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不取民義,不取士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詰其權;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詭其謀。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力不足以償其欲。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無義,故以利分崩離析。如是,則敵國輕之一利可間其君臣,故輕之,與國疑之無信,故無以立其名,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閔、薛公是也。故用強齊雖有強齊爲用,非以修禮義也無以位其分而信於士,非以本政教也無以隆其德,非以一天下也無以取民義,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爲務。故強,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亦可以凌其弱者而已也。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外強而中干,臣民亡之也,爲天下大戮,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無它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謀也詰權失民,詭謀失信。
現代漢語
用功利來約束國人,不致力於伸張本國正義、堅守信用,而只唯利是圖,對內肆無忌憚的欺詐人民以追求小利;對外肆意妄爲的欺詐盟國以追求大利。對內不治理好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卻總是希望占有別人的東西。這樣,那麼臣民就沒有不用詐騙之心對待自己君主的。君主欺詐臣民,臣民欺詐君主,這樣國家就會分崩離析。如果以來,敵國就會輕視它,盟國就會懷疑它,天天玩弄陰謀,國家就不免陷於危弱,甚至遭到滅亡,齊閔王、孟嘗君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治理強大的齊國,不修治禮義,不實行政治教化,不用來統一天下,而是不斷地以勾結別國、向外擴張。所以齊國強盛,向南足以攻陷楚國,向西足以屈服秦國,向北足以打敗燕國,在中原足以攻取宋國。但當燕趙聯軍攻打攻打齊國的時候,就如同振搖枯樹一般容易,而他們也身死國亡,成爲天下的奇恥大辱,後代人講到惡果,就把齊國作爲例證!這沒有別的原因,只不過是他們不遵循禮義,一味玩弄權術陰謀的結果啊。
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現代漢語
以上三種情形,英明的君主應當慎重選擇,而仁人一定要弄明白。善於選擇策略的人能制服別人,不善於選擇策略的人就會受制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