易哉?
後世教無其法,學失其本。
學者汨汨:音骨,汨沒,淹沒,與汩別於名勢之慕,利祿之誘,內無所養,外無所約,而人之成德者難矣。
予病乎此也。蓋久欲自其近而易行者,學焉而未能。因列所當勉之目為箴箴:音針,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告誡規勸,揭於左右,以攻己闕音缺,過失,通『缺』。繇繇:音由,通『由』乎近而至乎遠,蓋始諸此,非謂足以盡乎自修之事也。
方孝孺序
陳宏謀按為學之有箴,義取乎刺病,凡以觸目警心也。觸吾目者,陳義不必高。警吾心者,為失不在大。【書】曰:『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成人猶將慎之,況小子乎?正學先生書此自警,而題之曰【幼儀雜箴】。自日用之節,以及念慮之微,辨理欲消長之萌,推吉凶榮辱之應,何其言之慄慄也。維予小子,不聰敬止,尚其以是為苦口藥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