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周紀三 赧王七年 秦武王舉鼎而薨 趙王謀胡服騎射

資治通鑑白話文作者:金色轟炸機發佈:金色轟炸機

2023-2-13 20:02

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

秦、魏會於應。

周赧王七年,秦國、魏國在應城舉行會議。

秦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令向壽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伐!』王迎甘茂於息壤而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裏,攻之難。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裏子、公孫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弗聽也,請與子盟!』乃盟於息壤。秋,甘茂、庶長封帥師伐宜陽。

秦王派甘茂去約定魏國共同進攻韓國,又讓向壽作他的助手。甘茂命令向壽回國對秦王說:『魏國倒是聽從了我的安排,不過我希望大王您不要進攻韓國!』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詢問原因,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其實應屬郡一級。現在大王您下令面對多重險隘,不遠千裏,發兵進攻,是很困難的。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他的母親仍舊織布,泰然自若。等到先後來了三個人告訴她同樣的事情,曾參母親也扔下機杼,跳牆逃走了。我的賢良不如曾參,大王您對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參的母親,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個人,所以我怕大王您將來也會有扔下機杼的舉動。再說當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進攻中山國,三年才攻下。回來論功行賞,魏文侯向樂羊出示別人的指控書,多達一筐。樂羊一再叩頭行禮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實在要歸功於您信任啊!」現在我甘茂,是個寄居秦國的外籍人,樗裏子、公孫將來抓住韓國的事情來攻擊我,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那時攻宜陽前功盡棄,結果是大王您背棄了與魏王的約定,而我遭受韓國國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說:『我不會聽他們的,可以和你起誓!』於是兩人在息壤立下誓言。秋季,甘茂和名叫封的庶長率領大軍前去攻打宜陽。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將領身系國家前途命運和萬千士兵的生命,挑選合適的人擔任將領要慎重。但是一旦決定任用這個人了,就要充分信任他,否則前後掣肘,等於讓一個拳擊手戴着手銬和人家比賽,戰鬥力會大大削弱。

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拔。樗裏子、公孫奭果爭之。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斬首六萬,遂拔宜陽。韓公仲侈入謝於秦以請平。

甘茂率軍進攻宜陽,過了五個月還沒有攻克。樗裏疾、公孫奭果然爭相指責他。秦王便派人去召甘茂,想罷兵回國。甘茂只說:『息壤還在原來的地方。』秦王恍然大悟,說:『有這回事。』於是徵發全部兵力去協助甘茂,結果殺死韓軍六萬人,攻陷宜陽。韓國宰相公仲侈只好來謝罪求和。

甘茂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好,避免了後顧之憂。因此能戰勝韓國。

秦武王好以力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八月,王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族孟說。武王無子,異母弟稷為質於燕,國人逆而立之,是為昭襄王。昭襄王母羋八子,楚女也,實宣太后。

秦武王喜好習武較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先後做了大官。八月,秦王與孟說舉大銅鼎時,用力過猛,血管破裂而死。孟說及其家族被殺。秦武王沒有兒子,異母弟弟嬴稷在燕國做人質,國中貴族於是迎回他立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是楚國女子,封為宣太后。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作為身份尊貴的人,更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安全開玩笑,輕身犯險。因為你既然坐在執政者的位子上,那麼你的命就身系國家安危。你死了不是你一個人的事,國家也要跟着受影響。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致力於推進巴以和平,眼看要成功了,他卻在一次集會上為『宣示和平』而拒絕穿上防彈衣,結果被猶太極端分子趁機槍殺。他這一死,中東局勢又陷入混亂,直到現在還戰火不斷。秦武王的行為比拉賓還要蠢上一百倍。君王治國靠的是頭腦,又不是力氣。為了和臣下比舉重而死,真是毫無意義。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趙武靈王趙雍率領軍隊掃蕩中山國,向北經過房子河北趙縣,抵達代邑河北蔚縣,一直到北邊無窮由代出塞很遠,向西掠奪至黃河,登上黃河邊上的黃華山,與大臣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樣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於是帶頭改穿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己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於賤,而從政先信於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孰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纍吾民,引水圍;微社稷之神靈,則幾於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國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對,公子成假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派人前去說服他:『家事聽從父母,國政服從國君,現在我向人民宣傳改變服裝,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議論我徇私情。治理國家有一定章法,總以有利人民為根本;辦理政事有一定常規,執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傳道德要先針對卑賤的下層,而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藉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公子成拜謝道:『我聽說,中國是在聖賢之人教化下,用禮樂儀制,使遠方國家前來游觀,讓四方夷族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舍此不顧,去仿效遠方外國的服裝,是擅改古代習慣、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慎重考慮。』使者回報趙王。趙王便親自登門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怎麼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倚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幾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為恥。所以我決心改變服裝,學習騎射,想以此抵禦四面的災難,一報中山國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國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已經忘記了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翻然醒悟,欣然從命,趙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於是,趙王正式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

當時中原人以乘車為主,沒有騎馬的習慣。因此服飾也便於乘車,而非騎馬。在北方草原上,騎兵的高速機動要比傳統的車步混編部隊更加靈活。因此擁有騎兵的夷狄部隊在戰鬥中往往佔據主動。以前夷狄不是很壯大的時候,這些問題還沒有引起中原國家的重視。到了戰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崛起,中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重。同時他們的騎兵優勢也越來越明顯。作為地處北方,直接與夷狄接壤的趙國體會最深。因此趙武靈王發展騎兵,目的是強軍強國。這場變革使得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增。各國隨之效仿,也紛紛發展自己的騎兵部隊,戰車逐步被淘汰。胡服騎射,更多的是一場軍事改革。而非華夏民族生活習慣的整體改革。從後來歷朝歷代的服飾制度來看,除了軍服之外,人們所穿的禮服、常服,仍然以寬袖大襟的袍服為主,並沒有改為窄袖緊身的胡服。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其中有一條命令就是讓鮮卑人由胡服改穿漢服。可見後世漢人穿得還是本民族服裝,並沒有全面改穿胡服。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