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楓橋夜泊(張繼·唐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1-23 19:02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面對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我憂愁難眠。

注釋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釋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賞析
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全詩抓住一個『愁』字展開。如果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多少透示着淒清悲涼,那麼『江楓漁火』難道不給詩人一點光明與溫暖嗎?然而,『對愁眠』卻凸現在人們面前。旅途的孤獨、寂寞,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更遇上殘月銜山、烏鴉悲啼,滿目寒霜灑遍江天,一個迷茫、淒清、寂寥的背景已經形成,奠定了全詩以『愁』為中心的基調。人在逆境中從詩的字裡行間可以品味出來,最忌的是景物傷懷,詩人泊船于楓橋之下,本來心情就已悽惻,卻偏逢殘月。外出旅遊者也許作者不是旅遊家往往會對家人無限牽掛,可謂歸心似箭,盼望與家人團圓,然而,他卻客舟孤苦、愁懷難遣。殘月也許已給詩人一絲莫名的預示,更兼烏鴉悲鳴的不祥之兆!聽到烏鴉啼叫,人們都會將其與不詳聯繫滿天的飛霜又怎能不令詩人一陣陣心寒?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作者為什麼愁?有幾多愁?景愈美則情愈烈。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反側,這是為什麼?我們回顧前文『月落』、『烏啼』、『霜滿天』,俗話說天黑怕鬼,詩人心中的『鬼』是什麼?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詩中沒說,不得而知。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孤獨難眠,我們不難想象他心中之愁。鬱結難抒,確實不是言語說得清的。從他害怕烏啼,我們可以覺察他心中一定有什麼事或人令他擔心,以至烏鴉的啼叫聲也令他心煩意亂。霜,是詩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的組成部分。玉屑般的飛霜給人一種素雅高潔的美感,然而和『烏啼』『愁眠』聯繫起來理解,這霜就有點『不妙』了。既然詩人聽到烏啼已感意亂,那麼飛霜豈不是令他心寒嗎?意亂心煩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靜得可怕,靜得令人難以入睡。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鬱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在教學這類古詩時,我們既要欣賞作者描繪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憑藉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了古詩。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367
2、蕭滌非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34-635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