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
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觀津人朱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強,君用之而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時,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黽厄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裏。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陳,徙壽春,命曰郢。春申君就封於吳,行相事。
譯楚、趙、魏、韓、衛結成南北合縱聯盟,共同討伐秦國。楚國楚考烈王擔任縱約長,春申君執掌軍務,奪取壽陵,揮師直逼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秦軍出關迎戰,五國的軍隊都大敗而逃。楚王將聯軍的失利歸罪於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漸漸被楚王疏遠了。觀津人朱英對春申君說:『人們都認為楚國本是一個強國,只是因為由您執掌事務才衰弱下去了。但我不這麼看。先王在世時,秦國與楚國相友善,二十年間從不攻擊楚國,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秦國要越過黽要塞今河南信陽來進攻楚國,十分不便;而要借道西周與東周之間,背對着韓國和魏國來征伐楚國,又為有後顧之憂不可行。但是現在不同了。魏國朝不保夕,隨時都會被滅亡,根本無力顧及它的屬地許今河南許昌、鄢陵今河南鄢陵,一旦魏國將這兩地割讓給秦,秦國軍隊距離楚國的都城陳今河南淮陽就不過一百六十裏了。我所看到的是,秦楚兩國天天陷於相互爭鬥之中了。』楚國於是將都城由陳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命名為郢。春申君即去到他的封國吳地今江蘇蘇州、上海一帶,仍行使相國的職權。
評這是列國最後一次合縱作戰了,不知道是由於五國軍隊無能,還是春申君無能,大敗而回,與上一次信陵君率五國聯軍殺至函谷關,秦軍不敢出來應戰不可同日而語。朱英的說法也有問題,一個領導人的執政能力本來就包括外交。楚國作為當時在國力上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大國,保護盟友不力,致使門戶大開。是誰的責任?萬般無奈之下,春申君祭起了他最慣用的法寶--逃跑。
秦拔魏朝歌及衛濮陽。衛元君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
譯秦軍攻陷魏國的朝歌今河南鶴壁和衛國的都城濮陽今河南濮陽。衛國衛元君率領他的宗族遷移到河內郡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居住,倚仗山勢險阻,保有魏國的河內。
評六國在秦國的鐵蹄下尚不能自保,何況小小的衛國,能整撐到現在算是奇蹟了。
秦始皇七年辛酉、公元前240年
伐魏,取汲。
譯秦軍進攻魏國,奪取了汲今河南衛輝。
夏太后薨。
譯秦國夏太后去世。
蒙驁卒。
譯秦將蒙驁去世。