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王翦為何能擺脫兔死狗烹的命運?│197

先秦歷史故事(青禾田講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發布:青禾田講古

2022-10-25 22:11

王翦出色的政治智慧,不但使得自己能夠和多疑的秦王嬴政和平共處,從而能安度晚年,以善終結束一生,還福及子孫,為自己的後代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還真別覺得王翦是多此一舉,要知道,歷史上很多名臣勇將,最終都死於非命,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人,只是專注於做事,忽略了君主的陰暗心理和朝堂上的鬥爭。

就拿春秋戰國舉例,就有很多名臣、名將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像滅楚興吳的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死;為振興越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文種,被越王勾踐賜死;有戰神之稱的吳起,先是不容於魯國,來到魏國,後來又不容於魏國,去到楚國,最後慘死於楚國眾貴族之手;變法強秦的商鞅,被秦國國君派人殺死後,又被車裂……

包括和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另外三位,結局也都非常悲慘:廉頗不容於趙國,先逃到魏國,又到楚國,在抑鬱不樂中,病死於楚國;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被趙王遷害死。

好一些的,不過是保全性命而已。例如為燕國差點滅掉齊國的樂毅,重新振興齊國的田單,最後雖然沒有慘死於自己侍奉的國君之手,但是也都不容於自己傾盡心血效力的國家,先後逃到了趙國。

這些人應該說都算得上人傑,或馳騁疆場,從無一敗;或謀略過人,以弱勝強;或聰明絕頂,算無遺策;或學有所長,變法強國……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幾乎都是無敵的存在。

然而,在勾心鬥角的各國朝堂之上,在或昏庸或睿智的君主眼中,則是一個個讓人感覺心驚肉跳的存在。而此時,這些人傑的智慧往往突然變成了負數,絲毫不能做出正確的舉措,從而多以慘澹的結局而收場。

當然,也有頗具政治智慧的,例如越國的范蠡、吳國的兵聖孫武和他的孫子,齊國的孫臏,算是懂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及時的抽身離開,隱姓埋名,隱居起來,從而得享天年,善終。

相比起這些人來,王翦的政治智慧,明顯要高出一籌。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的絕世名將,在秦國的朝堂之上,即使面對的是嬴政這樣的一代雄主,雖不敢說縱橫朝堂,百無禁忌,起碼保全自身,綽綽有餘。

而且,王翦一生,雖然征戰無數,殺人無算,但是王翦此人並不殘暴,很少亂殺無辜。這一點,比起以殘暴著稱的白起來,要高出不止一頭,在殺戮無度的戰國末期,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

不過,歷史上對於王翦這種不給秦王建議,只是明哲保身做法的評價,褒貶不一。司馬遷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最後,就評價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歿身……彼各有所短也。』

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就來自於此。

太史公這裡的意思是說,白起在算計敵人方面,隨機應變,奇謀妙策無數,從而名震天下。但是在面對應侯范雎的時候,卻化解不了范雎給他製造的禍患,從而被逼身死。而王翦作為秦國的將軍,平定六國,屢立戰功,是受人尊重的宿將,連秦王後來的秦始皇都尊其為師。但是王翦卻不能輔佐秦王建立德政,以鞏固秦國國家的根基,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一味的苟且迎合,以取悅於君主,直到死去……看來他們各有各的短處啊。

確實是,強大至極的秦國,二世而亡。

當然,將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都歸結到王翦的頭上,顯然有些冤枉了這位老將軍。但是這位戰場上無敵的老將,在朝堂上,在秦王將他當做老師看待的情況下,沒有適度的勸諫一下秦王,而是將所有的聰明才智都放到了明哲保身上,至少是他沒有盡到一個臣子應該盡到的責任。這確實算是老將軍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了。

滅亡楚國後,秦國大軍也只是稍作休整,就再次出征了。此時的秦王嬴政,已經迫不及待的盼望着掃滅六國的那一天到來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派王賁為主將,李信為副將,率領秦國大軍,徹底掃滅燕國、趙國。

王賁和李信,率領大軍,先奔燕國殘存的遼東而去。

此時的燕王喜,在享受完用兒子的人頭換來的幾年時間之後,再次看見了秦國的大軍。毫無掙扎之力的燕王喜痛快的投降,做了俘虜。

燕國徹底滅亡。

秦國大軍轉回身來,又直奔趙國代地而去。

雖然給了趙國殘存勢力幾年的恢復時間,代王嘉也曾經妄圖恢復趙國的榮光,但是在面對秦國虎狼之師的時候,代王嘉驀然發現,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努力,鏡花水月而已。

代地的那點趙國人馬,在秦國大軍面前,灰飛煙滅。代王嘉兵敗自殺或者說被抓住做了俘虜

趙國至此,也徹底滅亡。

現在,秦國的對手,只剩下齊國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