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24 19:16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祗同:衹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不能因日行千裏而聞名於世。
注釋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千裏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裏。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錶轉折。可是,但是。
故雖有名馬: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故:因此。雖:雖然。名:名貴的。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也只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祗:同『衹』,只,僅。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餵馬的人。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於:在。槽櫪:餵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裏稱也:不因日行千裏而著名。指馬的千裏之能被埋沒。以:用。稱:出名。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譯文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裏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良的素質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注釋
馬之千裏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食:喂。
其:指千裏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即使。
能:本領。
足:足夠。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
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顯現。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裏馬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裏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吧!
注釋
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裏馬。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裏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裏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通『才』,才能。盡:竭盡,發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其:難道,表反問語氣。其: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賞析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裏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是從正面提出問題,『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說明千裏馬和伯樂的信賴關係是如此的密切。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一開篇就奇峯突起,發人之所未發,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着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裏馬』,說明千裏馬的命運與伯樂的依賴關係。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裏馬。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千裏馬沒有遇見伯樂的可悲的遭遇。字裏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這兩句揭示了千裏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的根本原因。『不知』,這正是問題的要害。一天能跑千裏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餵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裏而一般地餵它,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裏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裏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這一句描述了千裏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憤激。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着千裏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裏馬,食馬者卻對着千裏馬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果。
參考資料
1、陳國林.高中生必背古詩文:龍門書局出版社,2012年8月: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