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作者:古典诗词发布:延章
2022-11-23 18:53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沉默,不说话。
我劝天公重抖擞sǒu,不拘一格降人材。人材一作:人才
译文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注释
天公:造物主。
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参考资料
1、钱仲连钱学增.清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85:393-394
2、萧哲庵等.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930-932
3、钱仲连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446-1448
4、王之望.中国文学名篇欣赏: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