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示三子(陳師道·宋代)

古詩三百首作者:發布:延章

2022-11-7 16:20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譯文
你們走遠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歸期接近,反而難、以忍耐。

注釋
去遠:離去很遠。神宗元豐七年1084,陳師道因家貧而將妻子兒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處寄養。
歸近:歸期臨近。
不可忍:難以忍耐,形容與子女見面的急切心情。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xǐng

譯文
兒女們已站在眼前,你們的容貌我已認不出來。

注釋
略:全,都。
省:識,記得。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shěn

譯文
歡喜到了極點,不知說什麼好。收淚一笑,包含著多少悲哀。

注釋
哂:微笑。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譯文
明知這不是在夢中,可我的心仍在搖擺不踏實。

注釋
了知:確實知道。
忽忽:恍惚不定貌。
心未穩:心裡不踏實。



賞析這首詩描述的主要是詩人思親、見親的全程心靈感受,言語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說妻兒們去遠了,相見無期,也就不那麼惦記了;而當歸期將近,會面有望,則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遠』句固然是記錄了詩人的實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現了他無可奈何的失望和悲傷,詩人決非真的忘情於妻兒,而是陷於一種極度的絕望之中。『歸近』一句正說明了他對親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兒女』二句寫初見面的情形。因離別四年,兒女面目已不可辨認。陳師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說:『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可見別時兒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說法,表明了離別時間的長久,並寓有親生骨肉幾成陌路的感喟。

『喜極』二句是見面之後複雜心情的表現。久別重逢,驚喜之餘,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是相顧無言,淚灑千行,然後破涕爲笑,慶幸終於見面。此十字中,將久別相逢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詩人抓住了悲喜苦樂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間的變幻,將複雜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

『了知』二句更深一層作結,說雖然明知不是在夢中相見,但猶恐眼前的會面只是夢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這種心理的描繪,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與親人分離的四年中,詩人多少次夢見親人,然而卻是一場空歡喜,反增添了無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爲失望太多,幻滅太多,所以當真的會面時,反而產生了懷疑,唯恐仍是夢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現了出來。這兩句源於杜甫【羌村】組詩中寫回家初見親人的驚喜和疑慮:『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意謂久別重逢,如相見於夢中,後來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中『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即用杜甫詩意;而陳師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詩的句子,與晏幾道【鷓鴣天】中所說的『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意境略同,可見陳師道取前人詩意能點化出新意。

此詩通篇造語質樸渾厚,無矯飾造作之氣,讀來惻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於詩人感情的真摯,語語皆從肺腑中流出,所謂至情無文,即是藝術上一種極高的境界。此類渾樸的作品得力於陳師道向古樂府和杜甫詩的學習,然而他並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調立意上倩鑒前人,故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引陳師道的話說:『今人愛杜甫詩,一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像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現。陳師道論詩標舉『寧拙毋巧,寧朴毋華』【後山詩話】,即是他形成這種創作風貌的理論基礎。但此類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並不很多,故尤爲珍貴。

陳師道論詩,提倡『寧拙無巧,寧朴無華。』【後山詩話】此詩就是樸拙無華而感人肺腑的好詩。說它樸拙,因爲全詩沒有典故,沒有藻飾,章法平直,句法簡潔,並不追求文外曲致。說它感人,是因爲字裡行間洋溢著至性至情,深摯敦厚,絕無造作虛飾。然而此詩雖不鍊句而煉意:首聯寫久別重逢之情極爲生動,尾聯則活畫出疑信參半之心態。用極簡潔的詩句刻畫出複雜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陳師道做詩追求古樸,講究錘鍊,自稱『此生精力盡於詩』,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句,因此,他的詩往往枯澀生硬。這首詩純是寫情,凝練精到,表現了骨肉至情,是他詩中上乘之作。


參考資料
1、陶文鵬主編.宋詩精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367-368.
2、繆鉞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648-650頁.
3、李夢生解.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46-147.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