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惡取捨之權: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後定其欲惡取捨。如是,則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傷之也。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慮其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現代漢語
喜愛還是厭惡、獲取還是捨棄的權衡標準是: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就必須前前後後考慮一下它厭惡的一面;看見有利可圖的事情,就必須前前後後考慮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兩方面權衡一下,仔細考慮一下,然後決定是喜歡還是厭惡、是獲取還是捨棄。如此,就不會經常出現偏差了。大凡人們的禍患,往往都是片面性害了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就不考慮它可厭的一面;看見有利可圖的事情,就不去反顧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行動起來就必然失足,幹了就必然受辱,這是片面性害了他們而造成的禍患啊。
人之所惡者,吾亦惡之。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貨。田仲、史鰌不如盜也。
現代漢語
別人討厭的,我也討厭它。對那富貴的人一律傲視,對貧賤的人一味屈就,這並不是仁人的性情,這是奸邪的人用來在黑暗的社會裏盜取名譽的做法,用心再險惡沒有了。所以說:『欺世盜名的不如偷竊財物的。』田仲、史鰌還不如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