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 10:29
原文註譯
【禮】云:『忌日死的那日不樂。』正以感慕罔極,惻愴無聊不快樂,故不接外賓客人,不理眾務各種事務耳。必能悲慘自居,何限於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深隱之室,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迫有急卒猝,密戚至交,盡無相見之理。蓋不知禮意乎!
譯文
【禮】載:『忌日不作樂』,這正是由於失去親人而思念不已,萬分悲傷,所以在這一天不接待客人,不辦理各種事務。但是,如果真的由於失去親人而在家悲痛不已,也未必一定要呆在密室中。有的人端坐在密室中,卻談笑自若,吃美味佳餚,即使親戚朋友有很急迫的事,他們也不出來會見,這恐怕實在不能算是知道這個禮法的意義啊!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立春後第五戊日為春社日,立秋後第五戊日為秋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裏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分至之節,及月小晦後,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悼念亡親,悲感思慕,異於余辰,不預飲燕,聞聲樂及行游也。
譯文
魏代有位王修,他的母親是在社日那天死的,第二年社日,王修非常悲傷,鄰居們知道後,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各種活動,現在,父母死後,伏天,臘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日,以至忌日前後的三天,雖然這些日子都不是忌日,但在這些日子裏不能象平常日子一樣,而要悼念亡親,不參加宴會,不聽音樂,不出去遊玩。
劉絛,緩,綏,兄弟並為名器大器之才,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譯文
劉絛,劉緩,劉綏兄弟三人都是有名的人才,由於其父名曰昭,他們一生都不寫『照』字,只根據【爾雅】寫成『火』字旁的『炤』字。如果在寫字時遇上需避諱的字,就都要加以避諱,但是同音異字本不應避諱,如劉字的下半部是『釗』,釗與照同音,呂尚之子並不因尚音而避諱『上』字,趙壹之子也未因壹音而避諱『一』字,否則一動筆就會遇到需避諱的字,每次書寫都要觸諱了。
嘗有甲設燕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公署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光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類比,之類,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
譯文
曾有某甲擺宴席,請某乙赴宴,早晨在公庭上某甲遇見了某乙的兒子,問他:『您父親什麼時候光臨?』某乙之子說他父親已去了,當時人把這當作笑柄,這件事不過是一個例子,你們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謹慎,不能太隨便,輕薄。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周期,指周年,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針線,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表親,泛指一切親戚聚集,致燕享焉。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父母已死,其日皆為供頓設宴待客,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生辰,常設齋齋戒吃素講講佛經;自阮修容梁元帝母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譯文
江南的風俗,孩子出生一周年時,要給孩子作新衣服,給他洗澡後,給他穿戴打扮整齊,男孩,就用弓,箭,紙,筆,女孩就用刀,尺,針,線,另外再拿一些吃的東西和珍寶玩物,把這些東西放在小孩面前,看他她想拿什麼,以此來看這個孩子是貪心還是廉潔,是聰明還是愚笨,這稱之為『試兒』。在這一天,親戚們都要來看,並且要舉辦宴會。從這以後,父母如健在,每到這一天,都要宴集親威。那些沒有教養,不懂道理的孩子,即使在雙親死後,仍然要在這一天宴集賓客,盡情玩樂,絲毫也沒有悼念亡親的想法。梁元帝在年幼時,每到八月六日他生日這天,都要吃素食,講佛經,到阮修容死後,梁元帝也不再在他生日這天吃齋講經了。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各處急切避諱嚴格緊要。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不容,不得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侑字,【訓詁】云:『痛而謼也,音羽罪反反切,古代漢字表音由另外兩字相切共拼其音。』今北人痛則呼之。【聲類】音於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隨其鄉俗,並可行也。
譯文
人們在憂慮疾痛時,總會大叫天地父母,這在古代就這樣。現在則認為這樣的大呼小叫是犯了忌諱,所以現在江東人在痛苦時就大叫『禰』。『禰』是父親的廟號,父親如果健在,則不能稱廟號,父親已死,怎麼能隨便稱動輒叫其廟號呢?【蒼頡篇】中有『侑』這個字,【訓詁】認為它的意思是『在痛苦時的呼叫』,讀音是羽y罪ui的反切音,現在北方人在痛苦時呼叫的就是這個字。【聲類】將此字的讀音注為『於y耒uei』二字的反切音,現在南方人在痛苦時所呼叫的就是這種讀音。這兩種讀音,隨着各地風俗的不同,讀哪一種都可以。
正體原文
禮云:『忌日不樂。』正以感慕罔極,惻愴無聊,故不接外賓,不理眾務耳。必能悲慘自居,何限於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盡無相見之理:蓋不知禮意乎!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裏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分至之節,及月小晦後,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異於余辰,不預飲讌、聞聲樂及行游也。
劉縚、緩、綏,兄弟並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嘗有甲設讌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鍼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讌享焉。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侑字,訓詁云:『痛而謼也,音羽罪反。』今北人痛則呼之。聲類音於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隨其鄉俗,並可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