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周紀四 周赧王卅一年(之二) 荀子論辨王霸權謀 樂毅下齊七十餘城

資治通鑑白話文作者:金色轟炸機發布:金色轟炸機

2023-2-13 20:06

周赧王三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84年

荀子論之曰: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宋獻是也。

荀子論之曰: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勢。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有君王的地位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他即使想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齊湣王、宋康王便是如此。

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禮義,就可以稱王,樹立信譽就可以稱霸,玩弄權術則必然滅亡。

挈國以呼禮義,而無以害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然扶持心國,且若是其固也。之所與為之者之人,則舉義士也。之所以為布陳於國家刑法者,則舉義法也。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響之者,則舉義志也。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是基定也。基定而國定,國定而天下定。故曰:以國濟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領導國家提倡禮義,就無人可以加害於他。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君主守定意志,維護國家,堅如磐石,以此禮待他人,就可以產生眾多的仁人志士。以此條陳布置國家刑事法律,就可以制定出良好的法律。君主極力如此主張,再率領群臣以身作則,就可以樹立起禮義的風尚。這樣,屬下能夠以禮義綱常尊崇上司,統治基礎就穩定了,基礎穩定國家便安定,國家安定則天下平定。因此說:用國家的權力推行禮義,一天就可以做到眾人皆知,商湯王、周武王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提倡禮義而稱王。

德雖未至也,義雖未濟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賞已諾信於天下矣,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具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即使道德還未達到完美,禮義也沒有做到完善,然而已經可以掌握治理天下的大致條理。做到賞罰分明,取得天下的信任,使臣屬清楚地看到它的重要性。政令一經頒布,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欺騙百姓;條約已經締結,不管有利還是無利,都不欺騙合作的鄰國。這樣,才能軍隊強勁,城池堅固,使敵對國家畏懼。國家的方針一貫而明確,友邦就予以信任。即使是偏僻的小國,也可以威震天下。春秋時期的齊、晉、宋、秦、楚五霸主便是如此,即所謂的以樹立信譽而稱霸。

挈國以呼功利,不務張其義,齊其信,唯利之求;內則不憚詐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則不憚詐其與而求大利焉。內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則臣下百姓莫不以詐心待其上矣。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如是,則敵國輕之,與國疑之,權謀日行而國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齊、薛公是也。故用強齊,非以修禮義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綿綿常以結引馳外為務。故強,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詘秦,北足以敗燕,中足以舉宋,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後世言惡則必稽焉。是無他故焉,唯其不由禮義而由權謀也。

帶領國家追逐功利,不申張正義,不遵守信用,唯利是圖;對內不惜為了一點小利去欺騙人民,對外為了追求大的利益不怕欺騙友邦。對內不好好治理自己已有的東西,卻常常覬覦別人的成果。這樣,臣下百姓就無不以奸詐之心對待上司。上欺下,下瞞上,於是上下關係分崩離析。這樣,便使敵對國家輕視,友好國家不信任,權術泛濫而國家日益削弱,走向極端,終於滅亡,齊湣王、孟嘗君便是如此。齊湣王要強大齊國,不去提倡禮義,不去修明政治,不去統一天下的思想,只是成年累月地騎馬在外面征戰。所以齊國強大的時候,向南能夠打敗楚國,向西能夠逼迫秦國,向北可以戰勝燕國,在中原能夠征服宋國。然而燕國、趙國一旦群起而攻齊,便如摧枯拉朽。齊王身死國亡,成為天下共同聲討的對象,後世提起暴君總要舉他為例。這不是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不崇尚禮義而沉溺權術。

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以上三種,賢明的君王必須慎重地加以抉擇,仁人志士必須認真地予以辨明。善於抉擇的人可以控制別人,不善於抉擇的人則被別人控制。

讀荀子的評論,似乎找見了賈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源頭。荀子的長篇大論,總是有一種振聾發聵的感覺。

樂毅聞晝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晝邑三十里無入。使人請,蠋謝不往。燕人曰:『不來,吾且屠晝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而死。燕師乘勝長驅,齊城皆望風奔潰。樂毅修整燕軍。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修其舊政,齊民喜悅。乃遣左軍渡膠東、東萊;前軍循泰山以東至海,略琅邪;右軍循河、濟,屯阿、鄄以連魏師;後軍旁北海以撫千乘:中軍據臨淄而鎮齊都。祀桓公、管仲於郊,表賢者之閭,封王之墓。齊人食邑於燕者二十餘君,有爵位於薊者百有餘人。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

樂毅聽說晝邑今山東淄博人王蠋zhu賢良,下令圍繞晝邑三十里周圍不得進入軍隊,又派人請王蠋,王蠋辭謝不去。燕國人威脅說:『你要是不來,我們就在晝邑屠城!』王蠋嘆息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我不能使之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於是把脖子系在樹枝上,縱身一躍,自盡而死。燕國軍隊乘勝長驅直入,齊國大小城市望風崩潰。樂毅整肅燕軍紀律,禁止侵掠,尋訪齊國的隱士高人,致以榮譽禮待。還放寬人民賦稅,革除苛刻的法令,恢復齊國舊的良好傳統,齊國人民都十分喜悅。樂毅於是調左軍在膠東東萊渡過膠河;前軍沿泰山腳下向東到達渤海,進攻琅邪今山東青島;右軍循着黃河、濟水而下,屯紮在東阿、鄄城,與魏國軍隊相連;後軍沿北海今山東濰坊鎮撫千乘,中軍占據臨淄,鎮守齊國國都。他還親至城郊祭祀齊桓公、管仲,表彰齊國的賢良人才,賜封修治王的陵墓。經過收斂人心,齊國人接受燕國所封君號、領取俸祿的有二十餘人;接受燕國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個月之內,燕軍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都設立郡縣治理。

齊湣王昏庸無道,致使臣民離心離德,在燕軍的攻勢下潰散。仁義之師,善待占領區的人民,才能使敵國百姓心悅誠服歸降。樂毅深知其理,因此整肅軍紀,廢除苛法,恢復齊桓公時期的優良傳統,齊國百姓賢人紛紛歸附。王蠋獨盡孤忠,威逼利誘不能打動,寧死不肯降燕,堪比伯夷叔齊,令人唏噓不已。

秦王、魏王、韓王會於京師。

秦昭襄王、魏昭王、韓釐王在周朝京師洛陽相會。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