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23 18:47
羅隱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山峯,極其美好的風景都被蜜蜂佔有。
注釋
山尖:山峯。
無限風光:極其美好的風景。
占:佔有,佔據。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
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注釋
采:採取,這裏指採取花蜜。
甜:醇香的蜂蜜。。
賞析
羅隱的詠物詩『切於物』而『不粘於物』,往往別出心裁,獨具寓意,諷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尋味。清沈祥龍【論詞隨筆】云:『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羅隱正是在對物象深入細緻的觀察基礎之上,對所詠之物融進他強烈的家國之憂與身世之慨,刺時諷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詩壇脫穎而出。【蜂】通過吟詠蜜蜂採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表現了他對社會和歷史問題的思考。
前兩句寫蜜蜂的生存狀態,在山花爛漫間不停穿梭、勞作,廣闊的領地給了它們相當大的施展本領的空間。『不論』『無限』,蜜蜂在辛勤勞動中『佔盡風光』,簡單寫來看似平平無奇,純行直白,幾乎是欣賞、誇讚的口吻,實則是匠心獨運,先揚後抑,為下文的議論做出了鋪墊。
後兩句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徵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采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裏,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詩人以反詰的語氣控訴了那些沉迷利祿之人,感喟良久之餘不禁又對廣大的勞苦人民產生了矜惜憐憫之情,從另一個側面對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現實加以嘲諷和鞭笞,在為勞動人民鳴冤叫屈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難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達對唐末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蜂與蝶在詩人詞客筆下,成為風韻的象徵。然而小蜜蜂畢竟與花蝴蝶不同,它是為釀蜜而勞苦一生,貢獻甚多而享受甚少。詩人羅隱着眼於這一點,寫出這樣一則寄慨遙深的詩的『動物故事』。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詩藝術表現上值得注意的有三點:
一、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此詩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嘆上,慨蜜蜂一生經營,除『辛苦而外並無所有。然而前兩句卻用幾乎是矜誇的口吻,說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岭,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域。這裏作者運用極度的副詞、形容詞『不論』、『無限』、『盡』等等,和無條件句式,極稱蜜蜂『佔盡風光』,似與題旨矛盾。其實這只是正言欲反、欲奪故予的手法,為末二句作勢。俗話說: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對前二句反跌一筆,說蜂採花成蜜,不知究屬誰有,將『盡占』二字一掃而空,表達效果就更強。
二、敘述反詰,唱嘆有情。此詩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但議論並未明確發出,而運用反詰語氣道之。前二句主敘,後二句主議。後二句中又是三句主敘,四句主議。『採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於主敘主議不同,末二句有反覆之意而無重複之感。本來反詰句的意思只是:為誰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卻分成兩問:『為誰辛苦』?『為誰甜』?亦反覆而不重複。言下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之意甚顯。而反覆詠嘆,使人覺感慨無窮。詩人憐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遙深,可以兩解。此詩抓住蜜蜂特點,不做作,不雕繪,不尚詞藻,雖平淺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這則『動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覺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說此詩實乃嘆世人之勞心於利祿者;有人則認為是借蜜蜂歌頌辛勤的勞動者,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以無情諷嘲。兩種解會似相齟齬,其實皆允。因為『寓言』詩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作者為某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着濃厚感情觀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不那麼膚淺和確定。如此詩,大抵作者從蜂的『故事』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寫下來,不直接說教或具體比附,創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較大靈活性。而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義的辛苦人生,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紅樓夢】『好了歌』;一種是『運鋤耕劚侵星起』而『到頭禾黍屬他人』。這就使得讀者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隨着時代的前進,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越來越成為一種美德的象徵,人們在讀羅隱這詩的時候,自然更多地傾向於後一種解釋了。
參考資料
1、梁文娟.中華經典名篇選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38-139
2、程千帆.古詩今選:鳳凰出版社,2010:388
3、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出版社,2010:789
4、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1370-1371
5、玉華.小學生古詩詞誦讀200首:江蘇大學出版社,20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