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2-2 00:09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爲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爲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爲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代表作爲【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xìn,夙sù遭閔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zuò薄,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tóng,煢qióng煢孑jié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愍一作:憫;孑立一作:獨立
譯文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坎坷,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什麼兄弟,門庭衰微而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子嗣。在外面沒有任何近親,在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僕。生活孤單沒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注釋
行年四歲:年紀到了四歲。行年,經歷的年歲。臣密言:開頭先寫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當時的書信也是這樣的。險釁:災難禍患。指命運坎坷。夙:早。這裡指幼年時。愍,同『憫』,指可憂患的事多指疾病死喪。凶,不幸。見背:父母或長輩去世。去。舅奪母志:指由於舅父強行改變了李密母親守節的志向。成立:長大成人。祚:福分。兒息:子嗣。期功強近之親:指沒有任何近親。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按關係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月,小功服喪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內的宗親。應門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應門:照應門戶,僮,童僕。煢煢孑立:生活孤單無靠。煢煢,孤單的樣子。孑:孤單。吊:安慰。嬰:糾纏。蓐:通『褥』,墊子。廢離:廢養而遠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yǔn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dǔ,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爲狼狽。
譯文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爲孝廉,後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爲優秀人才。臣下因爲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爲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爲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辭謝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態度傲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職,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注釋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太守:郡的地方長官。察:考察。這裡是推舉的意思。孝廉:漢代以來舉薦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孝』指孝順父母,『廉』指品行廉潔。刺史:州的地方長官。秀才:當時地方推舉優秀人才的一種科目,這裡是優秀人才的意思,與後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拜:授官。郎中:官名。晉時各部有郎中。尋:不久。除:任命官職。洗馬:官名。太子的屬官,在宮中服役,掌管圖書。猥:辱。自謙之詞。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這裡指太子。隕首:頭落地,指不惜性命。切峻:急切嚴厲。逋慢:迴避怠慢。州司:州官。日篤:日益沉重。苟順:姑且遷就。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爲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寵命優渥wò,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xī冀jì。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譯文
我俯伏思量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爲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並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爲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樣子;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的內心不願廢止奉養,遠離祖母。
注釋
伏惟:舊時奏疏、書信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故老:遺老。矜育:憐惜撫育。偽朝:指蜀漢。歷職郎署:指曾在蜀漢官署中擔任過郎官職務。矜:矜持愛惜。寵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馬等官職。優渥:優厚。區區:自己的私情。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mǐn愚誠,聽臣微志,庶shù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劉一作:祖母
譯文
臣下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倖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注釋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烏鳥私情:相傳烏鴉能反哺,所以常用來比喻子女對父母的孝養之情。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勉縣東,二州區域大致相當於蜀漢所統轄的範圍。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長官稱牧,又稱方伯,所以後代以牧伯稱刺史。皇天后土:猶言天地神明。愚誠:愚拙的至誠之心。聽:聽許,同意。結草: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魏武子臨死的時候,囑咐他的兒子魏顆,把他的遺妾殺死以後殉葬。魏顆沒有照他父親說的話做。後來魏顆跟秦國的杜回作戰,看見一個老人把草打了結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顆夢見結草的老人,他自稱是沒有被殺死的魏武子遺妾的父親。後來就把『結草』用來作爲報答恩人心願的表示。犬馬:作者自比,表示謙卑。
賞析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爲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全文可分爲四段。第一段作者陳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與祖母更相爲命,以使武帝化嚴爲慈,化對立態度的逞威爲同一立場的體恤。『臣密言』,是奏表開頭的一般格式。『臣以險釁,夙遭閔凶』,是第一段的綜述,又是全文陳述苦情的總冒。『險』,不同於今天的『危險』義,【說文】:『險,阻難也。』賈逵【國語】註:『釁,兆也。』『險釁』,險惡的兆頭。『閔』,病困,凶喪。『險釁』『閔凶』這兩個詞兒含義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讀者導入慘苦的境域。什麼『險釁』?什麼『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小孩兒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撫養,竟然『慈父見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愛子,非求報。』可見父慈於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稱『臣』,而用第三人稱『孩』,旨在客觀陳述苦情以使武帝動心。父親死了,固然痛苦,如果還有慈愛的母親一道過著孤兒寡母的生活,那還只是比較艱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是又一個大不幸!【晉書·李密傳】:『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歲的孩子,既經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隻被獵人擊斃父母的沒有羽翎的烏鳥,其寒傖、蒙昧、本能地求居覓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狀可以想像得之。【毛詩序】:『衛世子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舅奪母志』典出於此,但這是託詞因爲封建社會裡人們把婦女在亡夫以後的改嫁視爲醜事,也是作者對母親寬解的一種孝行。從心理的通常情況看,似乎長者特別喜歡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歡孫子勝過兒、媳喜歡子女;如果這種判斷不誤,那麼,祖母劉氏對作者的特別喜歡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個失怙失恃的孩子,當然特別喜歡又加上特別同情了,這樣,『憫臣孤弱』的『憫』其含義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貼切體會,祖母當然『躬親撫養』了。【晉書·李密傳】:『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情,遂以成疾。』『九歲不行』,也許是軟骨病之類。如果孩子身體健康,祖母操心費力可能少些,竟是『九歲不行』,特異的體弱是又一種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費力的又一個因素。以上一句寫『弱』,以下集中寫『孤』。儘管有三種大不幸,如果家裡人丁較多、外面親戚不少,那還可以有若干圓通的餘地,是『零丁孤苦,至於成立』。『孤』得夠痛苦了,夠奇特了,夠長久了:一,從作者的父輩看,沒有叔叔又沒有伯伯。二,從作者的平輩看,沒有哥哥又沒有弟弟。【詩經·鄭風·揚之水】:『終鮮兄弟,維予與女汝。』鄭玄箋:『鮮,寡也。』
作者借用【詩經】一句,但『鮮』並不作『少』講而作『無』講,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下跟『既無叔伯』的『無』避免重複的一種特殊詞義。從外親看,既沒有爲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親眷,也沒有爲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沒有爲堂兄弟、爲未出嫁的堂姐妹穿孝服的同姓,單枝獨芽寡人一個。從經濟看,門庭衰敗,連個使喚的童僕也沒有。最後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來簡括、有力、形象地刻畫作者幼年時經歷的那種寂寞、清貧、孤獨、悲愴、冷酷、悽厲無告、遭人白眼的慘境。封建社會的世俗觀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獨生無分男女爲正爲榮,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這個『九歲不行』,又是『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又是缺親無故,又沒有童僕的清貧之家的幾世單傳的孤根弱苗的成長,飽蘸著祖母劉氏多少關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劉氏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劉氏多少操勞之力!不妨說,祖母虔誠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熱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撫養作者上面,讀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的氛圍之中而對作者產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劉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還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發生了,──祖母劉氏經受不了許多家庭變故的摧殘,經受不了許多社會人心的冷遇,經受不了許多對孤弱孫兒的哀憫和擔心,餵養和抱持,事必躬親,因而『夙』嬰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湯藥,未嘗廢離』,概括而又具體地寫出了作者對祖母的孝謹備至。【晉書·李密傳】:『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後進。』可見作者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緊密。從『而劉』到『廢離』不過寥寥幾句,卻勾勒出陳情不仕的一個很重要的畫面。以下論列緊緊把這幾句當作唯一的事實根據。
第二段歷敘朝廷多次徵召,優禮有加,都由於『劉病日篤』而有著『報國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爲下文請求『終養』埋下伏線。『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更有對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詞隱喻作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因而茁壯成長。武帝擔心作者以事奉祖母爲藉口,實在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奉聖朝』,臣僕稱君之詞,『沐浴清化』,臣僕無比感激新朝的話,稱呼和感激都能使晉武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寵臣對君主說話,因而心弦爲之一弛。『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又作爲一個過渡引導到『陳情』上來,以下具體地陳述『沐浴清化』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爲『孝廉』,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爲『秀才』,這是稱才,但是『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辭不赴命』乍一看來並非『沐浴清化』,其實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爲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並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順和與事有原則和有才幹,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言到行成。由於是地方官吏,又由於是以前的事,只用『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簡單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實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武帝『特下』詔書,而且要作者做特別親信的宮廷侍衛之長;不久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面對最高統治者一再提拔,作爲降臣的李密越發不能簡單從事了,於是『具以表聞』。
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辭不就職』,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這樣誠懇,武帝當然會心平氣和了。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並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手段:『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切』,『峻』,『責』,『逋』,『慢』,都準確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郡縣風馳電掣地執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臨門』,是『急於星火』,先後六個四字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這與上文所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成爲鮮明的對照。『臣欲奉詔奔馳』的『奔馳』用得絕妙,它有力地顯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爲皇家奔走效勞的焦急心情,『劉病日篤』的『日』字又準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爲時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應用了二難推理:『欲奉命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循私情,則告訴不許』。二難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合起來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兩個,結論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說,『臣之進退,實爲狼狽』。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對作者的某些疑慮。其實呢,辯證地看,這裡的根本觀點是『先徇私情,後報國恩』。如果是先直截了當地提出『願乞終養』,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難,這裡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與事爲文的高超所在。怎樣進一步說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而把讀者引向下面的關鍵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提出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個治國綱領,陳述作者特別孤苦的處境和作者的從政歷史、人生態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韓非子·說難】:『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則爲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爲之地。』作者緊扣治國綱領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見【說難】。聖朝『以孝治天下』,並且做到『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是熱切稱頌朝廷褒揚孝行態度堅決、措置得當,卻更是爲『願乞終養』設置根據。於是說出了『況臣孤苦,特爲尤甚』,副詞『特』和兩個形容詞『尤』『甚』集中有力地寫出了作者的情況是異乎尋常的特殊,那就越發應當而且必須『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許可以認爲提出『願乞終養』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壞,因爲『以孝治天下』是講法,『凡在故老……』是說理,都還只是一般的論辯藝術,都還沒能進一步打開武帝的心扉。聰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開一筆,索性刺刀見紅,把情節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機警地把自己的歷史問題、人生態度以及從政思想來一個徹底交代,全盤亮相:『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少』『仕』『歷』職說明了仕臣之久,供職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爲了盡忠守節於西蜀,而是爲了『圖宦達』。既然『圖宦達』,就說不上『矜名節』,就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慮。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這個『至微至陋』的『亡國賤俘』深感『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完全應當『士爲知己者死』,怎麼可能徘徊猶豫、另有所圖呢?這又進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慮。在武帝看來,皇君至高無上,降臣至卑無下,動不動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壓。作者看準了這種心理狀態,儘量把自己壓低,把國恩抬高:『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一個『賤』字,仍舊感到不足,再加上一個『微』字和一個『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與此同時,國恩深重是『過』蒙拔擢,是『寵』命『優』『渥』『優』『渥』同義,前朝降臣恩榮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奮無已,效忠不二,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著用反詰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強陳情語氣而不會激怒武帝,降臣對新主竟能如此措詞這是少見。也不是守節蜀漢,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爲什麼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說,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慘苦圖,亦即祖母劉氏的病篤圖:『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這個隱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臨頭,而且是很快地臨頭,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剎那的時機,完足一剎那的義務,享受一剎那的幸福而已,這已爲下文『報劉之日短也』張本。
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願乞終養』了,但聰明而又極其細心的作者還怕武帝認爲以一般的孝敬長上爲藉口實在爲的消極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綜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連不可或離的緊密關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是一種意思,一種說法;『母、孫二人,更相爲命』,還是這種意思,但是另一種說法,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區區不能廢遠』的結論。『區區』,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廢遠』,用『區區』又用『不能廢遠』,也是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以上兩句出自肺腑,動人神魄,從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看,『區區不能廢遠』明確表示不能分離,比上文『臣之進退,實爲狼狽』的兩可之說前進了一步。[7]
第四段明確提出『願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後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儘管作者從法從理從情寫得娓娓動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審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滿足於『區區不能廢遠』的說法,還會採取一些相應的高壓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審慎地估計到儘管上文已經有種種劉氏大限不遠的表白,但武帝還會認爲『徇私情』跟『報國恩』的牴觸,作者仍舊不能提出『願乞終養』的請求,本段開頭就亮出具體的時限說:『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歲,是中年人,風華正茂,報國多日;九十六歲,古來稀有,風燭瓦霜,瞬息可滅,很自然地得出『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的結論,這結論清楚地陳述『報國恩』跟『徇私情』只有爲時極短的矛盾,稍稍從長遠著眼就根本沒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盡忠跟盡孝暫時發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據。從武帝設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爲『以孝治天下』的一個範例,更可以達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爲?!老練深沉的作者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請求。『烏鳥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擬,它是『願乞終養』的根據,又回溯到這是動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綱領;又是懇切、謙抑的天真流露,這種措詞委婉得體,曲折有致,連鐵石人也得回心轉意,武帝當然不能拒絕。【爾雅·釋詁】:『願,欲也。』它不同於現代漢語的『願意』,應作『很希望』講,表示願欲之深。用了『願』又用『乞』,同義的語詞反覆表示分外強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確提出請求以後,還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說的『況臣孤苦,特爲尤甚』,爲了印證所說句句屬實,了無欺詐,再作出了以下印證:『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所見』,『明知』,『共鑒』,異詞同義,有力地顯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當然,印證的作用遠不在於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從作者的處境考慮,而從『以孝治天下』這個手段出發,成全了作者爲時短暫的請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動神靈,更可以慰作者,一舉四得,何樂而不爲?!奇妙的是,作者還覺得意猶未遂,言猶未盡,情猶未達,理猶未順,再一次請求『矜憫愚誠,聽臣微志』,以便劉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獲得成功。『愚誠』,『微志』,『僥倖』,『保卒』,一連串的詞語,表示作者以最謙恭、最虔誠的口吻含淚哀求,催促武帝徹底動情。更妙的是,爲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後提出『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保證,這比『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又大大進了幾步:活著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儘管實質是爲了作者對祖母的高誼隆情,但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於言表,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最後又以一個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達了格外恭謹的想法:是『犬馬』,是『怖懼』,更是『不勝』,宛然適合一個新朝君主所希望聽到的降臣的樸實、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憐憫的語言,怎不使武帝嘆爲觀止、霽怒爲憐、予以懷柔呢?!【晉書·李密傳】:『武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華陽國志】:『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晉書·李密傳】:『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可見李密是情真意切。
參考資料
1、陳國林.高中生必背古詩文:龍門書局出版社,2012年8月:12-13.
2、王彬.古代散文鑑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
3、黃岳洲.中華文學鑑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