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先秦)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2-1 20:29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爲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爲『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chù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ào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爲,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爲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爲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爲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爲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爲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都知道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注釋
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驚懼。惻隱:哀痛,同情。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納』。要譽:博取名譽。鄉黨:同鄉。非惡其聲而然:並非因爲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辭讓:謙遜推讓。端:開端,起源,源頭。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四體:四肢。運:運轉,轉動。賊:傷害。達:流通,指泉水湧出。



賞析
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於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導仍然是爲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倒是他那推導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於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孔子曾經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意思是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爲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但孔子既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麼,是善還是惡,也沒有展開論述。而且,從我們的理解來看,孔子還主要強調的是後天教養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僅展開了論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發端仁義禮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還舉出了生動的例證論證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沒有它,簡直就不是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先驗論』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爲他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甚至帶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後天培養的作用。因爲他認爲『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爲『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範疇的發端,或者說『四端』。這『四端』就像剛剛燃燒的火或剛剛流出的泉水一樣,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揚光大。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擴而充之』也就是後天的培養,也就是『習相遠』。

所以,從理論基礎來說,孟子的確是從天賦性善論『四心』推導出天賦道德論『四端』,再推導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從實踐來說,他還是重視後天努力『擴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開關於先天還是後天、唯心還是唯物的抽象討論,聯繫到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狀況來歷史地看問題,主張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其實,也不僅僅限於孟子的時代,就是到任何時代,強調這些,總比鼓吹人性本惡,放棄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罷!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