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释
《后汉书》云:“鹳雀水鸟,《本草陶弘景注》头无丹,项无乌带,身似鹤,不善唳,但以喙相击而鸣。鹳有二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衔三鳝鱼。”多假借为鳣鲔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之为鳣鱼。案: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音帘。藏香之器。一曰镜匣,长一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况三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周身无斑纹也。
译文
《后汉书》载“鹳雀衔三鳝鱼”,许多人用鳣鲔的鳣代替鳝字,世间的一些俗学之士就据此而经称为鳣鱼。按:魏武《四时食制》载“鳣鱼大如五斗奁,长一丈”,郭璞注《尔雅》称“鳣长二三丈”,如此说来,哪里有一种鹳鸟能衔起一条,更何况是三条呢?鳣是纯灰色,身上没有花纹。
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三指,黄地黑文;故都讲云:“虵蛇鳝,卿大夫服之象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皆作“鳝”字。孙卿云:“鱼鳖䲡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蚕似蠋。”并作“鳣”字。假“鳣”为“鳝”以音近而通假,其来久矣。
译文
鳝鱼长得最长的不会超过三尺,长得大的也不会过三指,皮呈黄色,上面有黑文,所以都讲说“蛇鳝,卿大夫服之象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也曾记载过此事,都写作“鳣”字。孙卿云“鱼鳖䲡鳣”《韩非子》,《说苑》都说“鳣似蛇,蚕似蠋”,都写作“鳣”字,用“鳣”假借作“鳝”,很久以前即已如此。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较愈甚,着明貌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亦作焉得虎子?”宁当信其六七耶?
译文
《后汉书》载:“酷吏樊晔当天水郡太宋时,凉州为他编了首歌谣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的各种版本都把“穴”误写成了“六”,学者因循,不以为误。虎豹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穴”,这是相对更为明显的事,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焉得虎子”,哪能解释成六七之数呢?
正体原文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鱼。”多假借为鳣鲔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之为鳣鱼。案: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长一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况三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三指,黄地黑文;故都讲云:“蛇鳝,卿大夫服之象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皆作“鳝”字。孙卿云:“鱼鳖鳅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蚕似蠋。”并作“鳣”字。假“鳣”为“鳝”,其来久矣。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