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30 15:07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兩度出任楚蘭陵令。晚年蟄居蘭陵縣著書立說,收徒授業,終老於斯,被稱為『後聖』。荀子批判地接受並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思想和理論,主張『禮法並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鬼神迷信;提出性惡論,重視習俗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並強調學以致用;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書中。荀子總結百家爭鳴的理論成果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創立了先秦時期完備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他的思想在以後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中潛移默化地發生着影響。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yǐ。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注釋
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zhòng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yòu槁gǎo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lì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cān省xǐng乎己,則知zhì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的標準。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注釋
青取之於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
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
規:圓規,畫圓的工具。
雖有槁暴:即使又曬乾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乾。
挺:直。
受繩:用墨線量過。
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博學:廣泛地學習。
日參省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叄』,多次。省,省察。乎,介詞,於。日:每天。
知:同『智』,見識。
明:明達。
行無過:行為沒有過錯。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yú之所學也;吾嘗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yú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譯文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裏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注釋
須臾:片刻,一會兒。
跂:踮起腳後跟。
博見:看見的範圍廣,見得廣。
疾:聲音宏大。
彰:明顯,清楚。這裏指聽得更清楚。
假:憑藉,利用。
輿:車廂,這裏指車。
利足:腳走得快。
致:到達。
水:游泳。
絕:橫渡。
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qí驥jì一躍,不能十步;駑nú馬十駕,功在不舍。鍥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lòu。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鱔shàn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注釋
聖心:聖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跬: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於現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
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於現在的兩步。
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
騏驥:駿馬,千裏馬。
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劣馬。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裏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就是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裏的路程。
舍:捨棄。指不放棄行路。
鍥:用刀雕刻。
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隻爪子,兩個鉗子。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後面的兩條腿只能划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所以不能算在『跪』裏面。螯,螃蟹等節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
蛇鱔:異文『蛇蟮』。
躁:浮躁,不專心。
賞析
開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不過,要能『青於藍』『寒於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着,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後,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第三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裏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於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於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裏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
接着,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並非更長了,聲音並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並非善於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裏』『絕江河』,由於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着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於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於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為有才德的君子。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於物』聯繫起來,『這意味着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引自嚴北溟關於【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繫着的。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於利用外物。
最後一段闡述學習必須專心一致、鍥而不捨。人們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這一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主要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積』,一個是『一』。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聖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聖人的思想。聖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塗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接着,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覆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並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恆。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
這篇文章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
參考資料
1、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07-119
2、吳相洲,王元昊,趙翔編,國學水平測試系統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05,第242頁
3、戴偉.國學原典導讀.成都:巴蜀書社,2003:402
4、黃岳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