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項羽之死(司馬遷·兩漢)

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布:延章

2022-12-4 16:44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項王軍壁垓gāi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zhuī,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kāngkǎi,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què,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譯文
項王的部隊駐守在垓下,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的軍隊把他重重包圍。深夜,項羽聽到漢軍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項羽於是大為吃驚,說:『難道漢軍把楚人都征服了嗎?他們那邊楚人為什麼這麼多呀!』項王於是在夜裡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羽一直騎着。這時候,項羽不禁情緒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時騅馬不再奔跑!騅馬不奔跑可將怎麼辦,虞姬呀虞姬,將怎麼安排你才妥善?』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應和着一同唱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淚,沒有一個人忍心抬起頭來看他。

注釋
壁:名詞作動詞,本指軍壘,此處為設營駐守。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裡。楚歌:名詞作動詞,唱起楚地的歌曲。是:指示代詞,指漢軍。之: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幸:被寵幸。於是:在這種情景下。慷慨:情緒激昂。為:寫。拔:撼動、拔起。蓋:超過。逝:奔馳。奈何:怎麼辦。奈若何:固定句式,把你怎麼辦呢?闋:遍。和:應和。泣:眼淚。莫:否定代詞,沒有人。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huī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kuì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guàn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dài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譯文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獨自一人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當夜突破重圍,向南衝出。天剛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於是又帶着騎兵向東跑,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擋我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戰敗,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終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必死無疑,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注釋
騎:單人乘一匹馬。直:當。南:向南。馳:騎馬奔馳。平明:天快亮的時候,也叫平旦。3---5時。也叫寅時、五更。乃:才。以:率領。屬:跟隨。田父:農夫。紿:欺騙。左:向左走。以故:因此。引:率領。東:向東走。度:估計,猜測。身:親身經歷。卒:最終。固:本來。快戰:痛快的作戰。刈:砍倒。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chēn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譯文
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着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退避了好幾里。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注釋
以為:以之為,把…分為。四向:向四面殺出。彼:他們。期:約定,如不期而遇。山東:古今異義,山的東面。披靡:草木隨風倒下的樣子,這裡用以形容漢軍潰散。瞋目:瞪大眼。辟易:退避,這裡指驚嚇後退。會:聚集。亡:損失。伏:通『服』,心服的意思。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wàng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wěn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譯文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讓您稱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又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着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僅憑藉項羽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把項羽指給王翳看:『這才是項王。』於是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千金、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送你個人情吧!』說完便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軀體。

注釋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東:名詞作狀語,向東。亭長:秦漢時的鄉官。檥:通『艤』使船靠岸。江東:長江在蕪湖到南京一段,為自西南向東北流向,秦漢以後習慣稱自此以下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地方:土地方圓。王:名詞作動詞,稱王。願:希望。無以:沒有用來……辦法。亡:使動用法,使……滅亡。何渡為:句末語氣詞,『呢』,何……為?翻譯為:為什麼……呢?西:名詞作動詞,向西征戰。縱:縱使。王:使動用法,使……稱王。面目:顏面、臉面,在古代顏、色都指臉色,如和顏悅色。長者:古今異義詞,這裡指德高望重的人。短兵:短小輕便的武器。創:創傷。騎司馬:騎兵將領官名。購:懸賞。



賞析
本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題目為後人所擬。

有人把【史記】譽之為悲劇英雄畫廊,西楚霸王項羽則是悲劇群像中的絕代典型,『項羽之死』這個片斷便是這部曠世悲劇的最後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廢』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間的是歷史長河中曾經『捲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萬壑中殷殷不絕的迴響,兩千年來無數讀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長嘆息。

這最後一幕,由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場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陰陵失道、東城快戰、拒渡贈馬、賜頭故人等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節和細節。司馬遷懷着滿腔激情,運用史實、傳說和想像,傳寫了項羽的窮途末路,不斷豐富、發展了他的性格,讓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藝術效果。

第一場:垓下之圍。大幕剛啟,夜空中傳來若斷若續、如泣如訴的四面楚歌之聲,先奏起背景音樂;然後唱出變徵之音的『虞兮』主調:一起便哀音滿耳,感人至深。『時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結尾三虛字反覆唱嘆,曼聲蒼涼。正如【史記評林】引吳賢齊說的那樣:『一腔怨憤,萬種低徊,地厚天高,託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這支歌由項羽主唱,美人和之,更顯得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以至這位從不曾流過淚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數行下』;他的部屬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一片嗚咽。這裡唱出的不僅是個人在命運面前無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連所寵愛的美人都無法保護的悲哀;這裡流出的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英雄犯了錯誤之後的悲哀的眼淚,也是一位偉大的英雄面對最終失敗的懺悔與慚愧的眼淚。司馬遷不愧是偉大的傳記文學家,他對音樂的感發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傳】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寫荊軻的壯士之別,令『士皆垂淚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鴻鵠之歌』寫劉邦晚年不得立如意為太子的痛苦心態,使戚夫人『噓唏流涕』;而現在公元前二〇二年,他又用『虞兮之歌』作為項羽之死這最後一幕的序曲,讓悲愴的氣氛籠罩全篇,把讀者引進蒼茫遼遠、四顧寂寥的境界,噙着淚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讀,一讀則欲罷不能。

接下來是第二場東城快戰。當項羽『自度不得脫』之後,連連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與後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互相呼應,三復斯言;明知必死,意猶未平。錢鍾書說:『認輸而不服氣,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錐編】『不服氣』,正顯示了他的平生意氣,說明了他自負、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責。快戰之前,司馬遷設計了陰陵迷道這個極富表現力的細節。田父把他指向絕路,看似偶然,其實必然。這是他過去『所過無不殘滅』,喪失人心的結果。『田父紿之曰:「向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人家騙他,指向左邊,他便不假思索地馳向左邊,表現了他從來不慣騙人,也從來不相信別人敢騙他的直率、粗獷的性格。這裡兩『左』字獨字成句,節奏短促,紙上猶聞其聲,顯示出當時形勢嚴峻緊張,仿佛那五千騎追兵已從征塵滾滾中風馳雨驟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盡蓄筆端。

寫陰陵迷道,目的在揭示這位末路英雄喪失人心;寫東城潰圍、斬將、刈旗,則着意於進一步展開他拔山蓋世的意氣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性格。此刻,他絲毫不存幸勝突圍之心,只圖打一個痛快仗給追隨他的殘部看看,確證他的失敗是『天之亡我』。在這位英雄心目中,死,從來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認自己失敗,那才可怕。要死也死個痛快,死在勝利之中。這種心態,可笑而又可悲。在這場『快戰』中,司馬遷再一次運用細節描繪,寫項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赤泉侯……追項王,項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這裡,仍用虛筆,集中寫他的聲音。一呼則漢軍披靡,一叱則不僅人驚,連馬也嚇得後退數里,這是何等的聲威力量!他像一尊凜然不可犯的天神,一隻被獵犬激怒了的猛虎,鬚眉畢張,咆哮跳踉,誰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別是他『復聚其騎』後,『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寫得意,寫自負,聲口畢見,活活畫出項羽豪邁的性格。在這一瞬間,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種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裡還曾意識到自己是千槍萬箭追殺的目標!

第三場:烏江自刎。其中寫了拒渡、贈馬、賜頭三個細節。項羽馬到烏江,茫茫江水阻絕了去路。悲劇的大幕即將落下,司馬遷偏偏在這最後時刻打了一個迴旋,為他筆下的英雄形象補上了最後的濃墨重彩的一筆,設計了『烏江亭長艤船待』這個細節。文如水窮雲起,又見峰巒。項羽本來已無路可逃,司馬遷卻寫成他有充分的機會脫逃而偏偏不肯過烏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殺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苟活倖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了選擇。江邊慷慨陳辭,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完美。那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子,臨了反而笑了。『項王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悽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苟免的聖者之勇『知恥近乎勇』。自慚無面見江東父老,正是由於知恥。這個細節,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對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卻不忍愛馬被殺,以贈亭長。因為,『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五年來無數勝利的回憶,猛然兜上心頭。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寫到這裡,實已神完氣足,司馬遷頰上添毫,再加上把頭顱留贈故人這樣一個出人意表、千古未聞的細節。『故人』追之、認之,必欲殺之以邀功取賞;項羽卻慷慨賜頭,『吾為若德』:螻蟻之微,泰山之高,兩兩對比,何等鮮明!

項羽終於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帝王劉、項,將相蕭、曹,對於兩千年後的我們,本來無所軒輊。但當我們讀完【項羽本紀】,特別是讀完『項羽之死』這最後一幕的時候,總不免咨嗟嘆息,起坐彷徨,這就見出司馬遷傳寫人物的藝術魅力。在這最後一幕中,留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個場次之間的節奏變化,起伏張弛,抑揚徐疾。第一場重在抒情,節奏紆徐,情如悲笳怨笛,以變徵之音形成了嗚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場重在敘事,全用短節奏,進行速度,鐵馬金戈,聲情激越。第三場江畔陳辭,羽聲慷慨。『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連用兩反詰句,頓挫抑揚,極唱嘆之勝。此外,還用了許多形象生動,蘊涵豐富的細節,其中必有不少出於傳聞、揣度,但無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劉熙載【藝概】所謂『太史公時有河漢之言,而意理卻細入無間』;錢鍾書【管錐編】所謂『馬司馬遷善設身處地,代作喉舌』,都是讚揚他設計的細節情理兼勝,妙合無垠。虞姬悲歌,烏江拒渡,贈馬賜頭,一波三折,全憑細節傳神,使全篇文字達到雄奇悲壯的美學境界,讀之令人盪氣迴腸。在傳記文學中,不說絕後,至少空前。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