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宋代)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24 18:56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suì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裏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注釋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繫着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起:起身。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念,想到。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遊樂或賞月的人。為:動詞。做。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於:在。中庭,庭院裏。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裏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於「大概」,這裏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但,只僅僅。閒人:閒散的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耳:語氣詞,『罷了』。



賞析
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於當起,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本文可分為三層來賞析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裏,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又自然流暢。尋友夜遊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閒適的心境。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鍊!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仿佛觸手可及。接着,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卻被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慰罷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參考資料

1、唐滿光.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102-103.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